分享

187嘈杂

 昼三夜二205 2018-09-14

187嘈杂

[概念]

嘈杂又称心嘈(或嘈心),是胃脘部感觉不适的一种常见症状。《类证治裁》谓:'嘈症属胃,俗云心嘈,非也。其状似饥非饥,似痛非痛,脘中懊(心加农)不安。或兼嗳气痞闷、渐至吞酸停饮,胸前隐痛'。临床上嘈杂一症,常与嗳气、吞酸、恶心、干呕、心下痞、胃脘痛等症状同时出现。

[鉴别]

常见证候

伤食嘈杂:嘈杂吞酸,嗳腐恶心,胃中兀兀欲吐,恶闻食臭,脘有胀满。若予吐出则诸症悉减,或口臭、苔腻,或大便酸臭。舌苔脉象也可正常。

胃热嘈杂:嘈杂而胃中有明显辛辣感,或常有酸热感觉,口臭,吞酸,或每晨起吐酸水数口,日间正常,或便秘,舌苔黄,脉洪或滑。

胃寒嘈杂:嘈杂口泛清水而酸,或伴有胃脘疼痛,遇寒冷或进冷食则加重,若得热饮热食则减轻或缓解,脘腹痞满,或食欲不振,体乏肢困。少气,面白,舌淡,脉细。

肝胃不和嘈杂;嘈杂吞酸,胸闷脘胀,胁痛,口苦,恶心。舌苔薄黄,脉弦细。

鉴别分析

嘈杂一症是中焦脾胃病证的临床表现。若因伤食所致者,必有饮食戕伤胃腑的病史,故表现为脘胀欲吐、恶闻食臭的伤食症状,若能吐出,则诸症悉减,可用消导通滞之药,方用保和丸加减。

胃热与胃寒嘈杂,一为热证,一属寒证。胃热者,嘈杂吞酸而有辛辣感;胃寒者,嘈杂口泛清水而酸,得暖则减。胃热者,宜清中宫胃火;胃寒者,宜暖中土牌胃。前者用越鞠丸合左金丸加减;后者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若肝郁不舒,横逆犯胃,而致肝胃不和嘈杂者,则由于'肝木摇动中土,故中土扰扰不宁,而嘈杂如饥状,每求食以自救,茍得少食,则嘈杂少止,止则复作'(《张氏医通》),必兼肝气郁滞,如胸闷、胁痛、口苦、恶心、脉弦诸症状,治当疏肝和胃,方用逍遥散合左金丸加减,或用柴平煎加减。

[文献别录]

《丹溪心法黄连,入痰药,用炒山栀子、黄芩为君,南星、半夏、陈皮为佐,热多加青黛。……肥人嘈杂,二陈汤少加抚芎、苍朮、白朮、炒山栀子'。

《医学入门嘈杂》:〝心嘈似饥又烦杂〞

《景岳全书杂证谟》:总之,嘈杂一证多由脾气不和,或受伤脾虚而然。所以治此者,不可不先顾牌气。然古人于此,悉以痰火论治。于恐专用寒凉,则胃气虚寒不健者,反以日甚,而渐至恶心嗳气,反胃噎膈之类,将由此而起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