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31尿血

 昼三夜二205 2018-09-14

231尿血

[概念]

尿血,指血从小便排出,尿色因之而淡红、鲜红、红赤,甚或夹杂血块。

本症在《素问》称溺血'、'溲血',《金匮要略》则称'尿血'。

尿血与血淋概念不同。尿血多无疼痛,或仅有轻度胀痛及灼热感;血淋则小溲滴沥涩痛难忍。《丹溪心法溺血》:'痛者为淋,不痛者为溺血',为二症区别要点。

[鉴别]

常见证候

膀胱湿热尿血:小便短涩带血,色鲜红或暗红,其或夹杂血块,伴尿道刺痛或灼热感,小腹胀满不舒,间有发热,口苦咽干,舌红苔薄黄或薄腻,脉数。

肝胆湿热尿血:小便短赤带血,兼见发热口苦,渴不欲饮,纳减腹胀,恶心欲呕,胁肋疼痛,或身目发黄,舌边红,苔黄腻,脉弦数。

心火亢盛尿血:小便带血深赤伴灼热感,面赤咽干,口舌生疮,渴喜冷饮,心中烦热,夜寐不安,舌质红绛,苔黄,脉洪数。

肾阴亏损尿血:小便带血鲜红,兼见头晕耳鸣,咽干,颧红盗汗,骨蒸潮热,精神萎靡,虚烦不寐,大便干结,舌红苔少,脉细数。

脾肾两虚尿血:小便带血淡红,面色萎黄,神疲肢倦,气短乏力,头晕耳鸣,纳减便溏,腰腿酸软,舌淡苔薄白,脉濡缓。

鉴别分析

膀胱湿热尿血与肝胆湿热尿血:均为实热证,系热邪偏盛迫血妄行所致。膀胱湿热尿血多因感受湿热外邪,或恣食膏粱厚味,滋生湿热,湿邪挟热蓄于膀胱,气化失司,故见小腹胀满而尿道热痛,全身兼证较轻;肝胆湿热尿血多因肝胆湿热内盛,下注膀胱,故见发热口苦、恶心欲呕、胁肋疼痛,全身兼证较重。前者治以清热利尿、凉血止血,方用小蓟饮子;后者治以泻肝清胆、凉血止血,方用龙胆泻肝汤酌加止血之品。

心火亢盛尿血与肾阴亏损尿血:皆为热证,系火扰络脉损伤所致。心火亢盛尿血,多因劳神太过,心火独亢,移热小肠,灼伤脉络,故见尿色红赤;肾阴亏损尿血,多因阴虚相火妄动,灼伤脉络,故见尿色鲜红或淡红。鉴别点在于:前者常伴心烦不寐、口舌生疮,治宜清心泻火、凉营止血,方用导赤散加味;后者常伴头晕耳鸣、骨蒸潮热,治宜滋阴益肾、安络止血,方用知柏地黄丸加味。

脾肾两虚尿血:属阳气虚衰之证,多因脾不统血、肾失封藏所致,故见小便频数而清长,血色多呈淡红。临床可结合脾肾两虚的兼症,进行鉴别。治宜健脾补肾、益气固涩,方用补中益气汤合无比山药丸,酌加止血之品。

此外尚有瘀血内阻于膀胱,血不循经而尿血者,其特点为血色紫黯,常挟血块,兼见排尿不畅,轻度刺痛,小便混浊,并见瘀血兼症,治疗应分析因伤致瘀、气虚血瘀或寒凝血瘀等不同情况,采用活血祛瘀诸法。临床上,辨血尿颜色对鉴别诊断颇有帮助,如尿色紫红或鲜红者多为实热,淡红者多为气虚,鲜红而伴有骨蒸劳累者多为虚热,尿色紫黯则为血瘀。

[文献别录]

《类证治裁溺血》:'如肺肾阴虚,口干腰酸,六味丸合生脉散。小肠火盛,血渗膀胱,导赤散。肝火脉洪,不能藏血,龙胆草汤加减。胆火溺血,头痛眩晕,当归散。溺血日久,肾液虚涸,六味阿胶饮……'。

《血证论尿血》:'一内因,乃心经遗热于小肠,肝经遗热于血室。……治肝经遗热,其证少腹满,胁肋刺痛,口苦耳聋,或则寒热往来,宜龙胆泻肝汤加桃仁、丹皮、牛膝、郁金'。

'是以血尿之虚证与女子崩漏之证无异,宜用四物汤加减治之。……又有肺虚,不能节制其下,以致尿后渗血者,审系肺阴虚,则兼气逆,痰咳、口渴等证,人参清肺汤主之。若肺阴虚,不能治下,则必有遗溺足冷,水饮喘嗽之证,甘草干姜汤治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