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皮肤风疹 [概念] 皮肤风疹,是高出皮肤的斑丘疹,常堆累成块,融连成片。由于本症多骤然发生或迅速退而不留任何痕迹,俗称'风疙瘩'。 本症,《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称为'隐疹';《诸病源候论》则分为'白疹与赤疹',并提出'【上病下加立口】【上病下加三个田】'之称;至唐《千金要方》始有'风疹'之名。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又将隐疹区分为'白者为婆膜、赤者为血风'。 若疹色鲜红如涂丹者,谓之丹痧,另列别条论述。 [鉴别] 常见证候 风热皮肤风疹:皮疹呈粉红色,堆连成片,迅速泛发于周身,局部有灼热感,遇热加剧,得冷缓解,或兼有风热表证,舌质红,苔薄黄,脉数浮。若风热挟湿者,皮疹形似豆瓣,周边红晕,疹豆间有小水【上病下包】,偶见大【上病下包】,搔痒甚,抓破后有脂水渗出。 风寒皮肤风疹:皮疹为粉白色或瓷白色,大小不等,或融合成片,常以身体暴露部位症状突出,遇冷加剧,得暖则缓,或兼见风寒表证,苔白,脉浮紧。 血热皮肤风疹:突然起疹,色鲜红,散在发生并迅速融合成片,搔痒甚,或先感皮肤灼热刺痒,抓之随起红色或紫红色条索状疹块,舌红,苔少,脉数。 血瘀皮肤风疹:皮疹色暗红,每呈块状,多见于臀部,腰围等容易受压处,兼见面色晦黯,口唇色略紫红,舌质有瘀斑,脉涩。 肠胃积热皮肤风疹:皮疹色红发痒,如粟粒大小,或成块连片,状如云头。发病急骤,兼见胸脘不适,腹胀便秘,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厚,脉滑数有力。 气血两虚皮肤风疹:皮疹色淡,时发时退,年长日久,出没不已,或劳累后加重,兼见面色苍白,心悸气短,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鉴别分析 风热皮肤风疹与风寒皮肤风疹:外受风寒为二者致病的共同原因。风热皮肤风疹,为风热之邪,郁于肌腠,壅于皮肤而发;风寒皮肤风疹,为风寒之邪,郁闭腠理,不得透达而发。其鉴别要点为:风热皮肤风疹呈红色或粉红色,可迅速蔓延全身,且遇热剧而得冷解。风寒皮肤风疹呈粉白色或瓷白色,以皮肤暴露部位明显,遇热轻而遇冷剧。前者治宜疏风清热,方用消风清热饮;若风热挟湿,疹豆中有小水【上病下包】者,可用祛风胜湿汤治之。后者治宜疏风散寒,方用桂枝麻黄各半汤;若有恶风自汗脉浮缓的表虚证者,当益气固表而疏风,方用固卫御风汤。 血热皮肤风疹与血瘀皮肤风疹:病在血分,但病因病机不同,前者多因五志化火,使血热生风,伤及血络所致;或内服某些药物,药毒侵淫,血热壅肤而发。后者多见于风邪未经疏泄,久郁搏于营血,血瘀经滞引起。辨证要点为:前者斑丘疹色鲜红,或抓后随起红色条索状皮疹,周身均可发生;后者疹色黯红,每成块状,多生于身体受压部位,血热皮肤风疹治宜清热凉血,消风止痒,方选消风散化裁。血瘀皮肤风疹,治宜活血通络,消风止痒,方选活血祛风汤或通经逐瘀汤。 肠胃积热皮肤风疹:多因饮食失节,或吃鱼虾等食物,使肠胃积热,内不得疏泄,外不得宣通,郁于皮肤腠理之间而发。证见疹块色红,堆累成片,兼有肠胃积热症状。治宜通腑泄热、疏风解表,常用方为防风通圣散。 气血两虚皮肤风疹:常见于脾胃虚弱患者,每因气血不足,复感风邪,郁于腠理,不得透达所致。发病缓慢,疹块色淡,日久不愈,劳累后加重,并伴有气血两虚的症状。治宜养血祛风,益气固表,常用当归饮子加味治之。 我国医学认为,皮肤风疹多从'风'起。多风所致者起病急骤,内因生风所致者起病较缓。但临证又有虚实之别。体质壮者多为实证易治,体质弱者多为虚证难愈。故临证当结合脉证与体质情况鉴别之。 [文献别录] 《外科大成瘾疹》:'瘾疹者,生小粒靥于皮肤之中,憎寒发热,遍身搔痒。经云,劳汗当风,薄为郁,乃疿【上病下坐】。热微色赤,热甚色黑。由痰热在肺,治宜清肺除痰解表,如消毒饮子;有可下者,大柴胡汤;虚者补中益气汤,或总以加味羌活散治之。'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上病下立口】【上病下雷】:'此证俗名鬼饭疙瘩。由汗出受风、或露卧乘凉,风邪多中表虚之人。初起皮肤作痒,次发扁疙瘩,形如豆瓣,堆累成片。'(李林医师) |
|
来自: 昼三夜二205 >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