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的个体差异

 木香草堂 2018-09-14
孩子的个体差异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每个孩子都是一片不一样的树叶

最近一直在看一些有关孩子的书,并不刻意,并不是纯粹的育儿书籍,只是时间对了,机缘对了,它们同时来到我的身边。

宁远的《真怕你是个乖孩子》,摇滚朋克教母帕蒂·史密斯的《只是孩子》,还有田地和田太权父子的《蚊子也会做梦》,几本书一本本地慢慢看,都看完了。

宁远的书,让我们重新审视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是如此缓慢又如此迅速,但愿你是个乖孩子几乎是每个父母的意愿,父母经常对孩子说:“你越大越不听话了。”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孩子有主见了,不听父母所谓的“正确” 的话了。而宁远说:“孩子,我真怕你是个乖孩子。成为乖孩子的代价是:你不能再自由地做自己。”听话意味着不自由,不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可是越是想和别人一样,就越是不一样,我知道我身体里那些被抑制住的与自由有关的因子正在疯长,正在发酵,终有一天,它们会变成摧毁旧我的力量。”

这个世界真的有那么一些人,想成为那与众不同的树,可是也会为之付出代价。

帕蒂·史密斯在书中说:“我们像穿越雷区的孩子一样单纯而危险。在艺术与梦想里,你应该狂放不羁地继续前行;在生命里,你应公正而不为人知地活着。”16岁时,她是学校的师范生,“课余,她拿着一本母亲送的《迭戈里维拉的精彩人生》到工厂做计件工,负责检查三轮车把手。想象力为她的生活加持了一圈梦幻泡影;她一边在恶劣环境中做机械工作,一边遁入艺术家的白日梦。”

在田太权父子的书里,我们看到一位父亲对于孩子成长的点滴记忆,清晰记录,面对孩子长大的疼爱与忧伤。

个性是每个孩子天赋的神性,我一直相信每个孩子都是一片不一样的树叶,他们各有所长。有的孩子聪颖,有的孩子笨拙,有的孩子学习能力强,学习轻松,有的孩子努力想学好,却事与愿违。可他们依然是独立于父母之外的生命,他们是如此个性,我们何必要将他们整齐划一。

有孩子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完整。在我们小的时候,只是被生命指引着,去到该去的地方,自然地玩,自然地学,自然去做一些事情。而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 ,让我们变得有所指引,被孩子牵引,重新去看一块石头稀奇的模样,重新去蹲下脚来仰望这个世界,重新去有耐心慢慢地将一粒粒衣服扣子扣好,我们学会重新审视生命。在前进中倒退,真的是一种本事,这个日新月益的世界,是孩子让我们倒退三十年,重回童年。

让孩子选择在耳朵人工作室里画画,我想我们就是选择了一种冒险。它全新的理念和教学模式,注定会经历前进中的质疑,被争议,被讨论,都很正常。有人说耳朵人孩子们的绘画风格是在临摹田地,也有人说耳朵人孩子们的画风基本上就是雷同的,还有人说他们画的就是装饰画。但我想孩子们的世界是宁静的,他们只是画着他们心中想画的内容。这本已足够。

细细想来,一年多来,我与儿子在耳朵人里经历了什么,学到了什么,这样的回忆真是件有趣的事情。

三十几年前,我从未想过有一天会拿起画笔,自信地画画,而和孩子一起学画的过程中,我感知到了那种快乐,也知道了,真的有一句话叫:I CAN

而孩子在这里得到了鼓励,找到了从未有过的自信。并不是因为他真的画得有多好,可是田老师的鼓励,在孩子心里扔下了一个个太阳,都开出了太阳花。我喜欢孩子属孔雀,能够欣赏到自己的美,当他画画的时候,他是那么自信,一边画画一边讲述,一边喜悦,难道这不够吗?

还有一点,孩子能够更加敏锐地感受到美,这也是令我惊讶的事。时常,在上学的路上,他会叫我抬头看,那两朵云多么不一样,多么漂亮;陪他去采科学课上要用的油菜花,夜晚在路灯下我们拾阶而上,儿子叫我停下来看经灯光照射,在楼梯的曲线里折射出的花影别样的美。

上周末晚上与儿子一起看《疯狂原始人》,散场回家的路上大雨淋漓,那天我没有开车,雨大也打不到车。最后我们母子决定撑着伞走回家,一路上,仍然在下雨,偶尔还有闪电和雷声,十岁的孩子第一次感知下雨打雷天,走在街上是种什么感觉,他感叹:原来是这么凉快,这么舒服。虽然我们的鞋子都打湿了,可是我们没有报怨这鬼天气,而是欣欣然地接受这非常美妙独特唯一的夜晚。儿子在看到路灯下积起的水凼凼,清晰地看到从天而降,然后在路灯光反射下的雨滴,他发出那么美的感叹。

能够低头看雨滴,抬头看白云的孩子,我想日后的生活如何的艰难,都不会让他失去一颗审美的心。

养孩子是件慢而有趣的事情,但时刻考验着父母的耐心。

我的孩子是一个学东西非常慢的人,他不是那种天资聪慧的人,但我希望他能有那种笨笨的专心。

回顾儿子一年多来的绘画过程,他从开始被老师认为有想象力,能够有自己的表达方式,到后来,时常坐在工作室里坐不住,没有耐心画不了几笔,敷衍了事。

清楚地记得那一次,我们母子俩在工作室外那座天桥上吵架,我为他的不专心,不努力,心思游荡而生气。

那天他带着两只蛐蛐,装在玻璃瓶里,放在书包的侧包里。因为我生气,我走得很快,我抛下了他,他小心地跟在我的后面,任由我发气。然后突然后面传来一声很无助的叫声:“妈妈,妈妈。”我依然没有回头,没好气地回应他:“干什么。”儿子哇地哭出了声:“玻璃瓶破了。”我继续喋喋不休地吵:“破了就破了塞,哪个喊你带起来。”孩子继续哭,“它们会不会被玻璃划到。”我开始慢下脚步,我知道了他的心痛。

站在天桥上,我开始和他一起寻找那些偷偷溜走的蛐蛐,我的脑子里反复在播放我刚才对他的怒吼,以及孩子无助的叫声。后来的我,无比自责,那个时候的他该有多么委曲和难过,而我还在趾高气扬的吼叫,孩子的小小的心,装不下那么多未来和过去,他们就喜欢停留在这一刻,认真而执著地要守护他们心爱的小动物,不想它们受到伤害。而大人的固念,还在想着他不坚持,他不认真,他不可爱。

我是在为他的不认真而生气,可是谁又能说就只是孩子的错呢,整个暑假我都任由他在我妈妈那里,而到了要提笔再画的时候,他已隔了那么久,想要重拾感觉,又谈何容易呢?

那一次,让我再重新审视孩子和我自己。我决定,慢下来,也许我的孩子需要比别的孩子花更多的时间,走更长的路,才能找到自己,那有什么关系,我愿意陪着他慢慢地走。当然前提是不能急,不能比,向内看,小小的进步我们看在眼中。始终相信同样的事情,做十年,一定会有结果。

 

当他们必须面对分数,升学,一笔一画,规矩的人生时,画画就成了一种娱乐,正如儿子非常喜欢看电影,每到周末都会看两部电影,也许他喜欢经历不同的生活。

对于孩子来说,各种冒险,不一样的内容就构成了他们完美的世界。也许不能一一经历,但是在绘画里,在电影里可以让他们得到这个真实的世界里永远也到不到的地方,也很好吧。

为什么一定要去争论流派,为什么一定要追究谁模仿谁,艺术是一件并不那么神秘的事情。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主张,选择艺术地生活,并不是要在生活里过得和别人有多不一样,而是艺术让生活有了底线,在心中留着一些善念与美好,让我们看这个世界,会有多个角度,会有不同的思维,不再极端,不再盲目憎恨,因为心中那些美的库存始终都在,既使外面天黑地暗,依然可以如撕扯了止血贴一样,看到长出来的新肉,相信伤口总有愈合的一天。

关于艺术,我不是专业人士,只是一个喜欢美的事物,美的生活的普通母亲。孩子们想象力的保有,美的感知,情绪的表达,也许就是他们画画的全部。他们的绘画不需要通过什么捷径,获得某种利益。就像《只是孩子》里,帕蒂说,她并不想很快获得声名,她想要的只是一种看起来的安宁。

每个孩子都是一片不一样的树叶,他们只是在绘画里默默地表达自己。或许忧伤,或许快乐,或许幸福,或许沉默,都被允许他们成为自己的上帝。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1a6af70102e8aj.html

 孩子的个体差异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