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数人的观念里,英雄惜英雄是常事。两个大诗人、大才子,应该是惺惺相惜,相见恨晚才对。或在湖畔,或于峰顶,两人一上来肯定是“一见如故”,然后“酒逢知己千杯少”,接下来就是聊人生、聊理想、聊艺术、聊政治,最后依依惜别。 前文这种略带些画面感的描述,很符合我们传统的观念,也是电影电视里的老三段。然而现实世界的人性,却不像艺术作品里的阳春白雪那样简单美好。且让我们来看看,唐朝中期两位大诗人韩愈和白居易之间的关系。 其实韩愈和白居易有很多相同之处。首先是年龄相近:韩愈出生于公元768年,白居易出生于公元772年,相差只四岁。其次是登第相近:韩愈贞元八年(792)中进士,白居易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相差只八年。再次是他们仕历相近:都曾在京城、地方上做过官,顺逆、级别也大致相当,韩愈做过刑部侍郎,官至吏部侍郎,白居易以刑部尚书致仕(退休)。然后他们的理想相近:韩愈跟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白居易与元稹发起“新乐府”运动,都有关心现实、革新诗文的理想。尤其是他们的性情相近:都不是离群索居喜欢清静的宅男,都喜欢结交有文才的朋友,尤其是跟自己相埒之人,都喜欢提携后辈。他们各自身边,都围绕着一大批诗文朋友。最后他们有共同的偶像:都是杜甫的崇拜者,思想、艺术上都深受杜甫的影响。 然而韩愈白居易之间的关系并不好,原因也许主要在韩愈方面。 韩愈比白居易年长四岁,登进士第早八年,有着太强的好为人师与文坛盟主意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韩愈为人比较强势,比较霸道。 韩愈平生最推崇的诗人是孟郊。他曾经向郑馀庆举荐孟郊,他列举历代诗人时,把孟郊的名字紧接在陈子昂、李白、杜甫之后,他把自己跟孟郊的关系比作李白与杜甫,他希望自己跟孟郊不要像李白跟杜甫那样,难得在一起,“我愿化为云,东野化为龙”,云龙相从,不离不弃。 韩愈推崇孟郊,除了孟郊诗风跟他却有相近之处,都有“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的特点外,恐怕孟郊的遭遇地位是更加重要的因素,孟郊只能是韩愈同情、提携的对象,不可能成为他有力的竞争者,跟他平起平坐。 不过看得出来,白居易还是想和韩愈交朋友的,这可以从他给韩愈写过五六首诗中看出。而韩愈却只给白居易写过一首,高冷到不行。白居易热脸贴冷屁股,心里像吃了苍蝇,写了一首诗吐槽韩愈:“近来韩阁老,疏我我心知。户大嫌甜酒,才高笑小诗。” 久不见韩侍郎,戏题四韵以寄之 唐 白居易 近来韩阁老,疏我我心知。
意思是说,你韩愈想疏远我,我早看出来了,你不就是看不起我嘛。这里有一个小常识,唐代所产的甜酒都是含杂质较多的,一般属于农户自产自销的待客酒,所以档次不高。 此外,白居易还写了一首诗“慰问”爱服食丹药的韩愈,其中有这样几句:“退之服硫黄,一病讫不痊。或疾或暴夭,悉不过中年。唯予不服食,老命反迟延。”这其中的讽刺之意,实在是溢于言表。 思旧 唐 白居易
我们反过来再想,是不是可以从古人身上得到一些警示:倘若人与人相处时,能够不计较那些琐碎的功名得失,做到心胸宽广,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包容,那么人人心中就少一份愠怒之意,多一片海阔天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