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研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江山携手 2018-09-15

 

                      pplong

 

 

“教研”,是教学研究的简称,这一称谓决定了教研活动特别关注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学质量的提升;二是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相应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的支撑下针对问题展开课题研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对课堂教学的新认识,以及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但对于区县的教研活动来说,仅仅关注上述两个方面的问题是不够的。课程改革提出了很多新要求、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很多新人才,这些都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研究活动的开展,来提升课程实施的有效性,让教育更加优质和富有成效。区县的教研,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更多的探索和实践:

一是从关注课堂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建设。对每一个学科来说,都面临着两大任务:一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也就是依据国家的课程标准和学校、学生的实际,对课程的内容、结构等进行重新的建构,让其更加适应学生的发展。二是校本课程的建设。依据学校课程发展纲要,建设体现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这看上去是学校的事情,但专业指导要靠区县的教研员以及相关的课程专家。从区级层面看,学科教研员需要对全区各学校课程的建设情况有整体的把握,清楚每一所学校的特点,能够给他们的课程建设以恰当的定位。

课程的建设涉及多方面的要素,从课程设计的角度看,包括课程的理念、目标、内容、结构框架等;从课程的实施看,包括开设的年级、课时数、实施的方式、内容呈现的逻辑关系,以及课堂教学等;从课程的评价看,包括评价方案的设计、评价的实施等。

二是从关注个体转向关注团队。开展教研活动,如果到学校去,一个惯常的做法是请一位教师开设一节课,大家围绕这节课进行听课评课,之后再将近阶段的工作布置一下就完事了。这样的教研活动,大家都将目光关注到某位教师的身上,教师自己的压力也很大,但教研活动结束后,参与活动的其他老师究竟有多大的收获,就很难说了。

教研活动是否可以改变这样的状况,从对区县学科教师的基本状况分析入手,比较准确地把握本区域的教师在教学方面的特点、存在的短板和问题,知道哪些是共性的问题,哪些是个性的问题。对于个性的问题,由教研员出面安排老师结对,通过个别帮教的方式来弥补;对于共性的问题,通过组织教研活动的方式来促进大家对问题的认识,找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最后实现整体的提升。

三是从关注面前转向关注长远。每学期教育行政部门都会给教研室布置很多具体的工作,市教研室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工作任务布置下来,每个教研员都应接不暇,这是当下工作的常态。在这种背景下,有两种处置的方式:一是以应付当前的工作任务为主,已完成任务为目的;二是立足长远,做到长短结合,抓大放小。

我希望教研员能采取后面一种处置方式。在对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有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先要做学科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最好能有5-10年的长远思考,确定目标之后,在分解到每一个年份,明确每年要完成的任务,然后按部就班地去实施。如果突然冒出来的工作与自己要做的事情是一致的(大多数情况如此),那就将其纳入到自己的轨道之中,积极加以推进,两件事并成一件事来做;如果不一致,那就要区分一下这件事情的价值,对那些价值不是很高的事情,做到底线要求也就够了,不要让其干扰自己的长远规划。

四是从关注分数转向关注研训。每个教研员都希望自己的学科能够在各种类型的测试中有好的表现,这种心情非常理解,同时也是证实自己和教师团队自身价值的一种方式,无可厚非。但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其实是很有讲究的。

加强教学研究,就是希望教师在教研员的指导和带领下,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和视角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到减负增效的良方。注重学生学的过程的课堂观察,让每一位教师都参与其中,既是被培训者,同时又是培训人员,在揭示学生学得秘密的过程中发现教的方式和途径。这些努力最终的结果,带来的必然是学生学业水平的整体提升,以及思维品质的极大提高。这样去教,教师会更加有成就感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