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研训策略研究

 天雷教育 2012-07-22

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研训策略研究

 

海南省洋浦中学

主要成员:朱金龙、刘建斌、谢伟、吴永和

 

(该成果获得海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开展本成果研究的主要动因和意义

    我校于2004年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一方面,新课程对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能力提出了新诉求,而教师的师德水平、教育理念、教学技巧、专业素养等直接决定着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成败,因此面对新课程,无论新教师,还是老教师无疑都面临着一个专业发展的问题。

    另一方面,我校是一所青年教师占主体的新兴学校。教龄3年以下的教师有121人,占全体教师的41%,教龄5年以下的有158人,占53%。青年教师充满活力,富有朝气,为我校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但青年教师们又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水平还有待提高等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促进我校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成为我校新课改能否顺利实施的一个关键。

    我们通过调查还发现,教师存在参与校本研训动力不足、实效性低的问题。校本研训是以学校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面向的是全体教师。按理说,通过教研活动,教师既能提升理论水准,又能增强教学能力;既能拓展专业知识,又能交流教学艺术,教师理应乐而从之。但最初几次培训之后,我们失望地发现,积极参与校本教研的总是少数优秀老师,多数老师校本教研的动力不足,参与的热情不高,即使参加,也多为应付状,研训效率差。理想与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如何采取有效的校本研训实践策略以激发教师研训动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成为我校新课程实施和学校发展中一个既现实又迫切的问题。

(二)力图研究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我校基于新课程实施的教师资源现状?

    我校教师研训动力、研训效率现状及其原因?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诉求?

    青年教师迅速成长策略?

    激发教师研训动力的有效措施?

    提高教师国家课程执行力的有效措施?

    提高教师校本课程开发力的有效措施?

提高校本研训实效性的有效策略?

 

    二、研究与实践过程

 

    研究方法:实验研究、质性研究。

(一)教师资源调研阶段(2004.03-2004.09)

    我校教师队伍现状的分析研究。

    我校教师研训动力的调研。

    我校校本研训现状的调研。

(二)提升教师课程能力的有效策略(2004.09-2007.09)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诉求研究

    提升教师国家课程执行力的策略研究

    提升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有效措施。

    (三)网络教研实效性研究(2004.09-2010.03)

    基于博客的听评课反思。

    基于学校网站的网络研训。

    (四)激发教师研训动力的有效策略(2004.09-2010.03)

    激发教师研训内需的有效策略

    激发教师研训外需的有效策略

(五)青年教师迅速成长策略(2006.08-2010.3)

    问卷调查,了解发展需要。

    成长规划,引领发展方向。

    师徒结对,寻求快速成长。

    聚集课堂,提高教学能力。

    问题汇总,及时答疑解惑。

 

    三、成果主要内容

 

(一)明晰了我校教师团队发展现状

    我校教师素质基本满足新课程的要求,但情感准备不足。学校和教研组分别对全校教师和本组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座谈等调研。通过调研发现,我校教师素质基本能胜任高中新课程教学,但教师对新课改的情感准备不足,不少教师对新课改有抵触情绪。(详见附件1)

    我校教师研训动力不足。调研发现,98.5%的教师认为“开展教研活动是每一位教师应有的职责”,而多数老师校本研训的动力不足,参与的热情不高,即使参加,也多为应付状。

    我校认为,教师校本研训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教师成就动机弱,对校本教研认识肤浅(教研无用论、教研狭隘化),难以监控每节课的教学质量,以分数为唯一的教师评价机制,压力与职业倦怠(课时多、工作量大、身心疲倦)。

    校本研训的实效性有待提高。调研发现:约1/3的教师认为“中小学开展的教研活动多是形式主义,没有实效”,约1/4的教师认为“中小学搞教学研究没有什么必要”。

    我们认为,校本研训实效性低的主要原因是,急功近利的思想,校本教研与课堂教学的脱节,教研评价侧重于论文、课题等显性方面,教研组管理的懈怠。

    (二)分析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诉求

    国家课程的执行力。

    课程标准的解读、课程内容改变、课时减少、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教学方式的改变、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校本课程的开发力。

    研究性学习的辅导力。

    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的组织力。

    对新课程高考变化和学校评价的适应力。

    (三)提升教师课程能力的有效策略

    1、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制订出基于学校的、可操作的、可测评的《学科课程标准实施与评价细则》。

    2、制订出基于学校与课程标准的学科教学建议(PCK)。

    3、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

    不少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感到课时不足、教材把握不准等问题,我们发现,一方面是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理解不够,而新课程对教师的课程能力要求提高;另一方面,一些教师担心若按照新教材教高考吃亏,而一些教师按照新课程理念实施新课程,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大量生成性问题。为此,我们倡导教师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具体措施:

    (1)课标为本。组织教师研读课程标准,准确理解课程标准,把握教学深、广度。

    (2)学生中心。立足于学情分析,变“教案”为“学案 ”,教学设计基于学生、为了学生。

    (3学科高度。站在学科知识体系高度,开展“新、旧教材结构、内容与难度的比较”专题校本教研;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充实与整合。

    (4)模块教学设计。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模块关系、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习评价等对模块进行整体教学设计。

    (5)改变备课方式。采取个人-集体-个人课程方式,既发挥群体智慧,又突出个人风格。

    (6)教学反思。引导教师及时反思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4、有效处理新课程课堂教学新问题。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诸如“开放与效率”、“预设与生成”、“差生边缘化”等新问题,为此,学校召开专题研讨会,分析问题成因,探讨解决措施。我们认为,加强对学生的新课程培训、组织教师学习新教学方式、调控教学进度、关注学生差异、实行学案导学等是有效办法。

    5实践中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力。

    (1)发展教师国家课程二次开发能力。基于课标、基于学情,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对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

    (2)实践中提升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首先,激励教师根据自身特长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其次,引导教师依据学生课程需求开发校本课程;最后,引领教师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开发校本课程。

    (四)创造性地实施网络教研

    网络教研“多主体、跨时空、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在我校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有效实施,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2004年11月份,学校为每一位教师在“成长博客”申请了博客号,动员老师们参与网络资源建设。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向教师们展示网络教研,并进行技术培训与指导;其次,通过在博客上开展专题研讨活动,如《校本课程开发研讨》,在研讨活动中让更多的教师参与进来;第三,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对初入博客的教师的文章及时加以点评,增强教师们的信心;第四,建立学校博客群组,实施基于博客的听评课反思制度。要求授课教师、听课教师在每周一前将上一周的课堂教学和听、评课反思上传博客。因此,教师反思及时,交流频繁,质量也逐步提高。(详见附件2)

    在实施过程也发现网络教研存在“研究性”、“实效性降低”、“辐射范围不广”等问题。

    (五)激发教师发展需求的有效策略

    学校是一种知识性组织,教师是知识工作者,在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尤其是课堂教学中有很大的自主性、独立性。我们无法对教师进行严密和细致的督导,我们只能协助他们,通过校本研训,唤醒教师的主体意识,提高教师的自主意识,引导教师自己管理自己,自觉地追求工作效益。

    1、价值引领,激发内需。通过对教师的事业教育,激发了教师自我发展的意识和内驱力,使教师产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开展了“教育理想教育”系列活动,要求每个教师明了自己的教育理想。关注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关心教师情感,激活教师专业发展的情感动力。

    2、文化引领 ,目标激励。我校通过师生共同构筑美好愿景等学校核心文化建设,引领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研,全面提升专业素质,为实现学校愿景而不断努力。

    3、需求导向,分层研训。教师发展的需求具有多元化,这决定了校本研训的多样性。一方面,不同时期、不同学段、不同学科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师的发展要求各不相同,造成教师的差异;另一方面,在大体相当的时空条件下,教师的素质或发展期望又因人而异。因此,我校采取“合理分层,确定目标”、“建立机制,分层研训”等有效措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4、唤醒主体,自主管理。我校倡导教师成立“博众教师协会”、“怡然读书协会”、“探索务虚协会”、“书法协会”等多种教师协会。这些协会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定期开展各种学术活动,营造学习氛围,引领教师自主研究教育教学活动。

    5健全制度,机制保障。校本研训制度建设是实现研训目标的重要保障。(详见附件3)

    (六)青年教师迅速成长策略

    我校是一所青年教师占主体的新兴学校。教龄3年以下的教师有121人,占全体教师的41%,教龄5年以下的有158人,占53%。青年教师决定着我校的教学水平和未来。

    1、 问卷调查,明了发展需要。

    学校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多种方式调研,了解青年教师的发展需要。(详见附件4)

    2、 成长规划,指引发展方向。

    学校引导青年教师通过“教育自传 剖析自我”、“研究名师明确差距”、“阶段目标 规划人生”等策略,分析自己在专业发展上的优势与不足,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制订个人发展规划,实现专业提升和个性发展。

    3、 师徒结对,寻求快速成长。

    青年教师与优秀教师自愿结对组成师徒。学校要求师傅和徒弟每周要相互听课,徒弟采取“备课—听课—上课”方式,从师傅的课中学习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师傅则“诊断式”听徒弟的课,从教学设计到课堂教学,分析徒弟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方案详见附件5)

    4、 聚集课堂,提高教学能力。

    通过“听课-问题-课题-研讨-教学”形式,引导青年教师关注课堂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另外,青年教师每个学期上“亮相课”、“过关课”、“转正课”不同类型的课,学校举行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

    5、问题汇总,及时答疑解惑。

    青年教师每周五将本周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汇总到备课组,备课组再汇总到教研组,教研组上报教研室。教研室分析所有问题,分类处理。通过专题研讨或专题讲座等方式解决青年教师普遍反映的问题,责成教研组长解决青年教师学科专业性问题,指导备课组长辅导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性问题。(详见附件6)

 

    四、成果实践效果

 

    (一)创建了独具特色的校本研训模式和策略

    我校构建了“基于博客的网络研训模式”,探索了“提升教师课程能力的有效策略”和“青年教师迅速成长策略”,成效显著。

    (二)教师群发式成长

    一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省级学科带头人和省级骨干教师4人;青年教师茁壮成长,青年教师获国家级各类教学竞赛奖八人次,其中关键、王满兰、谢晓凤等三位老师获国家级教学比赛一等奖。

    (三)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尽管这几年我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新教师大量增加,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降反升,中考连续多年市县第一,高考成绩持续攀升。

    (四)学校品牌形成

    2006年起,我校多次受邀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普通高中新课程“送培下省”活动,先后在北京、天津、江苏、辽宁、山西、福建等省市区做多场课程专题培训报告;2008年,凝结我校课程改革经验与智慧的《体验教与学的快乐》一书正式出版发行;2009年9月,我校“校本研训与教师专业发展”等三个项目实验材料被省教育厅确立为课改成果,在全省高中学校进行推广。(详见附件7-8)。

 

    五、成果特色与创新

 

    (一)基于博客的网络研训模式

    建立学校博客群组,实施基于博客的听评课反思制度。要求授课教师、听课教师在每周一前将上一周的课堂教学和听、评课反思上传博客。

    (二)提升教师课程能力的有效策略

    1、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制订出基于学校的、可操作的、可测评的《学科课程标准实施与评价细则》。

    2、制订出基于学校与课程标准的学科教学建议(PCK)。

    3、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

    4、有效处理新课程课堂教学新问题。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诸如“开放与效率”、“预设与生成”、“差生边缘化”等新问题,为此,学校召开专题研讨会,分析问题成因,探讨解决措施。

    (三)青年教师迅速成长策略。

    1、 问卷调查,明了发展需要。

    2、 成长规划,清晰发展方向。

    3、 师徒结对,寻求快速成长。

    4、 聚集课堂,提高教学能力。

    5、问题汇总,及时答疑解惑。

    (四)实践性强,推广面广

    我校是一所条件一般的普通中学,所得到的研究成果实践性、可操作性强,适合大多数学校推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