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兰州市出发,沿着黄河下游20多公里,黄河由东向西冲出小峡,缓缓向北再略向东,甩出了一个太极图后,径直向北流去。太极图靠在东边的凤凰山上,这就是我的家乡,三面环河一边靠山的神奇之地——世界第一古梨园。

什川古梨园航拍图 俗话说,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种庄稼,瓜果蔬菜,离不开水了。聪明的家乡人就仿制了水车(就是兰州水车园观赏的那种大水车),提水浇灌田地。 小时候记得,家乡一共有三组大水车在使用。一是从小峡略往下,吴家院子附近,就有“四辆车”组 ,四挂水车并排(现在想想,由于提水水槽的缘故,稍有错位吧)提水。一条大水渠沿着皇城(万里长城)底子由南向北延伸,和其他车组的水渠汇合。它主要浇灌吴家园子附近的那一大片果树,大家子的园子和教场街上的那些上等水地。二是在吊桥附近,有“三合车”组,三挂水车并排提水。浇灌上车、下车的那些果树园子和田地。三是在楼子街(以前有霸铡楼子,里面供有霸铡爷)的最西头(现在去“阳光家园”小区的那个下坡处),下车街的最北边,有“磨合车”组,两挂车并排提水。浇灌楼子街往北的大片园子地和麦滩上的那些水地。
什川四辆车 彭太嘉 摄影
三组水车中,磨合车是最宏伟的,站在轴高的地方,仰视半径有近十米了。水车的制作属纯手工打造,没有机械,没有吊车…那么大的水车建造好了是怎么安装上去的?感叹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水车的小水桶提到水槽里的水要平稳的流到水渠里,就要修建码头。码头是石块垒,再加土夯起来的,要垫的和水槽一样高。水渠修的很科学,三组水车的水渠互相连接,调剂使用。农民各家浇地需要排队,统一组织统一指挥,浇地用水的时间最早是用点燃香火的长度来计算的。
小时候去码头上看水车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姐姐们偷偷带我去码头(那时候码头上五爹家有果园)。两挂水车一前一后,印象深刻的是前一挂大,后一挂小。现在回想,水车应该是一样大的,只不过是距离远近不同,出现了视觉差。如果后面的小,那两水车的轴都不在一个平面上,否则怎么在同一河面上提水。
那时候什川的好水地就是教场街,楼子街,麦滩上主要上上台子(一条地就是二亩地);二台子地不多。三台子容易被水淹。四台子地以及雁家滩(现在的阳光家园)都在河里面,那时候那些地方是河道。东山根,基本建设上都是旱地和坟地。一直到入社后修建了抽水机站机械提灌以后才变成水地的。
水车的转动需要河水涨到一定程度才行,每年大约在阴历三、四月间,水车才可以转动提水了。地里最早长出的蔬菜是花樱萝卜,端午节能吃上小番瓜……每棵果树为了储备水都挖了大树坑,农闲季节树坑里装满水,不和别的庄稼争抢灌水了。

兰州水车园中的水车 秋天随着河水水位下降,水车也就不能转动了。那时候就是“秋风靡子寒露谷”,中秋节就开始摘香水(软儿梨)了。白菜,萝卜都收的很早,满地都是掉了的菜叶子。以前天气冷的早,冬天下雪也多,没有温室效应嘛。
解放后,为了早点让水车提水浇地,也组织农民挖车巷,清理淤沙。那是用人工挖,肩挑背扛的完成的。
每年到了夏季河水大涨。水位太高时,水车就不能转动了。这时候为保护水车,需要人工把转动的水车强制停下来,叫“牢车”。这需要人要站在车巷的那个石头墙上,用力把粗麻绳甩过水车,套住水车的哪部分(应该是离车轴最近的地方)把水车拴牢靠,不让转动。这个过程小孩子肯定见不到的。只是从小知道上车街上有一个人因为“牢车”,被牢车绳打到河里了。他老婆从此就神经错乱了,住的房子连屋门都没有,更别说院墙了。家里有个小小的男孩子,可怜极了。
 兰州水车园中的水车
水车车水的原理是利用河水流动的惯性,带动车轮的转动,把水提到水槽里。是人类巧妙利用自然资源的一个水利灌溉工具,成本低廉。水车的使用改变了人们靠天吃饭的局面,家乡大片的果树园子就在黄河水的滋养下茁壮成长起来了。
入社后,由于平整土地使河道改道,磨合车首先被隔浅了。后来三合车也弃之不用了。取而代之的是抽水机,在小峡口修建了一个大抽水机站。每天柴油机轰隆隆,黄河水哗啦啦。东山根一带的大片土地变成了水浇地,变成了果树园。
四辆车一直服役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即使有好几个抽水机站在抽水,四辆车还是滋养了沿渠一带的大片田地和果园。我们上初中时专门去看过四辆车车水,四挂车的水到水渠里流量相当大。只是感觉没有小时候看磨合车那么震撼了。
家乡的水车就这样悄无声息的消失了[/难过][/难过]你们是我见过的所有水车中最震撼人心的,那种强悍,历经沧桑,厚重的历史感,时刻铭记在心。你们为农民世世代代的生存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家乡滋养了六百多年的万亩果园和田地。
向家乡的水车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