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岁月如歌:水车

 竹翠兰馨 2021-03-07

水 车

水车是我国最古老的农业灌溉工具,是随着农业生产的需要而发明出来的,体现了先人们高超的劳动技艺,是我们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民间最早的汲水用具应该是“桔槔”。《庄子·外篇·天地篇》中曾记载:子贡南游,返途路过汉阴时,看到一个老丈人抱瓮汲水灌溉,非常辛苦费事,就告诉老翁一种省力的器具,名字叫“槔”。它的制作方式是:“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掣水若抽,数如沃汤。”也就是用一根横木支在木架上,一端挂着汲水的木桶,一端挂着重物,像杠杆似的,可以节省汲水的力量。从抱瓮灌地到桔槔汲水初步利用器械,可以说是水车发明的先躯,而东汉时的翻车就是最早的水车了,《中国历史》课本上曾讲到过。大家都很熟悉的日本歌曲《北国之春》中唱到“水车小屋静”,看来水车不光在中国使用,外国也用。

最早的水车是依靠人力,后来发展到依靠水自身的力量,大大节省了人力。现在我们在一些风景区可以看到安装着一种水车,一个大大的轮子,上面有一些竹筒,通过水的流动带动轮子转动,把水从低处汲到高处。不过,这些地方的水车已经失去了它原来的作用,只是作为一种装饰而已。

在我的记忆中,还保留着小时候生产队里浇地时用的一种水车,它完全是用铁做的,要靠人力像推磨那样推着转动起来,或者也可以用畜力拉着转动,从而把井里的水或者河流里的水提上来进行灌溉。听老人讲,在还没有成立生产队各家单干的时候水车很多,差不多家家户户的菜地里都有一架水车,早晨或傍晚的时候大家都推着水车取水浇地,整个菜园里到处都是水车的响声,嘎啦嘎啦的响成一片。到1958年大跃进时,很多水车被砸后用来炼了钢铁了。

这种水车主要有一个呈横U型的铁架以及一大一小两个齿轮和一个带齿槽的圆轮组成,大的齿轮直径大概有40公分,呈水平状,下面边缘有一圈齿。小的齿轮与大的齿轮咬合在一起,外面连接一个大的圆轮。圆轮上有齿槽,用来挂铁链子,圆轮下面木架上有一个铁水槽,水槽上安着一根与我们冬天取暖用的烟筒差不多粗的铁管子,竖直向下一直通到水里,水槽的一端开口,往外流水。铁链子上每隔一定距离有一个圆形皮钱,大小与圆筒的内径相等,用两个较厚的稍小一点的圆形铁片夹住,铁链子从铁管子中通过。整个水车固定在一个木架子上,然后架在井上面。大齿轮的中心轴上端是方形的,用时把一个带有两个横向“U”形铁环的铁帽套在上面,插进一根木杆,两个人推着水车转动起来,井里的水就上来了。

我还记得小时候生产队里好几个地方安着这种水车,水车在那时还是相当重要的汲水工具。在生产队场院南边的水沟边,一连安着五架水车,到了需要浇地的时候,五架水车一起推动起来,提上来的水汇聚到一条水渠里,水量大,便于浇大片的地。在我们村子后面(我们习惯把它称作“家后”)有一块地,这块地我们称作“小块土地”,原来是各家各户的自留地,用来种菜的,后来生产队里统一种菜(每个生产队都有一个菜园,菜园里也安着一架水车,有时浇菜就靠水车。另外,有一条水渠通到菜园 ,经常用水渠里的水浇菜。),这块地被生产队收回用来种粮食。在地的西边靠近水沟处也有一架水车,有时看到大人们在推水车浇地,铁链子随着轮子转动着,发出“嘎啦嘎啦”的响声,一会儿上来一个皮钱,接着又上来一个,水不断地从筒子里冒出来,流进水渠里。我们小孩子感到很好奇,就跟在旁边帮着推一阵,算是过一回瘾。

到了1980年,生产队解散了,这种水车也被当作费铁给卖了。以后,就用水泵抽水浇地,先进得多了。现在根本找不到这种水车了。1980年那个时候照相机还是极为稀奇的东西,一般见不到,所以也很少留下照片。我在网上费了好大的劲,还终于找到了一张,令我极为欣喜。不知是哪位有心人留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使我们还能看到这种水车,应该好好感谢一下。

中国自古就是以农立国,水车是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创造力,为我国农业文明和水利史研究提供了见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