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王阳明传习录213节:体悟静坐

 愚人道缘 2018-09-15
解读王阳明传习录213节:体悟静坐

原文:

一友静坐有见,驰问先生。

答曰:“吾昔居滁①时,见诸生多务知解,口耳异同,无益于得。姑教之静坐,一时窥见光景,颇收近效;久之,渐有喜静厌动,流入枯槁之病。或务为玄解妙觉,动人听闻。故迩来只说致良知。良知明白,随你去静处体悟也好,随你去事上磨炼也好,良知本体原是无动无静的,此便是学问头脑。我这个话头,自滁州到今,亦较过几番,只是致良知三字无病。医经折肱②,方能察人病理。”

词语解释:

①居滁:正德八年(1513),阳明四十二岁,十月至滁州(今安徽滁县),督马政。

②医经折肱:出自《左传.定公十三年》,原文“三折肱(喻阅历多),知为良医。”

译文:

一位友人在静坐时有所心得,就马上跑来请教阳明先生。

阳明先生说:“我以前在滁州时,看到学生们大多只专注于在知识见闻上做解释,纠缠于口说耳闻的异同之辨,对于实际学问的增长却没有多大益处。就暂且教他们静坐,一时之间,他们也窥探到了良知的境界,颇能收到近效;时间久了,却渐渐有了喜静厌动、坠入枯寂的毛病。还有人致力于玄妙的解释和感觉,以耸人听闻。所以近来我只说致良知。良知明白了,无论你去静处体悟也好,去事上磨练也好,良知的本体本来是不分动静的,这就是学问的要领。我这个说法,从滁州时期到现在,也反复斟酌过好几遍,只有‘致良知’这三个字没有毛病。这就好像医生要经历过三折肱,才能明察人的病理一样。”

解读:

阳明先生的学说,中间也经历过一些变化和完善,最终瓜熟蒂落时,还是归结为“致良知”这三个字,所以,在无数个场合下,无数个提问者面前,阳明先生不厌其烦反复强调的就是这三字真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