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看

 潇湘书院615 2018-09-15

秋意渐浓,让我们一起穿越到唐代欣赏诗人眼中的秋吧

白露已至,秋意渐浓。一到秋天,人们经常谈到的却是初秋的愁绪,深秋的暮气。在中国文学的传统里,文人悲秋似乎已经内化成了天经地义的事。

怕逢秋,怕逢秋,一入秋来满是愁”,“秋风秋雨愁煞人”,“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而一句“秋风扫落叶”更使秋平添一份悲凉,似乎世故人情,人走茶凉,都在这份“秋意”落寞中徒增绝望。

“悲秋”确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大主题,自古以来,无数骚人墨客的作品中都郁积着浓浓的悲秋情绪。

但是,在秋色被大幅度升华的唐诗里,除了“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的凄凉,我们其实亦可以找到“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酣畅。

秋意渐浓,让我们一起穿越到唐代欣赏诗人眼中的秋吧

〖 唐 诗 中 的“秋 声” 〗

“诗言志”是中国诗歌历来的传统,文人们常常借助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志向。而诗人们对秋高气爽的歌颂,正是其“心声”的外在流露,秋风秋雨、秋月秋花并不只是缠绵的愁绪,反而能给人们带来清冷、矍铄和振作的感觉。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天上谪仙”李太白的“秋声”,豪迈、飘逸,也有着彻骨的潇洒。看到秋雁远去,万里长风扑面而来,不仅没有愁怨,反而举目望苍天,酣醉在高楼。

在这起秋意中,人生在世的不称意,大可就此抛在脑后,“让往事都随风而去”。

秋意渐浓,让我们一起穿越到唐代欣赏诗人眼中的秋吧

〖 唐 诗 中 的 “秋 韵” 〗

秋天不只是萧瑟、消沉,它褪尽繁冗,反而明朗纯净而干练,好像一个轻装上阵的壮士,充满着昂扬的意志。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的《秋词》一反前人悲秋落寞的情怀,高唱了一首昂扬的秋之赞歌。

自古逢秋悲寂寥”道尽了千古文人的悲秋情结,而在“打不死的圣斗士”刘禹锡看来,秋高气爽的天气,似乎比春天更要给人以鼓舞。晴空之上,一只展翅高飞的鹤冲天而上,将人的诗情倏忽间便引到了碧霄之上。

落叶飘零的秋景确实常常让人心生感慨、慨叹、孤寂或悲伤的情绪,但不要忘记,虽秋风会渐啸,但天地亦更清明,秋天的辽阔壮美,秋天的天高地阔,才是秋景最真实的美。

秋意渐浓,让我们一起穿越到唐代欣赏诗人眼中的秋吧

〖 唐 诗 中 的 “秋 色” 〗

秋天,删减繁华,景色空明,虽有凋零,但不凄凉。它不只是悲戚萧瑟的,它亦是澄净与斑斓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秋高气爽的天气里,山明水净,一夜之后,即使银霜满地,人的心情仍然舒畅。秋风过境,叶落无痕,枝丫上只留下几片孤单的叶子。树叶虽稀,却红中带黄,煞是好看。

如果有人不相信(秋色斑斓,秋景动人),不妨登上高楼亲自感受,一定能感觉到一丝丝的清凉浸入心脾,自然不会像春天那样使人轻狂。

看遍秋天的繁华,踏尽秋色的斑斓,享尽美好的秋色。或许这般朴素的理由,才是文人案头最实在的秋色。

秋意渐浓,让我们一起穿越到唐代欣赏诗人眼中的秋吧

〖 唐 诗 中 的 “秋 香” 〗

秋天可以美得让人心跳加快,春天繁花似锦虽然美丽,却没有秋天的“秋风暗渡桂花香”。当秋天来临,桂花香也随之迎面而来。

秋天的桂花,是诗人的最爱。“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桂花通体暗淡轻黄,即便隔着远,也能闻其香。

秋天的桂花并不孤单,与桂花香并在的是秋天熟果之香。“两头纤纤八字眉,半白半黑灯影帷。腷腷膊膊晓禽飞,磊磊落落秋果垂。

四季之中,秋乃是丰收的象征。秋天,就在这灿烂也辉煌的时刻显出了自己的特色。

诗人的悲伤不过是季节轮换时短暂的凋落,而欣赏和眷恋的却是那沁人心脾的秋果之香。

品诗,莫若品唐诗;品秋,莫若品唐诗之秋。那对秋的诗意捕捉和画意描绘,常常使沉浸其中的我们难以把握又难以自禁;那对心灵的欢乐歌吟因为秋意的皴染而更加动人。

从秋声到秋韵,从秋色到秋香,那豁达的秋意,诗人都用饱满的心情将它表达。对于现代的我们,要寻得最豁达的秋天,不如穿越到唐诗中去探个究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