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不能不读书,中医必读医案书,读书如何事半功倍,如何「碰」到好书 | 当代中医人绕不开的话题系列之...

 为什么73 2018-09-16



   本  期  导  读    

《当代中医人绕不开的话题系列》(一)(二)(三)(四)连载至此全部结束,衷心感谢心灯大夫首次毫无保留地公开分享自己的经验、体会,每篇的阅读量已经说明了读者的认可程度。



看病读书两不误


问:一个临床大夫如何能够平衡好读书和看病?


答:看书来说,最大的技巧,一定得自己喜欢。我跟所有人一样,不是什么书都能读进去的。读什么书就跟人交往一样,我们投缘,我们可以多聊,不投缘,就少聊甚至不聊。


有时候,别人认为好的你不一定认为好。接受不应该是盲目的,我就是这个流派的,我就要接受这个流派的书。喜欢归喜欢,但是一定要在临床上使用,到底是不是如书中所言。


有可能人家写得很好,你没有用好,这是你水平的问题。但是,如果你觉得学得没有问题,临床效果不好,就不是自己的问题,是书的问题。


当然,有些书,再难读,也是要读的,咬着牙也要读完。这个经历必须要有。这并不与读爱读的书相矛盾。完全天马行空地读书并不可取。


比如背方歌,就得死记硬背。背完之后,遇到病人,是否要用这个方子,就要看后世医家的医案,去学习。


读书和临床应该是互相验证的。比如,我在看病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调整自己的思路。复诊时候看效果,如果确实比之前效果好,我会更加深对所读书的信心和认识。


比如我读《贺季衡医案》,我确实感觉得到我的治疗功力有进步。接下来,我就会对贺派的一系列的医家和著作感兴趣。比如他的同门邓星伯徒颜亦鲁,他们的书我都会找来看。或者是向上找,比如贺季衡的老师马培之,他的书我也会去找来读。




读医案书才是中医


问:为什么当中医一定要读医案书?


答:我们知道中医有很多书,比如上溯《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下至李东垣的《内外病辨惑论》《脾胃论》等内容。这些书对中医来说都很重要。但是这些内容往往偏理论性,怎么把这些内容运用到中医临床上?这就离不开医案书了。


我们读医案书可以找到看中医理论书后想要的答案,从而把理论跟方法对应起来。医案书是明清时期流行起来的,为什么这个时期医案流行?因为各个医家开始融合了。



读书有窍门


问:怎么读书才能事半功倍?


答:简单说,一个是能力,一个是心态。先说能力方面,看医案书有个前提,一定先要有个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至少要知道他讲的什么。


读书,首先应该是读自己喜欢的书;第二,要用这个东西去验证、实践;第三,临床之后,再反证书上的内容是否正确。这样才能提高,帮你选择正确的书。


然后是心态方面,读书不要偏执,我就喜欢这个医家,我就要学他的书。这样的话,反倒容易出问题,中医一定要灵活。


任何医家都有各自的局限性。比如,这个医家的长处,也是我的长处,同样的,这个医家的短板也是我的短板。


临床中,我如果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了,遇到短板了,比如我在孟河找不到答案了,我一定会去看其他医家的书,寻找帮助。


可能这个医家的其他观点我不太喜欢,但是这个观点帮我解决了问题,我就会认真地借鉴和吸取。所以说,学习中医一定要有一颗包容的心。千万不能太激进。


我的朋友圈签名是「平正轻灵」,确实是我的努力方向,但是我还没有达到。




不碰瓷,「碰」好书


问:你说好书都是「碰」出来的,介绍下你的「碰」书经验?


答:我这一路走过来,其实并没有特别实际的人告诉我,你应该看什么书。都是冥冥之中,各种碰。比如,我到书店去逛,偶然看到了民国时期南京名中医张简斋的医案,不认识,翻翻看,了解了一些治病方法,回去临床上一用,效果挺好,那我对他就会更喜欢。


读贺季衡的书是曾经读过颜德馨老的《百年守望》,书上提到颜老是贺(季衡)派的传人,贺季衡跟邓星伯是平辈,是马培之的得意弟子,颜老的父亲颜亦鲁是马培之的再传。


颜老提过其父早年对自己的影响,书中提到了贺季衡先生是多么多么好,我就想,是否有贺老先生的医案?上网一搜,果然有。


后来我就进一步知道了《指禅医案》《贺季衡医案》,我后来想,既然贺老是孟河医派传人,贺老的书都该找找看,我后来就发现外感原来这么治,脾胃病应该这么治,马上就学到了,这个时候你的水平就提升上来了。


虚」书见实力


问:有没有碰到有点「虚」的书的时候?


答:这其实也是一个良性循环,当你门诊量比较低的时候,当你水平没到位的时候,你容易被误导。当你水平提高之后,书上所说是不是真的,你就能看出来,「这个医家说得特别实,临床中就是这么一回事儿」,有的书可能就感觉有点虚,这样的书就不会看了。总之,你的医术水平越高,你的辨别能力就越强。



乐享「书」式生活


问:你最近在读什么书?谈谈你的「书」式生活细节?


答:我看书比较偏门,最近看的一本书是孟河医家邓星伯的书,他跟弟子的答问,我自己打印的,邓星伯是贺季衡最得意的弟子。


很多时候,我买书也是凭缘分。逛书店的时候,看到一本书,翻翻看,眼前一亮,我就会多看。甚至只言片语,感觉靠谱,就会喜欢读。即使有的书是别人推荐的,我也会看看是否能读进去。


读书并不是一个完全感性的事情,读过的医书,要到临床上去验证,要把自己临床的情况跟书的内容对照。对比下思路有什么不同。比如同一个病,我可能也治好了,但是我花了一个月,如果按照书上说的,可能两周就治好了。这时候我会想,是否有更好的方法?


有时候,我大概有个自己的想法,一看书上,哇,人家说的太对了,应该这么治。但是,我并不是盲目地崇拜,是临床中我确实遇到这个问题了,我会认为书写得实在,我会更有好感,继续读下去。


另一个方面,虽然大家普遍知道我喜欢孟河派,但是并非诸多孟河医家的书我都会读,比如费伯雄的,我可能就感觉不是很对自己口味,看得相对少。


总之,我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读这些医家的书的同时,我会到临床中应用,并不是照搬,而是他们对我的治病思路确实有启发作用。




中医「融合派


问:你为何钟情于孟河医派的医案书?


答:孟河医家医案很多,比如,养胃阴法参考费绳甫,平正冲和读马培之,寒温一统读丁甘仁,等等。


谈到孟河,其实严格来说,孟河并不是一个单独的学派。孟河,是一个融合的思想。比如,治疗中气下陷,用的李东垣的东西;治疗外感热病,用叶天士、吴鞠通的东西。所以说,孟河就是一个融合派。因此,李东垣的书我看,叶天士的书我也看。



中医成才三要素


问:我们的系列访谈即将完成,请给青年中医最后说几句?


答:我读书的时候老师说过一句话,不仅要看你是否选择中医,还要看中医是否选择你。对青年医师的成长我总结出来三点,一个是看书,一个是跟师,一个是临床。


一个年轻医师,需要给他起步的机会,如果看的书再多,但是没有亲手治一个病,对疾病的理解还是不一样的。其实往往是,觉得自己看的书很多了,这个病应该会治了,真的一个病人来了,开方的时候手还是会颤抖的。


以上,就是我自己的经验和体会,一路就是这么走来的。都是我实实在在的想法。仅供大家参考。



《当代中医人绕不开的话题系列》(一)(二)(三)(四)连载至此全部结束,衷心感谢心灯大夫首次毫无保留地公开分享自己的经验、体会,每篇的阅读量已经说明了读者的认可程度。当然,一定会有不同看法和见解,我们欢迎各种声音,敬请文末留言。


最后,也到了揭开心灯大夫面纱的时刻,当然,有些读者已经猜到了是谁,没错,他就是京城小有名气的文武双全的青年才俊李汪洋大夫。心灯,心主神明,一灯尽除黑暗,好名字。再次感谢李汪洋大夫的应邀访谈,衷心祝愿他的迢迢医路,灯火常伴,照亮他、我们和更多的人。


李汪洋大夫简介


中医硕士,主治医师。多年勤习经典,深入临床,喜用脉法,据脉定方。承袭温病学派和孟河医派诊治特点,深谙清代叶天士、王孟英、张聿青等吴越名医疗病理法,处方轻灵。擅用汤、丸、散、膏治疗各类内科及妇儿疾病,及疑难久病。尤擅各种发热性疾病,湿热病,心肺疾患,肝胆胃肠杂病,失眠,虚劳。小儿吐泻伤损,高热,久治不愈之咳嗽,软弱,汗证,积食;妇人之崩中漏下,带下失常,月经不调,胎前产后调理,及更年期综合征;皮肤科之湿疹,荨麻疹,风疹痛痒。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