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7.11.22【中医流派】丨孟河医派(2)

 秦岭之尖 2018-02-15

孟河医派的主要特色

1

国手频出,名医云集

除前面所介绍之胡慎柔、顾元交、法徵麟、法公麟及清代费、马、巢、丁等四家外,孟河医派形成的千百年来,亦涌现了众多的医家群体。 据不完全统计,近 200 位名医目前有文献资料可查,其中明、清时府、县志载有吴希孟、杨经、王彦昭、吴杰、蒋宗武、蒋理正六位御医,费伯雄、马培之、邓星伯三位“征君”,徐述、徐迪、丁焕、汤玉、汤瑎、汤启晹等名医立传专记,诵其事迹。 《中国医学史》 中 1840 至 1949 年期间著名医家 12 人中有 5 人都是孟河医派,所谓“孟河名医冠吴中”,诚为至论。 此外,根据我们的调查研究,清末时期孟河地区尚有奚、蒋、贾、杨等数家医名兴盛的世家,但于以后的发展中逐渐外迁或没落了。

清末民初,孟河医派出现了一批名医,如巢崇山、费绳甫、余听鸿、陈虬、沈奉江、马伯藩、贺季衡、恽铁樵、谢观、丁元彦、章巨膺等。 民国时期的孟河医派受近代医学科学影响,提倡中西医汇通,西为中用,以中医专门学校为依托,培养了大批人才,如丁甘仁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恽铁樵创办的“铁樵中医函授学校”,王慎轩开办的“苏州国医专科学校”,秦伯未、严苍山等创办的“上海中国医学院”以及徐衡之、陆渊雷、章次公等创办的“上海国医学院”, 均为中医药事业的继承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人才精英。

建国后,孟河医派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国各地将散在的门诊、联合诊所合并成立中医医院,创办中医药大学,孟河传人由个体走入医院、高校,此期先后出现了徐衡之、邹云翔、王慎轩、秦伯未、张伯臾、程门雪、黄文东、章次公、丁济民、张赞臣、屠揆先、钱育寿等大批名医,他们或在医院阐扬岐黄, 或在高校培养中医新人,为孟河医派的传承做了很大的贡献。 新世纪以来,两届国医大师中就有孟河医派传人裘沛然、 颜正华、朱良春、颜德馨、陆广莘 5 人。 时至今日,孟河医派更已走出全国、走向世界,其医学传人亦遍及全球五大洲 17 个国家,共 1800 余人。

2

著述宏富,泽被后世

孟河医派医家,不仅医术高超,且精于探求医理,善于著书立说,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撰写了大量的医学著作。 据现存资料所记,最早的孟河医派著作当属南朝陶弘景的《肘后百一方》,此后影响深远的则有宋朝许叔微的《伤寒九十论》及《普济本事方》,明代王肯堂的《六科证治准绳》,清代费伯雄的《医醇賸义》,丁甘仁的《丁甘仁医案》,余听鸿的《诊余集》,陆渊雷的《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秦伯未的《内经类证》、《中医入门》等。 近年来,常州市中医医院致力于医派相关文献的爬罗剔抉,截至目前,已系统整理孟河医家相关著述 245 种,较为著名者如费伯雄《医醇賸义 》,马培之《外 科 传 薪集》、《马培之外科医案》、《马培之医案》, 丁甘仁《喉痧证治概要》、《丁甘仁医案》,秦伯未《秦氏内经学》、《潜斋医学讲稿》,章次公《药物学》、《章次公医术经验集》,裘沛然《中医历代各家学说》、《中国中医独特疗法大全》、《壶天散墨》等均录入其中,为后学医家探究医理、研习岐黄积累了经验,提供了便利。

3

发皇古义,融会新知

中国哲学以“和”为要,强调天人合一,中庸和合。 传统中医植根于此,亦以和法为大要,旨在辨析整体以达平和中正。 《黄帝内经》首倡其说,着眼于生理,重视气血、阴阳的调顺和谐;《伤寒论》继踵其后,着力于临证治疗,开后世和法诊疗之源。 两宋以还,医家如庞安、朱肱、刘完素、李东垣、徐春甫者沿此路数,或倡“和表”之说,或提和解概念,均有所增益发凡。 孟河诸家于此亦深有洞见, 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又有所阐发,如费伯雄“夫疾病虽多,不越内伤、外感。 不足者补之,以复其正;有余者去之,以归于平。 是即和法也,缓治也”、马培之“脏腑不和,则气血乖错,不能周行于身,而百病见矣”,正沿黄帝、仲景一脉,讲求人体自和,治当求和,而法当和缓。

至于寒温之争,自刘完素首持“热病只能作热治,不能作寒医”之说后,医家于二者诊疗多有抵牾,及至清代温热学兴起,则有愈演愈烈之势。 孟河诸家则跳出畛域,抛却门户,力主寒温融合。 丁甘仁即创立寒温融合的辨治体系,认为治疗外感温病不应拘泥于寒温之别,宗《伤寒论》之六经辨证,而不拘泥伤寒方师温病卫气营血理论,而不墨守于四时之温病。 后继门人于此不断研习拓展,如裘沛然力主寒温一体论,张云鹏提出寒温统一说,均对现代中医外感热病学的成立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清末以来,国事日衰,西风美雨,纷至沓来,西方医学的引入,更是对传统中医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面对严峻的生存环境,孟河医家并未作茧自缚、画地为牢,丁甘仁云:“医为仁术,择善而从,不分畛域”,又云:“中医以气化擅长,西医以迹象见长,论其理则中学至精,论其效则西人亦著”,主动接触新学,力求为我所用。 这种圆融通达、融合中西的治医理念亦开此后恽铁樵创立新中医、陆渊雷中医科学化、章次公双重诊断一重治疗等诸公中西医汇通理论与实践之先河, 为孟河医派此后的发展、传播探出了新路。

4

薪火相继,传承有序

孟河医家众多,术业各有专攻,主张广开门户,有教无类,择徒范围亦不限于家族内部,只要自愿拜入门墙,均一视同仁,传道授术。 尤其是清末以降,费、马、巢、丁四家又通过联姻、合作和师承等形式,更是加强了彼此间的交流,使其学术思想既有传承,更有发挥。 然开门授徒,不囿门户,并不代表降低择徒标准,孟河医派各名家对学徒的选择均很严格,归纳总结,其择徒以德为先、以悟为要、以勤为贵。 此外,孟河医家不但严于择人,亦注重师者品性修养,诸如“思想开明,不惜秘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厚积薄发,取精用宏”、“循序善诱,因材施教”等等,不一而足,可谓以身作则,严于自律。

民国初年,为阐扬国医,发皇古义,孟河医家又相继尝试创办新式学校,较为著名者如丁甘仁迁居上海后,联合同道夏应堂、谢观等筹建并先后创立了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中国医学院等中医教育机构,在培养模式上进行了重大改革,通过院校教育做到对学生的统一要求,又通过师承教育达到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程门雪、黄文东、秦伯未、章次公等孟河医派大家均为该校早期学生。

然而,无论传统的个人师承,抑或新兴的学院、函授,虽授业形式有异,所传医道始终如一。 中医传承,讲求“术、理、道”的参合,在具体的授业传道中,孟河各名家亦始终秉承中医传统理念, 以道术同授、理法共传,又以“厚基础,宽知识”、“多技能,勤实践”、“发皇古义,融会新知”等内涵融贯其中,在博采诸家、汇通中西中不断取长纠偏、自成新意,最终在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弘扬中达到了统一。

说明

图文资料多数取自互联网,经我们收集整理再呈现给大家,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一心一醫

祖国医药文化传播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