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河四大家及其学术特色简介

 阿根212 2020-11-13

孟河地区历代名医辈出,宋代许叔微著《本事方》,开医案类著作之先河。明代王肯堂著《六科准绳》,以求“宗学术之规矩”。至清代,孟河地区积聚了一批学养很深的医界人物。鼎盛期,当时 200 余户人家的孟河小镇,有十几家中药铺,足见当时医事之盛。府县志有载,“小小孟河镇江船如织,求医者络绎不绝”“摇橹之声连绵数十里”,孟河医家之名一时声震寰宇。

一、 孟河四大家

费氏是孟河医派中最古老的一支,其家谱可追溯至汉代,从儒而仕,世为良臣。1626 年,为逃避太监魏忠贤对东林党的迫害,费尚有离开镇江,定居孟河,弃仕从医,成为儒医,开费氏医学之先河。费家最具代表性的大家是费伯雄,为费家世医第七代,在咸丰、同治年间以归醇纠偏,平淡中出神奇而盛名,是孟河医派的奠基人。人称其以名士为名医,蔚然为医界重望。其孙费承祖,号绳甫,克绍箕裘,中年后移居上海,以善治危重急奇病见称。


马家原以疡科名者数世,至马培之呼声最高,影响最大,被称为“以外科见长而以内科成名”。所著《外科传薪集》,主张外证需内外同治贯通方能取效。有其门人整理《马氏医案》,另有《医略存真》1 卷行世。

巢家是在两地先后成名,即是巢崇山、巢渭芳二人。巢崇山在上海行医 50 余年,家学渊源,擅长内外两科,刀圭之术尤为独到。巢渭芳系马培之学生,精内科,尤长于时病,一生留居孟河,业务兴旺,名重乡里。

丁家医学造诣最深的是丁甘仁,从马培之学,能兼蓄马氏内外喉三科之长,因首创中医专门学校,有“医誉满海上,桃李遍天下”之称颂。孙中山先生曾以大总统的名义赠以“博施济众”金字匾额,悬于上海旧白克路人和里诊所大厅。

费氏、马氏及丁氏曾先后被清代朝廷和民国政府嘉奖,提高了孟河医派的声望,吸引了孟河的其他家族从医,孟河医家队伍不断壮大。马培之晚年去苏州,巢崇山、费绳甫、丁甘仁迁上海,余听鸿迁常熟,贺季衡迁丹阳,邓星伯迁无锡,法家到宜兴和桥与武进雪堰桥等均著声当地,成为当地的名医或医学流派,并带出众多弟子,代有发展,遍布全国各地与世界各地。

费伯雄说:“巧不离乎规矩,而实不泥于规矩。”他认为医学发展至今芜杂已极,必须执简驭繁,救弊纠偏,将各派学术熔冶于一炉,用药轻灵。即使遇危难重症,遣方仍然不离平淡,不以炫奇猛峻求功,主张平淡致精,奇出于中,“平淡之极,乃为神奇”。

清代当时温病学派与伤寒学派之间存在很深的鸿沟,孟河丁甘仁、绍兴何廉臣为代表的寒温融合学派的兴起,能择善而从,由温热派兼学伤寒学派,从时方派入而由经方派出。对外感热病的认识,宗《伤寒论》之六经辨证,但又不拘泥伤寒方,师温病卫气营血的理论而又不墨守于四时之温病。熔伤寒、温病于一炉,伤寒辨六经与温病辨卫气营血相结合、经方与时方并用的治学方法,充分体现了寒温融合学派的辨证论治特色,突破伤寒与温病分立的格局,创立了寒温融合的辨治体系,标志着近代中医学术的不断发展。

 二、 孟河医派学术特色


1.诊法四诊合参,突出舌诊特色:孟河医家认为,望诊对疾病的诊断尤为重要,其中望舌是望诊中的重要内容。马培之著有《伤寒观舌心法》一书,其中专设妊娠舌总论篇:“妊娠伤寒,邪于经络……凡医治其妊娠伤寒,必先图其胎,胎安则母子俱安。面以候母,舌以候子,色浓则安,色败则死。叔和云:面赤舌青细寻看,母活子死定应然;面舌俱青沫由出,母子俱死总难弃;面青舌赤沫出频,母死子活定知真是也。亦有面舌黑俱白,母子多死者何也?盖谓色不泽,症亦恶也,不知此非舌书之所载,乃余意之所至耳。”

2.立法醇正和缓,用药平淡轻灵:孟河医派遣方用药以轻、灵、巧见长,尤善运用“轻可去实”之法。临床常见症状不外乎虚实二类,治疗时一般非攻即补,但每遇曲折迂回的复杂之症,在攻补二法难以施效之时,孟河医家们另辟蹊径,采取“轻可去实”之法,以达到扶正不助邪、祛邪不伤正的目的,收到“四两拨千斤”之功。

3.组方温凉同进,复方多法:孟河医家对“异病同因”“异因同病”以及“复症多因”的复杂病证,能明辨证因,洞悉癥结,进而制定温凉同进的治法,使之有反有常,有缓有急,层次井然,可法可从。其处方既取寒热拮抗,又相互照顾,温凉同进富有反佐之意,组成“复方多法”的剂型。孟河医家运用此法更为普遍,可谓驾轻就熟,得心应手。
 三、  孟河医派膏方特色
1.辨证施治,因人制宜:膏方是医生根据患者不同的体质特点和病情,经过中医辨证开出来的处方,量体裁衣,克服了中成药、保健品千人一方的缺点。唐慎微谓:“欲疗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机。”孟河医家重视证候病机,认为病机为入道之门,为跬步之法,乃治病之要。因此,所开膏方需紧扣病机,辨证施治,纠正人体的阴阳失衡,以平为期。通过进补来调理阴阳,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目的。

2.组方严谨,平和进补:用药和缓醇正,平淡轻灵是孟河医派的特色,膏方亦然。膏方的药味种类较多,除详审细辨外,用药应平和进补,药味剂量适度,全面综合平衡,主次分明;要气血互补,阴阳兼顾,动静相宜,升降结合;重视脏腑的生克关系,顾护胃气。如此膏方才能恰如其分,鼓桴相应,收到好的临床效果。膏方易滋腻碍胃,因此在补益药中应照顾胃气,使其运化功能正常发挥,达到生化气血的目的,白术、怀山药、陈皮、木香、砂仁等为常选之药。同时对于有损于脾胃功能的大苦、大寒、大温、大热等克伐之药应慎重,用量宜轻,以防败胃、损脾。


本文摘自《江浙沪名家膏方特色经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