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家渡素有“沪西小上海”之称。曹家渡对于上海老一辈的爷爷奶奶们来说可谓耳熟能详,但对年纪较轻的上海人来说可能就稍微陌生点了。TA位于静安区西北部,东起胶州路,西到长宁路、江苏路,南临武定西路、新闸路,北至长寿路、安远路。为何叫“曹家渡”?又是如何变迁的?来看详情 1902年绘制的曹家渡地区——红色区域为居民点(村落) 曹家渡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西北部,境域几经变迁,由西向东发展。目前所指区域范围大致为北起于苏州河南岸,南到武定西路,西起于江苏路,东到康定路余姚路。地域跨静安、普陀、长宁三区。 曹家渡得名于吴淞江原有的一处义渡。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在今长宁区江苏北路、万航渡路东,形成境内第一个村落——曹家宅。 根据碑文记载,“渡为曹氏始祖隐德所成,俾农民中有田南家北者,便于来往。至明隆庆万历年间一曹氏之高祖后江者,以此渡公之大众。”后来吴淞江河淤塞,曹氏祖先募款在渡口架设木桥,人称曹氏木桥,后改为石桥。清初吴淞江治水后复通,曹氏后代重操义渡。当时上海到宝山、嘉定等地的水陆交通多取道于此,“曹家渡”逐渐名声远播。该地就以渡口——“曹家渡”为名。直至19世纪中叶,渡口两岸尚多滩地,村落稀少。 当时周边的乡民以种植棉花为主,此外还栽种水稻、油菜、小麦以及青菜、蚕豆、大豆等农作物。因毗邻苏州河,捕鱼捞虾也是乡民们农暇生活的重要内容。当时的曹家渡可谓一派江南水乡、男耕女织的田园风光。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在曹家宅、卢薛宅以北(今万航渡路中段、华阳路北面至曹杨路桥之间)半月形地区形成曹家渡市。 1914年的沪西地区外侨所有土地手绘图 历史上这里还曾被称为“五角场”。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运动持续发展。1860年前后,太平军逼近上海。1862—1863年间,上海租界当局为与太平军作战,并以此为借口,在靠近公共租界的西部和西南部一带(已超越租界区域)修筑一批军路,此为租界越界筑路之始。而极司菲尔路就是其中一条。该路1861—1862年间辟筑,1913年延筑,全路贯通后连接梵皇渡直至静安寺。于此同时在1860—1865年期间,在极司非尔路靠近曹家渡的东段又辟筑极司非尔支路,两路交汇形成三角形地带,当时俗称三角场。 劳勃生路附近苏州河 1900年开始,开始大规模越界修路。劳勃生路(今长寿路)1900年、白利南路(今长宁路)1901年、康脑脱路(今康定路)1906年先后辟筑,并与极司非尔路交汇于曹家渡,成辐射状,被称为“沪西五角场”。 道路的修筑带来市区的扩展,市面日兴。19世纪末,随着极司非尔路的辟筑,路旁苏州河沿岸兴建起振泰、达丰、信昌、卞恒记货运码头,自此水陆交通便捷,农民商贩自四乡载运粮米、柴草等物,群集三角场江边集散,成为沪西商业中心之一。道路两侧酒楼、饭馆、茶肆及各类商号应运而起,民房相继建起,人口迅速增加,市面日趋繁荣,形成曹家渡商业闹市地段。 进入20世纪后,陆续开辟的劳勃生路、白利南路、康脑脱路、星加坡路(今余姚路)等多条马路交汇,逐渐形成现今曹家渡街区雏形。四通八达的道路引来商肆密集。1916年沪宁铁路与沪杭铁路接轨后,在曹家渡的西面设梵王渡站(1935年定名为上海西火车站,1989年改名长宁站,1997年拆除,现今大致轨交中山公园站位置),又再次为曹家渡的发展助力。 水路、公路、铁路贯通,形成 “火车在其西,轮船埠在其东”的便利交通条件。曹家渡市面大为发达,东西长二里许,鳞次栉比,烟户万家,成为本乡首屈一指的新兴集镇。” 1924年拍摄的劳勃生路上怡和洋行公益纱厂4号厂房 20世纪20年代初,连接曹家渡和老城厢的十六路及十九路无轨电车开通运营。紧接着,1922年开办了公利汽车公司,开辟华商首条公交线路,自静安寺—曹家渡—兆丰公园(今中山公园)—愚园路—静安寺的环形线路,曹家渡是其中重要站点之一。圣约翰大学师生以及休息天到兆丰公园休闲度假的市民是这条公交线路的主要乘客。 1930年版《上海指南》中的十路公共汽车里程价目表 华商公利汽车公司使用的公共汽车是由卡车改装 除公交车外,煤气、电灯、邮政等近代公用事业,菜场、救火会等基础设施和机构陆续设点曹家渡。1908年曹家渡出现了最初的邮政业务。1914年全国邮政建置调整,“分全国为二十一邮区,每设管理局一所,次为支局,次为代理支局。上海一埠自为一区,设管理局,并设9个支局,其中曹家渡有一处支局。 1927年9月1日,曹家渡地区最重要的文化地标建筑奥飞姆大戏院建成开幕。开业首日放映美国派拉蒙公司出品的电影《同命鸳鸯》。1934年更名为“鸿飞大戏院”,1945年后改为“沪西大戏院”。之后曾改名“沪西工人剧场”,1962年改为“沪西电影院”直至2017年拆除。 1927年9月1日,沪西电影院前身奥飞姆大戏院首映广告 1929年上海城区分区图中西区部分 上海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也是全国最大的工业基地,其中棉纺业与面粉业是中外资本家最早投资的产业。由于棉纺厂和面粉厂所需原料——棉花和小麦,以及制成品皆需通过水路输入与销出,所以上海最早的工业主要集中于黄浦江和苏州河两岸,沪东的杨树浦黄浦江北岸和沪西苏州河小沙渡至曹家渡南岸一线是近代上海最早且规模最大的两大工业区,成为投资和谋生的“乐土”。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之后,因曹家渡毗邻租界,相对安全,华界沦陷区内大批工厂企业转移至此。1939年的统计显示,曹家渡地区有工厂96家,其中资本过万元的14家;有商号34家,其中其中粮食与餐饮业店共16家,药店、木竹行各4家,车行、煤号各2家,其他如杂货、绸布、照相、银楼、电料、铁店各1家。由商号的种类可以来看,曹家渡以传统商业为主,洋货商店和大型百货公司几乎没有,这与曹家渡居民的职业特点和生活密切相关。 1949年后,曹家渡分属江宁(今静安)、普陀、长宁3区管辖。在逐步规划整治过程中,先后迁移部分工厂,调整商业网点,成为一个拥有大小商场、商店100多家,行业齐全的商业中心。对船埠码头也进行了改建整顿。1952年,已有各类中低档商店803家,从业人员3299人,注册资金107万元。保持“沪西小上海”称号。 1972年的战斗文化用品商店开具的发票 20世纪70、80年代沪西电影院使用的电影票以及影院 1978年后,长宁区商业向西转移,曹家渡地区随着工厂、学校等破墙开店,商业网点基本平稳发展。至1992年底,共有商店81家,从业人员1357人,年销售额9167.5万元。其中社会三产商店19家,占总数23.46%。此外还有小商品市场、旧货市场、农副产品市场及花鸟综合市场。 1985年万航渡路与万航渡支路交汇处 20世纪60、70年代,曹家渡东、西两桥因损坏严重,先后拆除,架临时钢桥1座。1979年改建大型永久性钢筋混凝土桥,1980年通车,定名曹杨路桥,成为连接市区西部曹杨路与江苏路的南北交通要道。将原三官堂桥农贸市场从万航渡后路迁至曹杨路桥南堍,成为禽蛋市场,年活鸡销售量占全市80%。 三官堂桥禽蛋市场外景 20世纪80年代初,曹家渡地区交通、工商业等经过综合治理,拓宽了道路,调整了公交路线,迁走大部分工厂,整修改建了居民住宅,妥善安排了农贸市场,地区面貌焕然一新。小学、幼儿园及地段医院等设施日益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曹家渡呈现更新面貌。每天有大量煤炭、棉花、粮食、造纸原料、建筑材料在此装卸。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最早对曹家渡实施改造计划的是普陀区。1995年在五路交汇处的长寿路口建造了现代化的大型商场——市百一店沪西店。并大力拓宽长寿路, 在沿路的普陀区一侧兴建多处商住大楼,城市景观大有改善。1995年9月18日,武宁南路正式通车。这条新辟的南北通道为曹家渡地区带来新的活力。 曹家渡地区1948年(上)、1979年(中)、2006年(下)航拍图对比 资料:市地方志办公室@方志上海 编辑:张添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