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家渡位于上海市中心区西北部,苏州河东南。由长寿路、万航渡路、长宁路、长宁支路,万航渡后路5条道路交汇,形成辅射道路网,习称曹家渡五角场,面积3.35平方公里,为沪西商业中心之一。
曹家渡得名于400年前吴淞江上义渡曹家渡。遗址在苏州河三官堂桥与长生庵间(今长宁区曹杨路桥附近)。上海开埠后,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军起义,自曹家渡至梵皇渡修筑军路,1861年被公共祖界工部局接管,在此基础上越界辟筑极司非而路(今万航渡路)及其支路(今万航渡后路),两路交汇至三角形地带,俗称三角场。随后沿岸兴建振泰等码头,自此水陆交通便捷,工商业开始兴起。1892年华商在这里购地建筑油车(榨油业),继而开办缫丝厂,面粉厂,大批工人就近定居,马路两旁造房开店而成市。由干临近苏州河,水路运输方便,富商巨贾在这里开设纱厂、织布厂、鸡毛厂、榨油厂、灯泡厂和鸿成泰、徐同春粮行等,市面逐渐发达。后因战事频仍,迁此避难的居民骤增,棚户简屋迅速发展,商肆遂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延伸,形成沪西商业集镇。 20世纪后,公共租界工部局于三角场东西越界筑路,陆续开辟劳勃生路(今长寿路),白利南路(今长宁路)、康脑脱路(今康定路),星加坡路 (今余姚路)等多条马路,形成今日之曹家渡五角场。20年代初,英商在曹家渡五角场西侧(今长宁路东段)辟设驶往虹口的10路公共汽车线路。从此商市东移至五角场地区。1 929年在原曹家渡口东首建木桥1座,称曹家渡桥,船渡遂废。因三官堂庙坐落桥南堍,俗称三官堂桥。以桥南堍为中心,分东、中、西3市,尤以五角场的东市最为繁荣,成为曹家渡中心地区,被称为“沪西小上海”。三官堂桥南北堍两侧,有号称全市最大农产品集贸市场。地区内米业、油酱、柴炭、小百货等商店大量开出,春园茶楼、浴身池浴室,沪西状元楼采馆、伍坤山弹花店、谦泰新烟杂店陆续开业,沪西电影院华光剧场开幕。1949年,曹家渡已成为众多中小型工厂与居民住宅杂处、中小商店密集出入口稠密地区。
上海解放后,曹家渡一带聚居大量劳动人民,商业网点渐向周边地段扩展。曹家渡地处静安,长宁、普陀3区交界,其中心地五角场又是5条马路会合之处,人流,、车流集散于此,成为沪西商业、饮食服务业集中的闹市。这个地区东起余姚路口,西靠华阳路,南至曹家宅,北达苏州河,其间店连店、埔接铺,随意小吃、大众点心是其特色,供应馄饨、面条、大饼、油条、豆浆、粢饭,菜包、生煎馒头等,开市早,品种多。日常生活用品的商店供应中低档为主,行业门类比较齐全,有百货,服装、五金、交电、日用杂品、烟纸杂货,粮油酱杂,钟表眼镜,绸布昵绒以及修配服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