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仗着老大撑腰,这个国家竟敢干涉“五大霸主”之一的内政,没想到反手就被灭了,邻国也倒了大霉!

 mxb08 2018-09-16

提起春秋时期的虢国和虞国,今人可能不太熟悉;但是说到“假途灭虢”和“唇亡齿寒”两个成语,相信大家并不陌生。

虢国和虞国从地缘上“唇齿相依”,而晋国通过贿赂虞国国君成功借道其国境,背后奇袭虢国并亡其国,在班师过程中又顺便灭了虞国。

很多人认为,这就是“大国”晋国“拉一个打一个”接连攻灭两个小国的故事;而不懂“唇亡齿寒”之理轻易借道于人又被人灭国的虞国君主,自然是史上罕见的蠢蛋,成为2000年来的笑料。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当年这三国的格局究竟是怎样的,虞国真的连如此简单的利害也搞不清楚吗?

库叔就来讲讲晋南三国生死存亡的那些往事。

文 | 林昌宁,王正兴  瞭望智库特约军事观察员  

编辑 | 黄俊峰 瞭望智库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1

晋南三国一强两弱?错!

春秋中前期,“五霸”中第一霸——齐桓公事业方兴未艾,但其势力还限于太行山虎牢关一线以东。而诸侯争霸的边缘地带——今天山西省南部和河南省西部,由北向南有三个诸侯国:

最北边是晋国,大致区域为现在汾河以南中条山以北的运城盆地。

往南是虞国,这是一个小国,大致位于现在的山西省平陆县北部中条山区那一小块地方。

再南是虢国,该国跨越黄河南北,超出了今天山西省界。北部在平陆县南部,也就是中条山南坡的黄河谷地,因为有黄河隔开南北疆域,习惯上称为北虢;南部大致包括现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习惯上称南虢。

晋、虞、虢三国形势图

这三国都是周王朝的同姓封国:晋国始祖是周武王之子、周成王之弟唐叔虞,虞国始祖是周文王伯父虞仲,虢国始祖是周文王之弟虢仲虢叔。其实五百年前都是一家。

然而在春秋礼崩乐坏之乱世,这点久远的血脉联系实在算不了什么,互相争斗倾轧丝毫不留情。而“事后诸葛亮”地讲,晋国是响当当的“五霸”之一(其国名成为了如今山西省的简称),亡于其手的虢、虞两国则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似乎这就是一个“超级大国”吞并两小国的故事,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晋国:一方草莽

当时的晋国,其实并不是一个太起眼的角色。未来的春秋第二霸——晋文公重耳还不过是普通诸侯公子,无人能想到他会开创二百年霸业。

此时,晋国刚刚经历了近70年、6次大战的“曲沃代翼”大内斗。

注:“曲沃代翼”,即春秋早期晋国公室旁支(封地在曲沃)不断挑战并最终取代国君正宗(都城在翼)的长期内战,其间五任晋君被弑,一位晋君遭驱逐。

这场曲折而残酷的内乱使晋国元气大伤。尽管彼时汾河流域适宜农业,算得上膏腴之地;尽管“成功上位”的晋武公、晋献公父子很有作为,对内压制贵族势力,对外扫平汾河流域诸小国,但受损的国力毕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修复,晋国这时不仅说不上争雄天下,连晋南一方也难称霸主。

“曲沃代翼”连环画封面

而当时周天子也不把晋国当成一个“大国”看待。

按《周礼》规制:天子六军,诸侯大国三军,中二军,小一军;一个军编制为12500人。

晋武公“曲沃代翼”后,周王准许他建成“一军”,可见,周王室仅仅视晋国为“小国”。

晋献公后来公然违背周王敕令,也不过组建上下两军;直到几十年后,晋文公才实现中下三军,真正进入“大国”时代。

因此,内乱后晋国的常备军,很可能只有两万余人。考虑到晋国统一汾河流域不久,还需要保持相当兵力对内控制,北方也有边患压力,能用于向南攻伐的常备兵力,最多恐怕不会超过1.5万人。

虞国:蕞尔小邦

晋国的近邻虞国,跟今人的认识一样,确实是一个小国。

虞国始祖虞仲长期在江淮活动,其实与周王一系关系疏远;武王灭商后看在虞仲辈分高,给他个最高一级爵位“公”,实在是空头名号,在领地分封上并没有给出多少实利:

虞国领地在今平陆县北部中条山区,这一带偏僻狭隘,交通不便,土地贫瘠,农业不发达——即使到现代仍属于贫困地区。因此虞国国力非常有限,完全是个跑龙套的角色。

位于常熟市虞山东路的虞仲墓

虢国:王之干城

故事中另一个主角——虢国(指延续最长、与周王室关系密切的西虢-南虢一系),却不是等闲之辈,它是西周重要诸侯、周文王弟虢叔的封国。

虢国国君爵位也是最高一级的“公”,而晋国只是低一级的“侯”,宗法上虢的地位要高于晋。

与虞国不同,虢国这个“公”爵位确实跟国力相配。虢公世代为周天子的卿士,曾多次替天子出征,立下赫赫战功,是周王室举足轻重的屏藩重臣。

虢国领地是今三门峡地区,是农业开发较早的“熟地”,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今天虢国墓地遗址出土文物中,玉器与青铜器多且精美,随葬品中车马兵器尤多,可见该国当年富庶尚武。作为一个“大国”,虢国军队理论上的编制应该是三军,也就是三万七千余人,以其国力而言很可能足额。

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馆藏文物

如果说西周时虢国的辉煌尚属“祖上阔”的话,那么来看看东周时期虢国的表现:

犬戎之乱后虢公翰在携地拥立周携王;

虢公林父于周桓王时追随天子讨伐郑庄公;

周惠王时一位虢叔会同郑厉公勤王,杀死叛乱的王子颓,重新拥立周惠王……

春秋前期的虢国,堪称“勤王小能手”,在诸侯中非常活跃,这非有强大的实力不能为之。

而且晋国内战中,虢国曾奉周王命多次出兵干涉,两次打败曲沃庄伯、武公父子,生生将“曲沃代翼”的进程延后了数十年。

因此,春秋前期的虢国国力强大,明显强于晋国。而且因积极参与周王室事务,其“国际”威望,远高于两耳不闻山外事的“土包子”晋国。

2

假途灭虢:一个天才的设想

由此不难发现,这三国格局绝非想当然的一强灭两弱,而是两强夹一弱。

晋国虽然实力并不突出,但在三国中最有主动精神。作为新兴诸侯,晋献公志向远大,决心争霸列国。

在兼并临近小国、统一汾河流域后,晋国已摆脱周边掣肘,取得“表里山河”的战略优势,在此基础上下一步自然是对外扩张。

春秋时期疯狂扩张的晋国

在扩张方向的选择上:

自己现有领土已经是区域内最适合农耕的地区,往北只是寻求安全屏障;

往东要穿越险峻的太行山脉,接下来还要和如日中天的齐国势力碰撞,风险太大;

往西同样需要横跨天险黄河,而且将会背离华夏文明核心区域,不利于今后参与争霸;

唯一现实选择就是向南。

向南扩张面对的是谁呢?正是虞、虢两国。以一敌二无疑是愚蠢的冒险,因此必须做出战略次序取舍。

从地理形势看,最简单的战略是由北向南先打弱小的虞国——控制中条山口后,即可对虢国形成居高临下之势,然后循序渐进步步为营,这样最为稳妥。

问题是稳妥往往意味着平庸,夜长梦多,随时可能出现变数。这对急于争霸的晋国来说,是“不可承受之重”。

而反其道而行之,先虢后虞,其实不乏合理性:

首先,虢国是晋国前期扩张争霸的主要对手,必除之后快。

其次,虢国此前数次干涉本国内政,阻碍“曲沃代翼”,与曲沃一系从国君到家臣宿将都结下仇怨。打虢国根本“不用动员”,容易形成合力。

再次,虞国穷乡僻壤,拿下来对晋国国力增幅有限;也正因为虞国弱小,国策偏向明哲保身,形不成干扰和威胁,大可以留待以后对付。

况且,虞国虽弱,但地势险要,其实攻取不易;先攻虞国也可能惊动虢国,虢国出兵救援的可能性不小,甚至可能促使两国主动结盟抗晋。

由此,晋国选择先取虢国的战略,回头再收拾虞国。

但是,晋国直接打虢国面临一个地理难题,那就是中条山脉。个别斥候也许可以穿越山间小道,但整支军队绝对无法逾越。行军只能绕道走一条弓背路,但是如此后勤压力太大。

正在晋献公挠头之时,大臣荀息出了一个主意:可以裁弯取直走弓弦路,借道中条山区的虞国,不但距离短了很多,还可以出其不意从虢国背后捅刀子。

假途灭虢示意图

这绝对是个天才的设想!

春秋时期,盟国之间借道行军不是没有,但走的大多是边缘区域,操作起来也比较公开;像这样通过一国腹心重地对另一国发起奇袭的权谋,几乎可以说是绝无仅有,战略突然性极其显著。雄心勃勃的晋献公在劝说下,不惜血本,拿出自己“珍藏”的宝马玉璧作为礼物,向虞国借道。

3

被贿赂?被胁迫?

其实虞国的考虑很现实

那么虞国是如何应对的呢?

虞国大夫宫之奇就看出了其中潜藏的危险,劝谏国君虞公说:虢、虞两国就像嘴唇和牙齿的关系,嘴唇没了牙齿就觉得寒冷,一旦晋国灭掉虢国,下一个要灭的就是咱虞国了!

可是虞公不屑一顾:哪有这种事?晋国跟我们同宗,血浓于水,不会不讲情面下这种黑手。

宫之奇又说:虢国也是同一个祖宗,也没见晋国打他们手软啊。

宫之奇说理浅显易懂,只要不是脑子进水应该都能理解,无奈虞公是个榆木疙瘩,任人说得天花乱坠,这块顽石就是不肯点头,最后还是同意了晋国借道请求。

“唇亡齿寒”连环画封面

就这样,一介蕞尔小国虞国从此“名垂千古”,而这位不知其名的虞公更是“有幸”跻身世界蠢人名录。

然而,这位虞公真是白痴不成?他如此决断是否另有什么难言之隐?

作为一个小国弱国,虞国面对两个强邻其实“秀”不出什么操作。在夹缝中求生存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选边下注。

而看三国地理形势,说虢、虞两国是“互为唇齿”应该更为贴切:虞国也是虢国面对晋国的屏障。

如果虞国拒绝晋国的借道请求,那么虞国首先就暴露在晋国大军的刀锋下!因此,宫之奇的担心固然有理,但直接挨晋国的揍对虞国来说似乎更难以承受。

即使虢国肯联合抗晋,那也是要在虞国地盘上作战,就算获胜,虞国也要蒙受巨大损失,更有可能需要犒赏虢国的“出手相助”。为了别国安危,搭上自己国家核心利益,值得吗?

老虎和豺狼,虞国还必须选一个,左右判断的因素就要看谁对自己更友善了。

晋国中心在汾河谷地,虞国则在中条山区,两国山水相隔没什么牵扯。晋国的早期扩张也主要是忙着兼并汾河谷地诸国,势力刚刚渗透到虞国边缘。虽然两家关系算不上多好,总算是井水不犯河水。

而彼此距离更近的虢、虞两国关系又如何呢?

位于山区的虞国,土地贫瘠、交通不便,虞国人想要向平原发展,最佳方向就是南坡的黄河谷地。

然而不幸的是,虢国重要城邑下阳,几乎就卡在山区出口处。这等于向虞国宣告:此路不通!在国家资源争夺方面,两国注定矛盾重重;从国力对比看,虞国必然比较吃亏。

这样看来,虞国倒向晋国就很好理解了——北边是没什么来往但是肯送礼的晋国,虽是潜在的威胁,不过总比南边那个总跟自己抢资源长期欺负自己的虢国强吧?

4

南北虢“表面兄弟”埋下祸根

那么虢国有没有看出与虞国唇齿相依的关系呢?恐怕并没有。

老牌贵族虢国,长期以王室重臣自居,对晋、虞都比较轻视,尤其对晋国危险性严重低估。

毕竟虢国曾两次打败曲沃晋室,近期又发兵勤王再造周室,功高国强,晋国有何足俱?

但说虢国毫无进取之心也是冤枉,其实他们也有争霸策略:方向是西面和南面:

向东是周天子的地盘。虢国是周王室的西边屏障,以王室柱石自诩,当然不能去跟周王抢地。

向北则面临跟晋国向南同样的难题,路途不便,即便能攻取山北一块领地也难以维系。

而向西向南,没有任何强敌。强秦此时还远在陕西华县以西和西戎争斗。虢国要面对的是以陆浑之戎为代表的各支戎人。

所谓“戎人”,其实并不一定在华夏文明之外,只是没有受过周王室册封。大国往往将周边独立半独立的部族随意指为某某戎,然后就名正言顺大张旗鼓讨伐,乘机抢夺人口财富。这些戎人互不统属,力量小且分散,讨伐起来政治军事风险很小,战争红利却极大。

有这种便宜仗打,虢国自然将大部分力量投向了西面南面。这给了晋国自北向南进攻虢国的机会。

虢国向东就是周王室都城成周,自然不会向这里搞扩张(原图现藏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

而更要命的是,虢国恐怕还有点外强中干。

根据《左传》记载,“假途伐虢”其实至少发生过两次,第一次发生在鲁僖公二年,第二次是鲁僖公五年。晋虞联军首次伐虢时,虢军主力正在桑田和戎人作战,因此无力回救,以致北虢下阳城轻易失陷。

问题是,虢国伐戎是大获全胜的,难道不应该赶紧乘胜回师收复北虢失地吗?

然而没有任何记载表明,虢国在灭亡前几年间,曾对晋国开战。

尤其是虢国灭亡前夜,鲁僖公四年到五年间,晋国又闹内乱,晋献公废长立幼,贤明孚众的太子申生被迫自杀,其统领的晋国下军元气大伤;颇有人望的两位公子重耳夷吾也被迫逃亡,大批重臣贵族遭到清洗。

如果当时虢国断然行动,收复下阳的机会很大。退一步说,即使因为其他原因力有未逮,那也应该厉兵秣马严防死守黄河沿线,谨防晋军如法炮制再次借道虞国。

但事实上,虢国统治者什么也没做,他们不仅坐视自家领土沦陷,甚至丝毫没有提高警惕,彷佛与自己无关。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要谈到虢国内部的萧墙之争。

虢国世系传承,周代虢国有二,除了虢叔初封于雍后东迁陕的西虢-南虢;还有同为文王弟的虢仲,封于汜(今河南荥阳),称东虢。东虢后来被郑国攻灭,余脉虢序辗转迁至中条山南坡下阳,为区别起见称北虢,依附于南虢。

南北两虢国号虽然相同,但血缘关系已经极其遥远,不过是宗主与附庸的关系。其中很可能有些不足与外人道的微妙矛盾。

南北二虢

《竹书纪年》记录虢国两次干预晋国内乱是这样表述的:

桓王……二年,王使虢公伐晋之曲沃,……十四年,王命虢仲伐曲沃。

可以发现第二次干预晋国是北虢虢仲主导的。作为南虢附庸的北虢,竟然能直接受命于周王室,并主动干涉其他诸侯国内政,可见北虢无论是国力还是地位都相当可观,这难免引起南虢方面猜忌。

因此,当晋国第一次借道进攻北虢时,南虢恐怕只是作壁上观,根本没当成自己的事情。虢国最终的亡国命运,可能更多要归结于祸起萧墙的“自作孽”。

5

机关算尽却无法改命

于是,野心勃勃的晋国,谨慎选边的虞国,自高自大的虢国,合力做成三国大戏终局。

第一次伐虢,晋军采取“声东击西”之计:以正兵沿黄河河谷故道东进,吸引北虢军会战,奇兵借道虞国南下,从侧后瞬间打爆了虢军,轻取下阳。

跟自己借道的晋国速胜,但虞国却高兴不起来。

因为虞公并不是借道后就当个旁观者,而是“请先伐虢”。

秦国戎路战车葬偶。连这样的战车都拿不出几乘的虞国,为何非要出这个风头?

虞公这也积极得过头了吧,不仅借道还要出兵帮人家打头阵,自己这点实力不是都要送掉了吗?

其实虞公并不是莽,他出兵在前,是因为并不信任晋国。这样把国家军队动员起来,又能率先观察战场状况,一旦有变,也能给自己留出更多的应变空间。

因此这位虞公很可能是有自己小算盘的。他同意借道,不是贪财,而是看到财宝背后掩藏的刺刀,才勉为其难接受;他没有盲目相信晋国,而是在可能的范畴为虞国做了最优选择。

连环画中描绘的虞公受贿

按虞公的判断:虢国长期拱卫周王室,一直活跃于诸侯列国,架子未倒雄风犹在。即使被从虞国借道的晋军奇袭,也不会吃太大的亏,起码黄河北岸重镇下阳不至有失——下阳和虢国国都上阳隔河相望,支援起来还是比较方便的。只要下阳不失,虢国在北岸就有一个稳固的桥头堡,还有机会卷土重来。

晋、虢两国一旦形成持久战,虞国就有了左右逢源的机会,进而更好地保障自身安全。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下阳轻而易举地被晋军攻占,虞公一切美好的愿景都泡汤了。

三年之后,“假途灭虢”的剧本再次上演,虞国在同一条沟里跌倒了两次,这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其实虞国如此行事也实属无奈。

由于上一战对战局的错估,如今的虞国不可能修复与虢国的关系,只有跟着晋国一条道走到黑这一种选择。

而更麻烦的是,晋国通过此战在虞国南面控制了一块重要飞地——下阳。也就是说,此时的虞国已处于晋军两面夹击的态势。

所以晋国第二次来借道,不再像上次那样客气,还送礼?已经没有这个必要了。

这个苦果只能由虞公自己咽了,所以这次虞国也不再动员军队,失去全部筹码的他们拿什么跟人家争呢?此时虞公也只能抱着一点侥幸心理:虞国穷乡僻壤人畜无害,对晋国也足够恭顺,也许晋国要考虑政治影响,不会做得太过分,会给他们留下一脉香火,长久祭祀列祖列宗……

然而这终归是一厢情愿的自欺欺人。晋军第二次假道,彻底让虢国成为历史。胜利班师的晋军在途中反手突袭攻灭虞国,甚至将虞国国君贵族一众贬为奴隶!之前送给虞公的宝贝,自然也都收了回去……

连环画描绘的虞公亡国被俘

大国争霸中的小国谋生之艰难,从虞国身上可见一斑,国君尽心竭力想保全自己的国家,无情的结局却让他们的机关算尽看起来那样愚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