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ESD基本操作要点(下)

 fncsg 2018-09-17

四、剥离

ESD的最主要过程在剥离。当肿瘤四周被充分切开后,如果肿瘤小,有时可使用圈套器剥离切除病灶(图23-60);但如果肿瘤较大、肿瘤部位伴有溃疡形成、肿瘤形态不规则或胃角等部位难以圈套切除时,则必须应用切开刀于病灶下方对黏膜下层进行剥离(图23-61)。



黏膜下剥离的难易程度主要与病变大小、部位、是否合并溃疡、瘢痕形成等有关,例如当肿瘤位于胃底部、中上部胃体大弯侧、幽门或下部胃体小弯侧时可能较难以操作;而当病灶位于胃窦、胃体中部小弯、胃体下部后壁时操作则相对较为容易。


在进行下一步剥离之前,要判断病灶的抬举情况。随着时间的延长,黏膜下注射的液体会逐渐被吸收,必要时要反复进行黏膜下注射。术程中反复黏膜下注射可以维持病灶的充分抬举,按照病灶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内镜及附件。如果在剥离的过程中,肿瘤的暴露始终很困难,视野不清,可以利用透明帽推开黏膜下层结缔组织,以便更好地显露剥离视野(图23-62)。




      根据病变的不同部位和术者操作习惯,选择应用IT刀、Flex刀或Hook刀等剥离器械沿黏膜下层剥离病变,有时联合使用几种剥离器械可以提高剥离效率;剥离中反复进行黏膜下注射,始终保持剥离层次在黏膜下层;剥离中通过拉镜或旋镜沿病变基底切线方向进行剥离。对于胃底病变,往往需要倒镜、拉镜进行剥离。


      术中出血可使用各种切开刀、热活检钳或止血夹等治疗,切割过程中应及时发现裸露血管并对之进行预防性止血,预防出血比止血更关键。对于较小黏膜下层血管,应用针形切开刀或APC直接电凝,而对于较粗的血管,用热活检钳夹后点电凝血管。黏膜剥离过程中一旦发生出血,应用冰生理盐水(含去甲肾上腺素)冲洗创面,明确出血点后应用APC或热活检钳钳夹出血点电凝止血,但APC对动脉性出血往往无效。上述止血方法如不能成功止血,可以采用金属止血夹夹闭出血点,但往往影响后续的黏膜下剥离操作。笔者最近进行的1例低位直肠巨大息肉ESD过程中,创面发生动脉活动性出血,由于动脉回缩金属夹夹闭出血点后出血未能停止,注射硬化剂也未奏效,最后应用尼龙绳于金属夹根部结扎后出血才得以停止。


      术中一旦发生穿孔,应用金属止血夹自穿孔两侧向中央缝合裂口后继续剥离病变,也可先行病变剥离在缝合裂口(图23-63)。由于ESD操作时间较长,消化道内积聚大量气体,气压较高,有时较小的肌层裂伤也会造成穿孔,因此ESD过程中必须时注意抽吸消化道腔内气体。




五、创面处理

当肿瘤完整切除后,应对ESD人工溃疡创面上所有可见血管进行预防性止血处理,对可能发生渗血部位采用止血钳、氩离子血浆凝固(argon plasma coagulation ,APC)等治疗(图23-64),较大裸露血管应以止血夹夹闭,最后喷洒黏膜保护溶剂如硫糖铝胶(舒可捷),可保护胃ESD创面、预防出血(图23-65)肛塞复方角莱酸酯栓(太宁栓剂)2枚保护直肠ESD创面。对于局部玻璃较深、基层有裂隙者,金属止血夹缝合裂隙当属必要(图23-6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