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个社会对35岁以上普通人要求更严格,早已是公开秘密

 茂林之家 2018-09-18

大多数招聘启事里,35岁都会被设置成一个分水岭,用来隔绝35岁以上的求职者。


难怪有报道称,35岁以上的年纪,处于“永远被招聘拒绝”的尴尬境地。


在很多人的心底,35岁应该是“逐渐知命”的年龄,这个时期的人们创造力不比以前,做事渐趋保守稳重,同时又深谙职场规则,不太好糊弄,可塑性差。


正如有句话说的那样,人到中年,只求各自安好,默默赚钱养家,等自己终于可以理解这个世界的时候,却不愿轻易相信任何人。


不久前的一天下午,几个老友从外地赶来,相约在一家茶社喝茶聊天。


席间有个做HR的老友M不无感慨地说起了这样一件事。


他们公司不久前空出了一个财务岗,急需招人填补,老板给M的要求就四个字,高性价比。


职位在网上挂出没多久,就收到N封求职简历。


其中有一位应聘者的简历让她感慨万千。



这位应聘者82年出生,会计专业本科学历,36岁。


按照正常职业发展情况,这位应聘者怎么也该是中层管理者了,遗憾的是,36岁的她工作经历异常简单,从毕业后至今一直在一家国企从事核算岗位,一做就是十多年。


我私底下很同情这位应聘者,一般情况下,类似于这种在一家单位做了十几年一直是个基层岗位的同龄人,多半是遇到了不得已的苦衷才想起跳槽的。


也许是整个单位效益不景气了,又或者是自己正慢慢被边缘化,觉得实在待不下去了。


M话锋一转:“但同情归同情,这样的人,公司是不会考虑的。”


M继续分析:


首先,36岁的人一直还是基层岗位,说明这个人这些年在职场中成长缓慢甚至没有成长;


其次,这个年纪的人多数早就不通过在网上投简历的方式找工作了,多数人是通过人脉关系或者猎头找的下家,足以说明这个人这些年在人脉的累积方面几乎没有;


最后,很多企业自己都不知道能活多久,哪个老板愿意投资长期关系呢?大家关注的多是短期利益。


听了M的话,我想起自己经手的很多职业案例,不禁颇有感触。


去年的这个时候,35岁的咨询者李萍(化名)向我求助。


李萍是会计专业本科学历,毕业后的她考到了一家银行,由于各种原因,会计出身的她在银行做起了软件测试的岗位,这一做就是十多年。


前来咨询的时候,李萍非常后悔自己转行做了软件测试职位,因为她发现自己怎么努力都无法爱上计算机,而这种技术知识靠死记硬背下来是非常痛苦的,


她感到非常崩溃,于是下定决心从银行离职,考取了会计研究生。


结果等她研究生毕业,已经35岁了,去人才市场投简历几乎没单位搭理,好多大企业基本只招二十来岁的应届毕业生,35岁以上的只招中高级管理人员。


李萍碰了好多次壁,找工作的条件一降再降,甚至愿意从头做起,但业内人士向她透露,以她这个年纪,真的很难和年轻人竞争!


李萍懵了,她觉得社会对35岁的人太不友善了,她曾经看到过类似的文章,说什么35岁是坎儿,当时不以为意,还觉得写文章的人在制造焦虑。


如今焦虑切切实实地发生在自己身上,让她不得不承认,原来很多文章所说的“35岁危机”并非杜撰!



其实,从我经手的职业咨询案例来看,一个人在30岁左右大概能达到怎样的能力和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人35岁以后的生存状态。


有人说,时间的残忍就在于,它只给你带来了年龄的增长。


那么,社会对35岁以上的职场人有怎样的期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