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个奸雄这人人都知道,他在军事上的成就也广为人知。但曹操在文学上的造诣就没多少人知道了,尤其是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专家对他的评价可能会令你大吃一惊。今天一笑就来向大家介绍一下文学家曹操以及他的代表作之一《龟虽寿》—— 《龟虽寿》 三国 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赏析《龟虽寿》为曹操53岁时所作,是《步出夏门行》的最后一章。 起首“神龟虽寿,犹有竟时“用《庄子·秋水篇》的典故,庄子说“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曹操也说神龟纵活三千年,可还是难免一死。后面又接着说“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螣蛇”虽然也能乘云驾雾,然而也会灰飞烟灭。——但曹操绝不是一个悲观的人,他说这些并不是感慨人生苦短,而是为后面的几句起势。 50岁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已经是老年了(据考证,东汉时人均寿命只有22岁),曹操认为,虽然步入暮年,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我就像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雄心永不会消沉,对理想的追求永不会停息! 曹操清醒地认识到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然的规律,因此“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寿命的长短不仅仅取决于老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得到长寿。 但结合上文的意思,曹操所说的这种长寿,是建立在积极进取、实现理想的基础上的,而不是消极避世、苟且偷生——这与汉末文人中流行的感叹浮生若梦、劝人及时行乐的调子截然不同,也是曹操“建安风骨”的体现。 曹操这首《龟虽寿》激励了不少人,据《世说新语》记载:东晋时代重兵在握的大将军王敦,每酒后辄咏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击打唾壶为节,壶口尽缺。时至今日,”老骥伏枥“仍被用来形容老当益壮、老有所为的行为和典范,让我们知道,要奋斗,任何时候都不晚! 文学家曹操长期以来,曹操以政治家、军事家的面貌为世人所熟知,但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的事实却被忽略。今天,就请随着一笑,来看看曹操作为文学家的一面吧。 首先你得知道曹操在文学圈的江湖地位。他是建安文学的奠基人和扛把子。他招揽了孔融、王粲、陈琳、刘祯等一批文入学士,形成了邺下文学集团,创立了“建安风骨”这一流派。曹操连同他的儿子曹植、曹丕,被称作“三曹”,是当时的代表人物,与后世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齐名,都是“上阵父子兵”,家学渊源的代表。 曹操被鲁迅誉为“改造文章的祖师”——能被称为“祖师”的都是开宗立派、非同一般的人物,曹操何德何能呢?理由有五: 一、曹操诗歌虽受乐府影响,其作品也用乐府旧题,却能创出新意。例如《薤露行》、《蒿里行》,在汉乐府中都是挽歌,他却用来写悲世感怀的内容;《步出东门行》原是感叹人生无常,须及时行乐的曲调,曹操却以之抒述一统天下的抱负及北征归来所见的壮景。曹操开创了以乐府写时事的传统,开启了建安文学的新风,也影响到后来的杜甫、白居易等人。 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汉代人的思想禁锢了三四百年,弄得汉代文人不会写诗,只会写那些歌颂帝王功德的大赋和没完没了地注释儒家经书,真正有感情,有个性的文学得不到发展。曹操却能带头叛经离道,倡导散文体的笔法,崇尚通脱的文学观,大胆改造汉代乐府的创作方式,歌以咏志,给文坛带来了自由活跃的空气。 三、汉代以辞赋见长,辞藻华丽,讲究对仗、排比。曹操诗歌朴实无华、华美辞藻并不常见,而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如《观沧海》一诗:“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寥寥数笔,即能以辽阔的沧海景象,表现诗人的胸襟,不加润饰,惟形象鲜明,直抒襟怀。这种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爽朗刚健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曹操是最突出的代表。千百年来,曹操的诗就是以这种“梗慨多气”风骨及其内在的积极进取精神,震荡着天下英雄的心灵。 四、在诗歌体裁上,曹操尤其擅写五言体和四言体。《蒿里行》原是杂言,曹操却以五言重写,非常成功。四言诗方面,本自《诗经》之后已见衰落,少有佳作,但曹操却继承了《国风》和《小雅》的传统,反映现实,抒发情感。《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均是四言诗之佳作,完全可以说,曹操使四言诗重生而再放异彩。 五、在创作的内容上,曹操的诗大致有三种:反映汉末动乱的现实、统一天下的理想和顽强的进取精神、以及抒发忧思难忘的消极情绪。曹操南征北讨,接触的社会面非常广,多有亲身经验和体会。如《蒿里行》描写汉末战乱的惨象,见百姓悲惨之余又抒发了诗人伤时悯乱的感情。因此后人谓曹操乐府“汉末实录,真诗史也”——这可是与诗圣杜甫共享的尊称,文学史上唯此二位,再无来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