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手足汗出证治

 一元堂中医张 2018-09-18

原发性手汗症是指在情绪激动、温度升高、活动等诱因下,引起手部出汗超过正常生理需要量的疾病。出汗过多对患者的生活、学习以及社会交际产生严重影响,甚至会导致社交恐惧症、焦虑症以及抑郁症等精神症状产生。西医认为手汗症是汗腺疾病中多汗症之掌跖多汗,属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引起的外分泌腺异常所致,可采取胸交感神经切除术治疗,但术后往往会出现代偿性多汗.

古籍疾病认识:

《素问·评热论》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 ,则当能食而不复热 ,复热者 ,邪气也。 汗者 ,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指出汗液为人体津液的一种,并与血液有密切关系,即所谓血汗同源,是对汗液本质的认识,也表明精气与邪气胜衰与汗出的影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而以肺卫不固、营卫不和最为常见。生理性出汗谓之常,病理性出汗谓之变。《医方集解》曰:“汗为心之液,心有火则不止;牡蛎,浮小麦之咸凉去烦热而止汗,阳为阴之卫,阳气虚则卫不固,黄芪、麻黄之根甘温走肌表而固卫。” 阳加于阴谓之汗”(素问 ·阴阳别论》 )。吴瑭在《温病条辨》中说“汗也者 ,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汗为玄府 ,主脏在心 ,与肺、肝气机升降、脾胃运化、七情等有关。素问· 经脉别论: “故饮食饱甚 ,汗出于胃惊而夺精 ,汗出于心持重远行 ,汗出于肾疾走恐惧 ,汗出于肝摇体劳苦 ,汗出于脾故春秋冬夏 ,四时阴阳 ,生病起于过用 ,此为常也。”汗为心液 ,故主脏在心,素问· 宣明五气提出: “五藏化液 ,心为汗。 《灵枢· : “六阳气绝 ,则阴与阳相离 ,离则腠理发泄 ,绝汗乃出。”《灵枢 ·热病: “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 ,此阴脉之极也 ,其得汗而脉静者 ,宋·朱肱《类证活人书》说: “伤寒 … …自汗者九证,卫不和、伤风、风湿、中湿、中暑、阳明病、亡阳、柔痉、霍乱皆自汗”。叶天士《外感温热病篇》认为: “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 ,可冀其战汗透邪 ,法宜益胃 ,令邪与汗并 ,热达腠开,邪从汗出。”仲景有先其时发汗则愈”, 杂病源流犀烛·诸汗源流》亦云:“而又有手足汗者,液自胃府旁达于外,则手足自汗。有热聚胃府,逼而出之者,此阳明病也,必当下,宜大柴胡汤”。《赤水玄珠·手足汗》谓:“手足汗乃脾胃湿热内郁所致,脾胃主四肢”。《张氏医通·手足汗》亦载:“脾胃湿蒸,傍达于四肢,则手足多汗”张璐认为:“热者,二陈汤加川连、白芍;冷者,理中汤加乌梅;弱者,十全大补去芎加五味子”《湿热论》谓:“湿热乃阳明、太阴同病也”手汗临证多见脾胃湿热所致,患者常言其手汗夏天更为严重,伴见手心温润而黏,治宜清热祛湿,治疗上可考虑藿朴夏苓汤、三仁汤化裁治疗;若除手汗外,患者痰湿之象明显,也可选用温胆类方加减治疗。从经脉循行上来看,手太阴肺经和手少阴心经皆起于胸中,经腋下,入掌中。《类经》亦云:“心主血,汗者血之余”汗为心液”“汗血同源”《类证治裁·汗症论治》云:“以汗乃心液,心不摄血,故溢为汗”,可以考虑归脾汤加减。《临证指南医案》云:“故凡汗症未有不由心肾虚而得之者。心之阳虚,不能卫外而为固,则外伤而自汗……肾之阴虚,不能内营而退藏,则内伤而盗汗。肾阴亏虚,虚热内生,热迫津液外出,而致盗汗”。由于心肾两虚,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心阳相对亢盛可致心液外泄;反之心火不能下温肾水,则肾水泛滥,因此病人常伴有五心烦热、遗精滑泄、舌红少苔等阴虚征象。灵枢·营卫生会》云:“营在脉中,卫在脉外”。《王氏医存·即汗处知其虚处》曰:“五脏皆有汗,不独心也。汗皆为虚,心虚则头汗,肝虚则脊汗,肾虚则囊汗,肺虚则胸汗,脾虚则手足汗,人弱而专出一处之汗,久而不愈,即此经虚也。”。明·孙一奎《赤水玄珠·手足汗》曰: “手足汗乃脾胃湿热内郁所致,脾胃主四肢。”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说:“脚汗为脾经湿热,内淫于四肢,故令手足心常有汗,至冬阳气内伏而汗愈多,由此知其湿热内淫也。”清·何梦瑶《医碥》曰:“手足汗,别处无汗,脾胃之热达于四肢也。脾胃主肌肉、四肢,热达于肌肉则体汗,若达于四肢则手足汗耳。”清·张璐《张氏医通》曰: “手足汗,脾胃湿热,傍达于四肢,则手足多汗。”《简明中医词典》提出: “手足常潮湿多汗,多属脾胃湿蒸,旁达四肢。”《灵枢·本藏》所谓“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腠理开则汗出,腠理闭则无汗。《王氏医存·即汗处知其虚处》所谓“幼壮之人,手足汗多者,因肝盛力强,木常疏达,脾土而然,非病也。”

脾胃虚寒或淤血的手足汗:

《吴中医集·汗》曰:“又有手足汗,属脾胃虚寒,不能运行津液,乃乘虚阳外越而溢,如阴盛而淫雨滂沱也,其汗必冷,与实热之汗不同。”此为阴寒内盛,阳不外固,水湿气不能下渗膀胱而外溢四末,则手足汗出不止。唐容川《血证论》云:“手足濈濈汗出者,以胃中或有瘀血食积,四肢为中州之应,火热中结,故应手足汗出也,宜玉烛散加厚朴、枳壳以攻之,结去而汗自止也。”《医宗必读》曰: “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在外者为汗,汗者心之液也,而肾主五液,故汗症未有不由心肾虚得者。”

医案:

患者某,女,20岁,2014年3月18日初诊。主诉:手汗出3年。患者近3年经常感冒,手心和背部容易出汗,白天尤甚,伴失眠,时而口干,下肢自觉偏凉,大便偏干,小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边有齿痕,脉弦细略数。西医诊断:多汗症;中医诊断:汗证(手汗);辨证为气阴两虚证。治宜益气养阴,固表止汗,兼补养安神;以黄芪生脉饮加减化裁。处方:生黄芪30g,党参15g,麦冬10g,五味子6g,煅龙骨30g,煅牡蛎30g,炒枣仁15g,怀牛膝30g,薏苡仁30g,当归10g。7剂(颗粒剂),日1剂,分2次服。随访:患者服上方2周后汗出、失眠均有显著好转,调治月余收功。

患者某,女,20岁,2014年4月1日初诊。主诉:手足汗出6年。患者6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手足汗出,现汗出成滴,手黏不冷,夏、冬天均可见,夏天更为严重;月经经常推迟,量少,色暗,质地黏稠;食欲不振,纳差;白天精神不好,大便黏,小便调。舌红苔白腻,脉滑。西医诊断:多汗症;中医诊断:汗证(手足心汗);辨证为脾胃湿热。治宜清热祛湿,宣畅三焦;以藿朴夏苓汤化裁治疗。处方:藿香10g,厚朴15g,法半夏10g,茯苓30g,黄芩10g,泽泻10g,浮小麦30g,麻黄根15g ,煅龙骨30g,煅牡蛎30g,杏仁10g,薏苡仁30g,车前子15g,赤芍10g,牡丹皮10g。7剂(颗粒剂),日1剂,分2次服。复诊2次守上方加减,21剂后,手汗症基本消除。

患者,男, 44 岁, 2014 年 6 月 17 日就诊。手足汗出8 年余,伴发凉,体怠困倦,大便溏稀,纳眠可,小便调,舌淡红,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弱。辨证为中焦虚寒。治以温中散寒。方用附子理中汤加味:制附片(先煎)10 g,干姜 10 g,党参 30 g, 茯苓 10 g, 桂枝 10g, 白芍 20 g, 乌梅 10 g。每日 1 剂,水煎服。服用 7 剂后大便溏稀好转,仍手足汗出。守方继服 14 剂,手足汗出明显减轻,体倦
乏力减轻。

患者,男, 35 岁, 2015 年 2 月 3 日就诊。手足汗出,时时擦手, 两掌可见汗液沿掌纹涓涓而下,视其足,见袜湿如水浸,足底被汗浸渍呈苍白色,腹胀,大便干硬,口干喜冷饮,舌红,苔黄厚而燥,脉沉数无力。辨证为阳明热盛,灼迫津液,治以峻下实热、荡除燥结。方用大承气汤加味:大黄12 g,厚朴24 g,枳实 15 g,黄连 9 g,芒硝 5 g。每日1 剂,水煎服。服药 5 剂后,腹胀、大便干硬明显减轻,但仍有手足汗出,上方去芒硝,继服10 剂,手足汗出明显减轻。

患者,男, 25 岁, 2015 年 4 月 8 日就诊。手足汗出5 年,每遇情绪紧张或劳累则加重,汗出黏腻,甚者汗出如注,神疲乏力,饭后加重,纳眠可,大便有不净感,小便调,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滑。辨证为脾虚湿盛,兼肝郁气滞,治以健脾祛湿、疏肝解郁。方用三仁汤加减:薏苡仁30 g,苦杏仁 10 g,草豆蔻 10 g,槟榔 10 g,法半夏 10g,厚朴 12 g,山药 20 g, 茯苓 15 g, 柴胡 10 g, 郁金 10g, 炙甘草 6 g,黄芪 20 g,白术 10 g,防风 10 g。每日 1 剂,水煎服。服用2 周后,疲乏倦怠减轻,手足汗出明显好转。

方:

牡蛎散加减

黄芪30g,麻黄根10g,炙牡蛎30g,浮小麦20g,白芍15g,五味子10g

气虚甚者加人参、白术益气固摄,兼阴虚见舌红、脉细数者加麦冬、五味子养阴敛汗,兼血虚加用制何首乌、枸杞子补益精血。制为粗散,每服9g,日3次,枣汤送服。7天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判断疗效。

方解

牡蛎潜镇固涩,黄芪益气固表止汗、重用之可加强固外之力,白芍养血敛阴,另加收敛止汗之麻黄根、五味子,大枣汤。诸药相伍,共奏调和营卫、益气固表之功,故能止手汗。

 

治则:

从中焦论治。心肾肝肺也相关。 详细情况见上文论述。

临床上, 手足汗出多而大便难者,属阳明热盛;手足汗出多而黏者,属湿热;手足汗出而手足心冷者,属脾胃虚寒。

因五脏相关,气血津液病理相互维系,故适当运用收涩敛汗之品,如浮小麦、糯稻根、麻黄根之类并佐以生津养阴之品。

又肺主气 ,气为血帅 ,肺气虚最易使肌表疏松 ,卫表不固 ,腠理开泄失常而身汗,故与肺有关。 心主血脉 ,肝藏血故与肝亦相关。

手足心汗出者 ,一般为生理现象 ,无伴随症状 ,多不须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