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我不是药神》理解道德两难故事

 拉普拉丝 2018-09-18


第六节 态度与品德



态度与品德的含义及结构


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1??定义


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注意:


第一,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如讨厌捣乱的学生。


第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任务;如学生爱护公物。


第三,通过学习形成的,非天生。态度都是通过学习形成的。


2??态度的结构


认知成分:对人或物的认识。如喜欢美女,某门课程


情感成分(核心成分):伴随认知产生的情感成分。如对美女、课程的喜爱


行为成分:行为的倾向。见到美女会朝美女靠近,对喜欢的课程不断的学习


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1??品德的实质


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规范自己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


区分道德和品德:

道德是社会学研究的问题,指社会道德规范如法律、行为准则和学生守则。

品德是一个人内心的品质,是一个人心理方面的特诊,是心理学研究对象。


2??品德的心理结构:


道德认识对道德规范的认识品德结构的核心

道德情感伴随道德认识而产生的情感如对忠臣的崇拜,对佞臣的讨厌

道德意志能否坚持、抵御诱惑

道德行为与道德有关的行为衡量道德品质的标志


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客观、简答)※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对偶故事法

阶段:

无律水平(自我中心阶段、前道德阶段):5岁以前

他律水平(权威阶段):5-8岁

根据行为后果判断对错,不关心动机如打碎15个杯子的错误严重,打碎一个杯子的错误不严重

自律水平:9-11岁

可逆阶段(平等阶段):

一定程度的自律

规则是共同约定的,可修改;考虑到行为动机进行评判

如见到老人认为大家平等,没必要让座。

公正阶段:自律

以公道、公正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更多从动机判断行为

更多考虑老人的特殊,认为让座是平等的。

口诀:前权可公(钱权可攻)

10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让儿童对道德两难问题作出判断。科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一水平包含两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9岁前)


第一,服从与惩罚阶段。判断事情好坏的衡量标准:是否受到惩罚。


第二,相对功利(寻求快乐)定向阶段。判断事情好坏的衡量标准:是否对自己有好处。


2??习俗水平(9-20岁)


第一,好孩子的定向阶段。衡量标准:做某事是否得到大众认可。认可是好的,不认可是坏的。


第二,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衡量标准:是否合乎法律和规范。合乎法律是合适的,违背法律是不合适的。


3??后习俗水平(20岁以后)


第一,社会契约阶段。法律与道德规范可以改变。


第二,普遍伦理阶段。以正义、公平等标准进行思考,行为自律。已经完全超越法律。


口诀:服利可法约理(福利可发约礼)


年龄划分:


大部分9岁以下处于前习俗水平

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习俗水平

后习俗水平一般到20岁以后,只有少数人能达到

品德发展关键期:9岁(小学三年级)、初二年级


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一、外部条件(多选题)


1??家庭教养方式民主、信任、容忍的家庭教养方式,小孩的态度和品德发展的好。


2??社会风气(社会)老人跌倒,大人不敢扶,也影响到孩子。


3??同伴群体(学校)平时交往对象都是互帮互助,有正确价值观,会受到正向的影响。


二、内部条件(客观题)


1??认知失调指个人的观点和他人、社会观点不一致。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克服方式:改变自己的观点或者忽略他人观点。


2??态度定势过去经验,影响对其他相似情境的态度。如家中对老人的尊重会影响对其他老人的态度。


3??道德认识水平在已有的道德判断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要求。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一、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客观题)


1??依从


从众对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跟随他人行动。如人云亦云、随大流。

服从个体在他人的直接命令下而作出某种行为的倾向。

二者区别:

从众是自愿做出的,没人要求

服从有直接要求,要么是上级要求的,要么是具体的法律法规。如在法律法规的要求下,系安全带


2??认同


定义:即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近。如现在想成为老师,就会以老师的规范要求自己。特崇拜明星,就模仿明星。

特点: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3??内化


定义: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社会规范及其价值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把认同的变为自己的习惯。如随心所欲不逾矩

特点: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具有坚定性。


二、品德的培养方式(简答)※


1??有效的说服。用言语说服学生需要一些技巧。包括: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发挥情感的作用,以理服人或者以情动人;考虑原有态度的特点;逐步抬高要求。


2??树立良好的榜样。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榜样的观察可以改变学生的行为。


3??利用群体约定。创立一个良好的集体环境,如果都是积极向上的,个人也是同样的状态。


4??价值辨析。如老人跌倒扶不扶,可以和学生辩论,充分考虑各种情况,通过价值辨析,形成清晰认识。


5??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

口诀:杨硕约架被罚



02
第五章 教学心理



第一节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


一、定义:


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

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行为目标的三个要素(多选题):

具体目标:列出具体目标如“听写”“默写”“解答”等

产生条件:在什么情况下写出、背出如“根据老师提示”“根据参考书”“根据课程内容”等

行为标准:在多长时间内达到什么样的正确率如“达到百分之就是正确率”多长时间写出


二、教学目标的分类


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选择):新课程改革三维目标的理论依据


认知(知):

知识:知道并且记住最低层次的目标

领会:理解并表述

运用: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分析:把所学知识分成部分去理解如把一篇文章分为几段归纳段意

综合:在分析的基础上把事物整合为一体认识如归纳中心思想、写作文

评价:对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观点如评价班级授课制最高层级的目标


情感(情)


动作技能(行)


加涅的分类:

言语信息:是什么

智慧技能:怎么做

认知策略:侧重内在

动作技能

态度


教学策略设计(选择题)


教学策略的分类:


1??教师为主导:


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有序材料


2??学生为中心:


发现学习布鲁纳提出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究自己发现答案

合作学习学生间、师生间共同学习

情境教学把要教的知识放在应用情境中如数学老师教加减法放在买卖的情境中


3??个别化教学(选择题):能够针对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的教学


口诀:计程掌


(1)程序教学(斯金纳):


原则(多选):小步子、积极反应、及时强化、自定步调、低错误率

教学机器的创始人:普莱西


(2)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计算机进行的学习如网络学习、课程


(3)掌握学习(重点):


提出者:布鲁姆

核心观点:只要给以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相应的教学,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学会学校里的科目。能掌握到80%~100%。


教学评价设计


一、教学评价的类型:


按对教学评价的时机和功能:

准备性评价教学开始之前进行的评价如开学的摸底测验

形成性评价教学进行之中进行的评价如单元测验,发现学生的问题和教师教学的问题

总结性评价教学结束之后进行的评价如期末考试对学生学习进行价值判断

按对教学评价的处理方式的不同,

常模参照评价(相对评价)常模是一个群体的平均值,参照的不是固定标准,而是群体平均值如智商、高考、考研

标准参照评价(绝对评价)参照固定标准如期末考试、教师资格考试、驾照


二、教学评价的方法与技术


教师自编测验设计:教师自己编的测验如随堂测验、单元考试

与之相对应的是标准化测验由专家出的题目,由较高的信度、难度和区分度。如高考题。

观察评价设计:

老师通过观察评价学生如观察学生能否积极回答问题,能否和其他学生交流互动。

档案评价设计(文件夹评价、档案袋评价):

教师给每个学生建立一个档案袋,当学生取得成就,就把相关资料放在档案袋里。属于形成性评价。



第二节 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概述


一、课堂管理的功能


维持功能

维持课堂纪律。维持功能是课堂管理的基本功能。

促进功能

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

发展功能

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


二、课堂管理的目标


第一,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学习时间;


第二,增加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


第三,帮助学生形成自我管理的能力。


三、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教师的领导风格:

参与式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管理

监督式完全监督学生

班级规模:

班级越大,班级越不容易管理。

班级的性质:

体育班不好管理,重点班相对好管理。

对教师的期望:

学生喜欢老师、认可老师,好管理;反之,不好管理。


课堂群体管理


一、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客观题)


正式群体:

含义:有领导、有计划、有组织、有章程。

范围:班委会、团支部、少先队

阶段(多选、判断):

松散群体刚在一起,互不认识,没有共同目的,活动还只具有个人的意义,不会想到集体利益。如新建班级、公交车

联合群体已经形成核心人物,并在核心人物带领下完成一定的工作。但每个个体对班级不是特别认同,做事情不能考虑集体利益。

集体有共同目标,考虑班级荣誉,形成班级氛围,是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

非正式群体:

含义:在同伴交往过程中,一些学生自由结合、自发形成的小群体

特点:

成员之间相互满足心理需要

较强的凝聚力

行为上具有一致性

成员的角色和数量不固定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关系:

不断巩固和发展正式群体

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


二、群体动力(多选)


提出者:勒温


1??群体凝聚力:


定义: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作用:是衡量一个班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2??群体规范:


定义: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如班规、行为守则、约定俗成的纪律。


3??课堂气氛:


定义:在课堂上占优势地位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状态。

分类:

积极的

消极的

对抗的


教师的领导方式:

集权型(专断型)老师严格控制课堂

民主型能倾听学生意见

放任型撒手不管


4??课堂内的人际关系:


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

口诀:聚规气人


课堂纪律管理


一、课堂纪律概述


含义:为保障或促进学生学习而设置的行为标准及施加的控制。

分类(多选):

教师促成的纪律新的班级要靠教师维持纪律

集体促成的纪律:形成良好班级氛围,有的即使想做小动作也不能去做。如兴趣小组

自我促成的纪律自己约束自己。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标(单选)。

任务促成的纪律某一具体任务对学生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如课堂讨论、野外观察、制作标本等。


二、课堂结构与课堂纪律


学生座位的分配(选择)。考虑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三、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选择、简答)


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课前约法三章。

合理组织课堂教学。环节紧凑。

做好课堂监控。随时监督、观看。

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促进学生自律,是最终目标。

口诀:规教监自(硅胶剪子)


四、课堂问题行为及其应对※(材料分析)


定义:指学生在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破坏课堂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行为。

分类※(选择):

品行性行为:在品格上有问题的如攻击特点:外显、容易发现

人格性行为:与个性有关,不容易被觉察如焦虑、抑郁、内敛、压抑等

应对措施※:


1??运用积极的言语和非言语手段调控;如眼神暗示、拍肩膀等非言语手段,或直接告诉的言语手段。


2??合理运用惩罚;如罚站五分钟


3??进行心理辅导。如让心理辅导老师帮助辅导


03
第六章 心理健康与教师心理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心理健康含义和标准


心理健康的表现(选择):


生命的活力

积极的内心体验

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的标准:(三个维度:对个人、对他人、对外界)


对现实的有效知觉(对外界)能否正确认识现实世界有无幻听、幻觉、幻视

自知、自尊、自我接纳(自我认知方面)

自我调控能力(自我行为方面)

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对别人)

人格结构完整(人格的整体方面)

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生活、工作方面)如失恋影响工作和生活


心理健康的两层含义:


无心理疾病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

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心理评估是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是检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手段,也是增强学生自我认识的途径。


学生中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儿童多动综合症


含义: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

高峰发病年龄为8~10岁的男生。


主要特征(多选):


(1)活动过多。上课停不下来。


(2)注意力不集中。


(3)冲动行为。很难遵守班级纪律


二、焦虑症


含义: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应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如考试焦虑

常见:考试焦虑。其表现是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注意力不集中,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出现慌乱,无法发挥正常水平。


治疗方法:


(1)采用肌肉放松


系统脱敏等方法建立焦虑等级,一个等级一个等级的脱敏


(2)采用认知校正程序


(3)锻炼学生的性格,提高挫折应对能力。


三、强迫症


含义:呆板、机械的重复行为造成严重的适应不良

表现(多选):

强迫性计数。

强迫性洗手。

强迫性自我检查。

刻板的仪式性动作或其他强迫行为。做某事严格按照自己规则,如睡觉前被子、鞋怎么摆

治疗:森田疗法。采取“忍受痛苦,顺其自然”的态度。


四、抑郁症


含义: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五、恐怖症


含义:对特定的无实际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的惧怕。


分类:


单纯恐怖对具体事物的害怕如猫、狗、蛇、剪刀等

广场恐怖对某种场景的害怕如在空旷的大街

社交恐怖害怕与别人交往学生中社交恐怖较为常见,主要表现为:不敢抬头说话吞吞吐吐,不能正确表达自己意思。


治疗方法:


(1)系统脱敏法试着跟熟人聊天,再跟陌生人聊天


(2)改善人际关系


六、人格障碍


含义:一个人的人格有缺陷,跟正常人不一样


表现:


(1)依赖性人格障碍。如男女朋友互相离不开,孩子离不开母亲


(2)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如缺乏对他人的同情心


心理评估


一、心理评估的含义


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如运用观察法、实验法、自述法等。


二、心理评估的两种参考架构


疾病模式(心理诊断):知道有病,诊断是什么病


健康模式:在健康的情况下发掘发展的潜力


三、主要的心理评估方法


1??心理测验如智力测验


2??评估性会谈※评估性会谈是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


3??其他方法:观察法、自述法


心理辅导


一、心理辅导的途径(多选题)


心理健康教育课

学科渗透在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顺便辅导如讲到某个人的良好品质,号召大家学习

班主任工作找班主任谈心

学校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

家庭教育父母的教育

环境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社会磨砺通过社会实践磨砺性格

其他途径(少先队、板报、校报、广播)


二、心理辅导的目标※


学会调试调节和适应基本目标

寻求发展获得更加积极的发展高级目标


三、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客观、简答)


1??面向全体学生以心理健康的全体学生为主


2??预防与发展相结合不能等学生出现问题再去干预,要以正常学生为主


3??尊重与理解学生相结合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学生


4??学生主体性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铃还须系铃人


5??个别化对待根据学生的问题、性格特征采用不同的方法


6??整体性发展要考虑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口诀:理个发,主全整


四、影响行为改变的方法※


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1)强化法给予一个想要的刺激,让行为增加。如学生认真听讲,老师表扬


(2)代币奖励法采用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等给学生鼓励


(3)行为塑造法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

如想要学生写出好的作文,先让其写出流畅的句子,给予表扬;再让其写对标点,给予表扬;再要求学生注意分段,直到其写出一篇好的文章。其中包含多步的强化。


(4)示范法榜样学习


(5)惩罚法给予一个不想要的刺激,取消一个想要的刺激


(6)自我控制法自己控制自己如戒烟者犯了烟瘾自己打自己、听课听不下去掐自己


常用的治疗方法:


(1)松弛训练


提出者:雅格布松

定义:通过改变肌肉紧张,减轻肌肉紧张引起的酸痛,以应对情绪上的紧张、不安、焦虑和气愤。

通过肌肉从紧张与放松的感觉对比中学会放松


(2)系统脱敏疗法


提出者:沃尔朴

方法:建立焦虑等级,逐步进行

常与松弛训练配合使用


(3)肯定性训练(自信训练、果敢训练)


①请求他人为自己做某事


②拒绝他人无理要求而又不伤害对方


③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


(4)合理情绪疗法(理性-情绪疗法、情绪的ABC理论、情绪的ABCDE理论)


是一种认知疗法即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

提出者:艾利斯

观点:一个人遇到某个不好的事情,并非不好的事情直接导致他的不良情绪,而是他对不好事情的不合理的信念、错误的解释导致不好的情绪。如失恋后(A),对失恋的解释是自己以后没有希望(B),产生内心低落的结果(C),因此要和B辩论,产生积极的情绪(E)。

A代表负性事件

B代表不合理信念

C代表负性情绪

D代表与不合理信念辩论

E代表建立合理信念


不合理要求:


绝对化的要求关键词:必须、应该如对方一定对我专一、我一定考第一

过分概括化对某事造成的影响进行范围上的扩大如因为一次失败否定自己能力(横向上扩展)

糟糕至极。在深度、严重程度上扩大。如失恋认为自己一生无依靠,一次作弊认为老师再也不喜欢自己了。(纵向的加深)



第三节 教师职业心理



教师的职业心理特征(客观题)


一、教师的认知特征


知识结构:(单选、多选)

本体性知识关于学科本身的知识

实践性知识关于课堂情境的知识如怎样调动气氛、怎样让学生参与课堂

条件性知识关于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如学习方法的实用性、因材施教


二、教师的人格特征


职业理念:

教学效能感:对自己能否教好某个学科的主观判断

教学归因: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把原因归结为什么

职业性格:

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

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三、教师的行为特征


教学行为

教师期望行为※:

教师期望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或皮革马利翁效应):一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抱有积极的期望,如果看到学生的潜力,认为学生虽然当时有问题,但一定能改正问题,学生就会朝着老师的期望发展,越来越好。


教师的职业成长


一、新手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比较※(客观题、简答题)


1??课前计划差异


专家:课前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

新手:把时间用在课时计划的细节上,制定课前计划时依赖于课程目标


2??课堂教学过程差异


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

专家:课堂规则明确,并能坚持执行,

新手:课堂规则较为含糊,难以坚持执行。

在维持学生注意上:

专家:有一套完善的维持学生注意的方法

新手:相对缺乏

在教材内容的呈现上:

专家:注重回顾先前的知识,并能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新手:不能做到。

课堂练习:

专家:将练习看作检查学生学习的手段

新手:当成必经的步骤

家庭作业的检查:

专家:有一套检查的规范化、自动化的常规程序

新手:当作必经的步骤

在教学策略的运用上:

专家:具有丰富的教学策略,并能灵活运用

新手:缺乏或不会运用教学策略。


3??课后评价差异


专家型教师:谈论学生对新教材的理解情况

新手:关注课堂细节


二、新手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的成长


1??成长的历程(简答)※


关注生存阶段:关注跟领导、老师、同事、学生的关系

关注情境阶段:关注教学有没达到好的效果,方法是否合适,学生成绩有无提高

关注学生阶段:充分尊重、理解每个学生,因材施教。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2??成长的途径(简答)※


第一,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看优秀教师如何上课。


第二,开展微格教学。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讲比较少的知识点。根据教学过程,提出改进意见。微格教学最重要的特点是训练单元小。如试讲。


第三,进行专门训练。针对一些课堂技能技巧对老师进行训练。


第四,反思教学经验。


布鲁巴奇提出四种反思方法(选择):


第一,反思日记。在一天教学工作结束后,写下自己的经验,并进行反思。


第二,详细描述。观摩教学,详细描述看到的情景,并对此进行讨论分析。


第三,交流讨论。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聚集在一起,首先提出课堂上发生的问题,然后共同讨论解决办法。


第四,行动研究。在课堂上发现问题,通过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职业倦怠(选择):

情感枯竭(对工作):无兴趣、厌倦、缺乏活力

去人格化(对他人):不把服务对象当“人”看,对他人冷漠、缺乏同情心

成就感低(对自己):对工作意义评价降低,体验不到成就感,不再努力工作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1??个体积极的自我调适


2??组织有效的干预


3??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心理出现问题的原因:


个人:过于苛求、过于认真、追求完美

组织:学校过于看重教学成绩、给老师的压力过重

社会:家庭认为教师的责任大、相关教育部门没有给教师提供相应的工资待遇


应对方式:

自身:个体进行积极的自我调适、不要苛求自己、适当放松劳逸结合

组织:学校不应仅仅以成绩作为评价老师的标准,创设良好的、宽松的氛围

社会支持: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学生,相关部门适当提高教师地位和教师待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