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一直是大家比较头疼的题型,而且往往所占分值比例很高,有些地区占到20-30分。 为了解决这个备考障碍,小飞和小鱼老师特分类梳理了案例分析题,将从案例类型、常考知识点和例题解析三个方面,带大家攻克案例分析。 教育学板块的案例分析可分为以下几类: 1. 教学行为类 2. 学习方式类 3. 师生关系类 4. 评价改革类 5. 教师发展类 6. 课程管理类 本篇讲解——评价改革类 课程管理类 常考知识点 (1)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2)关注综合实践活动; (3)促进全社会对新课程的理解与支持; (4)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 例题解析 例题1 一班的A老师正在上《为你打开一扇门》一课,突然,从窗外传来一阵急促的“的嘟”“的嘟”声,这声音犹如一块巨石落入平静的水面,教室里顿时喧闹起来。 紧接着,像有谁下了一道命令:“向左看齐”,所有的学生都向左边看去。这是怎么回事,还没等老师喊出话来,坐在靠窗边的同学已经站起来。 趴在窗台上向外张望,其他的同学更是着急,他们有的站在椅子上,有的一蹦一跳,脖子伸得老长,平时上课就坐不住的索性冲出座位,涌到窗前。他们你扒我,我推他,争先恐后地向外张望—原来是两辆红色的消防车由南向北从窗前驶过… 教室里恢复平静后,A老师灵机一动,便放弃了原来的教学内容,而让同学把刚才的所见、所闻F所想说出来,写下来。结果,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说得头头是道,写得也很精彩,乐得老师满脸堆笑。 二班的B老师面对以上的情境板起面孔,维持纪律,让学生回到座位上,继续原来的教学。而学生却余兴未止,沉浸在刚才的氛围中……B老师不愿意放弃原来的教学内容否则他认为自己“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请问A、B两位老师的做法有何不同?你赞同哪位老师的做法? 名师点拨 我赞同A老师的做法,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之一就是“变课程的预定性和封闭性为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 A老师突破预定计划而“创造性地教学”,凸现了课程的多元创新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兴趣、情感,培养和爱护学生的求知欲。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来拓深、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 A老师机智地捕捉了学生饶有兴趣地关注消防车这一偶发事件,把它转变成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活教材,引导学生看、听、说、写;指导他们学会了正确、全面、有条理地观察事物,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而B老师的教学是一种“插秧式”的教学,这种教学其实就是试图维护严格的甚至苛刻的课堂秩序,即极端的课堂纪律,通过这种方式来确立所谓的教师权威。B老师“以知识、学科为本位”,把学生当作“学科人”而不是真正的“生命、成长中的完整的人”。 他力图完成教学内容和任务,剥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权利,忽略了学生的兴趣、需求、情感,不重视学生的生心发展特点,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活动。 总之,课堂教学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运用教育机智巧妙地处理课堂偶发事件。 例题2 某学校地理教研组教师对本校地理课课程资源进行了评价,认为地理教具只有挂图和地球仪两类,而且全校地球仪只有六个,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差距较大,课程资源缺乏,课程开发困难较大。请联系我国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并运用在课程资源中教师所应扮演的角色等理论对这一案例进行分析。 名师点拨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1)课程实施所需要的资源统称为课程资源,它既包括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家长的支持态度和能力等无形的资源。 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对于课程资源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①课程资源的丰富性; ②课程资源的适合性; ③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 ④课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性。 (2)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 它具有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积极参与等特点,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使其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 (3)该校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认识不够全面,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和社会资源未被纳入教育资源范畴,其教育的功能和意义没有被充分地认识和利用 (4)教师不仅应当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提高利用率,还要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 例题3 飞虹中学原先是一所坐落于上海棚户区的普通初级中学。过去由于生源差、办学条件简陋等原因,学校留不住老师,也留不住学生。 1991年,学校作为原国家教委“八五”重点课题实验点之一,开始了“初中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研究”。调查发现,造成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排排坐,吃果果”的课堂教学不能适应有差异学生的学习,许多学生的潜能远远得不到开发。 针对初中学生实际存在的较大差异,学校实施了“分层递进教学”,即建立“教学递进机制”,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这一有效教育资源,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使各个层面的学生,尤其是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发展。 实践证明,飞虹中学的这一做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质和实践能力。不仅如此,学校还针对学生的差异,组织开设了家用照明电路、书法、篆刻、车船模型、烹饪等20多个兴趣小组,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和展示的机会,使一批学习困难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之人,让他们和其他毕业生一样昂首挺胸地走向社会。 现在,许多小学毕业生家长都要求把孩子送到这所学校来读书,飞虹中学成了深受周边群众欢迎的优质学校。 结合案例谈谈新课程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学生观,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不是一种教育资源?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这一资源? 名师点拨 学生作为课程实施的参与者,其自身的差异性与丰富性是课程发展的重要基点,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这一案例向我们说明的是学生之间的差异未必一定是坏事,学校需要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和学生观,科学对待差异,把差异当作一种可供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 该校通过“初中学习困难学生教育对策”的课题研究,发现了造成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传统的教师灌输,学生接收的课堂教学不能适应有差异学生的学习,学生自身的潜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 学校教学的开展要以学生为本,要认识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分层递进教学方式的实施,“教学递进机制”的建立,利用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了最大的发展。 “以学生为本”,内在地包含了要关注和科学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例题4 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2006年7月,安阳市教育局选派了30名优秀教师赴加拿大进修学习,一位教师进修后写道:“培训期间,老师让我们每位学员写一份90分钟的教案设计。 为完成作业,我想向房东十一岁女儿借课本。她说‘我没有课本’。我有些疑惑不解。于是我又向她哥哥借,得到的也是同样的答案。幸亏他们的菲律宾裔妈妈突然顿悟, ‘哦,在加拿大,中小学生都没有课本,菲律宾的有。没有课本怎能让学生学好?’这个问题在我的脑海里萦绕很久。 新课程的实施,强调“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比照目前我们某些学校和某些老师为学生订购大量复习资料的做法,结合上述材料,根据新课程的理念,谈谈你的认识。 名师点拨 (1)传统教育强调以教材为中心,教师的任务似乎就是教教材,而新课程强调的是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国外的做法可以启发我们思考课程资源的问题。 (2)简单“教教材”的做法在目前还比较普遍,这样做的结果,将导致学生过于注重课本知识。而新课程强调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即便是在有教材的情况下,教师也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3)在学生没有教材的情况下,教师只要围绕课程标准选择与学生、与社会、与生活联系密切的教学内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能够使学生获得大量信息,而不至于将学生禁锢在书本知识中,更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改变那种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态。 (4)尽管各国有各国的国情和文化背景,但是如果将学生的思想禁锢在教材中,将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小鱼老师微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