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后周世宗​限佛以及其报应故事

 飞鸿雪泥028 2018-09-19

周世宗荣,显德元年乙卯,下诏:天下寺院,非勅额者皆毁之。

计三万三百三十六所,毁像铸钱,废僧四万二千四百四十,尼八千七百五十六人。” --【元】无寄《释迦如来行迹颂》

小编要讲的便是后周世宗柴荣“灭佛”。在讲之前,先谈谈小编自己对后周世宗柴荣“灭佛”的看法,我个人认为柴荣对于当时的佛教谈不上一个“灭”字,用“整顿”二字更为恰当。

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以下几个理由:

1、在显德二年五月甲戌柴荣的诏书中有“释氏贞宗,圣人妙道,助世劝善,其利甚优”之字句,可见当时柴荣对于佛教还是持肯定态度的;

关于柴荣为什么要如此大规模地整治佛教的原因,在这份诏书中也可以找到一些答案见《旧五代史》卷一百一十五:“近览诸州奏闻,继有缁徒即僧侣犯法,盖无科禁,遂至尤违,私度僧尼,日增猥杂,创修寺院,渐至繁多,乡村之中其弊转甚。漏网背军之辈,苟剃削以逃刑;行奸为盗之徒,托住持而隐恶。将隆教法,须辨否臧,宜举旧章,用革前弊”。从这里可以粗略看到当时佛教的乱状。这些乱状大抵可以分为两方面:1、僧尼私自剃度,导致当时的僧尼里鱼龙混杂;2、寺庙房屋土地过多,以至于当时民间出现过寺庙典贴房屋的现象《五代会要》卷十二:“开运二年七月,左谏议大夫李元龟奏:‘天下寺宇房屋,近日多闻元住僧转与相典贴,伏乞明行止绝。’从之”。

另外,广顺三年三月《旧五代史》卷一百一十三:“(广顺三年三月)甲申,以皇子澶州节度使荣为开封尹兼功德使,封晋王,仍令所司择日备礼册命。”,郭威封柴荣为晋王,并授以开封府尹兼功德使古代负责管理僧尼道冠及其事务的官员。柴荣就此担任功德使一职直至其登基,共计八个多月《旧五代史》卷一百一十四:“显德元年正月庚辰,加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兼侍中,依前开封尹兼功德使,判内外兵马事”。故而这亦可能是柴荣限佛的根本原因。

2、在废除寺院方面,也不是只要是寺院就加以废除,而是有一定的准则的,至于是什么准则,我在后面详讲。另外在废除多余的寺庙时,柴荣并未将寺院中原有的佛像和经文等物品加以加以损毁,而责令将这些东西搬到其他合留的寺庙中去;对于其中的僧尼也不是驱逐出寺院或强行让他们还俗,而是令其去其他合留的寺庵中居住。可见于《五代会要》卷十二:“所有功德神像及僧尼,与限一月,腾并于逐处州军县镇合留寺院内安置。。。。。。所有资财、衣钵、斛斗、孳畜、什物,并仰分付本主。”

3、在柴荣搞完事情之后,柴荣的一些表现更有力证明他并不是出于灭绝佛教的目的来整治佛教的。如柴荣赐给新修的寺院寺额“(显德)四年十月,赐京城内新四寺额,以天清、显静、显宁、圣寿为名”以及“(显德)六年四月,幸沧州,驻跸于乾宁军。赐城内二寺名额,一曰迎銮,二曰顺圣,从寺僧之请也”、柴荣赏赐僧人“(显德)五年四月,征淮南回。戊午,至泗州,幸普光王寺,赐寺僧帛有差”以及“(显德五年)六月庚午,内出御衣六百余事钱四十万罗百疋,分赐两街僧道令僧道修寺观”。(本段材料出自于《册府元龟》卷五十二)

但在某些佛教徒眼里,柴荣对于佛教的整治则是打断了他们所谓的“佛教的盛世”,以致于出现了一些有关柴荣“灭佛”的报应故事。其中比较为人所知的当属“周世宗毁镇州佛像,然后发病身亡”的故事。

此故事最早的版本可见于由北宋文学家宋庠整理的杨亿口述的笔记《杨文公谈苑》周世宗毁铜佛像铸钱,曰:“佛教以为头目髓脑有利于众生,尚无所惜,宁复以铜像为爱乎?”镇州大悲铜像甚有灵应,击毁之际,以斧镢自胸镜破之,彼世宗北征,病疽发胸间,咸谓报应,这个版本将毁镇州大悲铜像用以铸钱与世宗发病联系起来,并附会此为柴荣的报应。

南宋僧人释志磬在其所撰《佛祖统纪》中也引用了此事(显德)六年,初帝之毁像也。镇州大悲极有灵应,诏下人莫敢近。帝闻之,自往其寺持斧镵破面胸,观者为之栗栗。及帝北征疽发于胸,亟归京师遂殂,但与杨亿所听说的版本又有些不同。释志磬在杨亿所听说的版本的基础上,添加了以下几个细节:1、周世宗毁佛像之初是在显德六年,且镇州大悲铜像是毁于此时;2、镇州大悲铜像由周世宗亲手所毁。

姑且先论述下1的真实性。显德二年九月,后周发布了禁铜令,回收一些不在合留范围内的铜制品,当然也包括铜佛像可见《五代会要》卷二十七:“显德二年九月一日敕:‘国家之利,泉货为先。。。起今后,除朝廷法物、军器、官物及镜,并寺观内钟、磬、钹、相轮、火珠、铃铎外,其余铜器,一切禁断 。应两京、诸道州府铜像器物,诸色装铰所用铜,限敕到五十日内,并须毁废送官。其私下所纳到铜,据斤两给付价钱’”。故而周世宗毁佛像之初当在此时,镇州大悲铜像亦应毁于此时间段内,而非释志磬所说的显德六年。由此可见释志磬所添加的细节1当为无稽之谈。这里我们要注意到几点:1、柴荣毁铜像之举,并非是针对于佛像,而是所有的民间铜器;2、柴荣对于寺观内的铜器还不是完全禁断的;3、再者,柴荣也不是无偿收走民间的铜器,而是采用购买的方式。

关于细节2,可翻阅《旧五代史》卷一百一十九即可知晓柴荣除了北征外根本不可能有机会去镇州溜达的机会;结合史料,我们来看下柴荣北征时的路线:“沧州(显德六年)夏四月辛卯,车驾次沧州→乾宁军壬辰,至乾宁军,伪宁州刺史王洪以城降→霸州(益津关)辛丑,至益津关→暂住雄州(瓦桥关)“癸卯,今上先至瓦桥关,伪守将姚内斌以城降”、“五月乙巳朔,帝驻跸(皇帝后妃外出,途中暂停小住)于瓦桥关”及“壬子,车驾发雄州,还京””,再看下地图,亦不可能有时间去镇州,故而细节2亦存疑。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释志磬要如此安排呢?我个人认为无非是为突现毁法的报应之快,以更好地“警戒”后世之人罢了。

除此之外,《佛祖统纪》还载有一个柴荣因毁佛像而遭报应的故事汴都将士周百胜,年老家居,蔬食念佛。一夕梦黄衣吏追入大城至官府,主者令引观地狱。见一人黑色卧大铁状,狱卒持凿破其胸灌以铜汁,叫声不可闻。百胜惧念佛求退,追者曰:“汝已是佛弟子不必惧。”百胜问:“囚者何人?”答曰:“此柴帝也,因毁像致此罚。”百胜曰:“我故君王也,何时得脱?”追者曰:“初录其人,至时王责曰:‘世间周通钱尽时方脱此罪。’”追者引从故道出城门,闻寺钟鸣遂觉。百胜常以语人,闻者为之悲惋,说的是:有个年老信佛的士兵梦入地狱,看见死后的柴荣因为毁坏佛像在地狱受“破其胸灌以铜汁”之酷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