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2.无为而无不为的问题

 解决人生问题 2018-09-19

12.无为而无不为的问题

译解  武老夫子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解决人生问题

【原文】昔舜耕于历山,期1年,而田者争处墝埆,以封壤肥饶相让;钓于河滨,期年,而渔者争处湍濑2,以曲限深潭相予。当此之时,口不设言,手不指麾,执玄34于心,而化驰若神。使舜无其志,虽口辩而户说之,不能化一人。是故不道之道,莽乎大哉!夫能理三苗,朝羽民,徙裸国,纳肃慎,未发号施令而移风易俗者,其唯心行者乎?法度刑罚,何足以致之也?是故圣人内修其本,而不外饰其未;保其精神,偃其智故,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也而无不治也。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百事有所出,而独知守其门。故穷无穷,极无极,照物而不眩,响应而不乏,此之谓天解。

【译文】从前舜在历山亲自耕种,一年后,耕田者都争着要耕贫瘠的土地而把肥沃的土地让给他人。舜在江边钓鱼,一年后,渔民都争着要在水浅流急的地方打鱼而将河湾深潭让给别人。那时的舜既不喋喋不休地说教,也不指手划脚地干预,他只是保持自然无为的深厚的发展规律,而感化民众无比神速。假如舜没有这种意志,即使能言善辩而挨家挨户去劝说,也不能感化一人。因此,不可言说的人生道路,能量真是浩大无限!舜帝能治理三苗之乱,使羽国民众都来朝见,徙裸国的习俗,接纳肃慎人,都未曾发号施令便能移风易俗,大概就是凭着这种自然无为的信念来做事吧!靠法度刑罚哪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因此圣人注重内在本性的修养,而不修饰外表的枝节,保全精神,偃息奸巧,静漠无为按自然本性去办事,因而没有什么事办不成,坦然地不去刻意有为治理什么,反而什么都能治理好。所谓自然无为,是指不超越事物的本性人为地去做;所谓没有什么事办不成,是说顺应了事物的本性。所谓不去治理,是说不改变事物的本性;所谓没有什么治理不好,是指顺应于事物的必然性。万物都有其产生、生存的各种具体特性,百事都有其出现、存在的各种具体根据;圣人就是能掌握这些根本、关键的东西。所以能探究无穷无尽的事物,并能照观事物而不会眩惑,因顺响应而不会困乏。这就叫知晓“天然”。

【说明】本节描述的是无为而无不为的问题,只要掌握好人生道路的方向、目标,就可以无为而无不为了。所谓自然无为,是指不超越事物的本性人为地去做;所谓没有什么事办不成,是说顺应了事物的本性。所谓不去治理,是说不改变事物的本性;所谓没有什么治理不好,是指顺应于事物的必然性。

——————————————————

【注释】1.期(ji基):一整年。《书·尧典》:“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管子·法法》:“在臣期年,臣虽不忠,君不能夺也。”《论语·子路》:“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2.濑:(lài赖)《楚辞·九歌·湘君》:“石濑兮浅浅。”《楚辞·九章·抽思》:“长濑湍流,溯江潭兮。”《说文》:“濑,水流沙上也。”这里用为从沙石上流过的水之意。

3.玄:(xuán悬)《易·坤·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书·舜典》:“浚哲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乃命以位。”《诗·周南·卷耳》:“陟彼高冈,我马玄黄。”《老子·一章》:“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论语·尧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庄子·天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成玄英疏:“玄,远也。”《楚辞·九章·惜往日》:“临沅湘之玄渊兮,遂自忍而沈流。”《说文·玄部》:“玄,幽远也。”《易·文言》:“天玄而地黄。”这里用为幽远、深厚之意。

4.德:(dé得)《易·恒·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诗·卫风·氓》:“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小雅·谷风》:“忘我大德,思我小怨。”《诗·大雅·思齐》:“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管子·版法》:“法天合德,象地无亲。”《老子·十章》:“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左传·隐公三年》:“若弃德不让,是废先君之举也。”《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庄子·天地》:“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德何如可以王矣?”《荀子·劝学》:“荣辱之来,必象其德。”《韩非子·扬榷》:“德者,核理而普至。”这里用为客观规律之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