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麟角集》姚宗勋

 邹沁洋 2018-09-19





姚宗勋先生《麟角集》



姚宗勋先生










1. 姚宗勋先生《麟角集》 -


(一)


  - 意拳(大成拳)宗旨有三:1、不尚招法2、无套路练法3、重整劲(强调整体力,求整体均整之力,反对局部锻炼) -


以上三点系王老提出,亦意拳区别于其他拳术之基本特点。


吾拳与拳击比较,则拳击受规则约束,攻击和受击部位均有规定。攻击方法受限制、防守方法受限制于局部。接触而发力者仅拳背之正面而已。意拳要求与对方接触之点均能发力,或击或发,其应用范围之宽,固西洋拳难以比拟者。  


吾拳与拳击比较,则拳击受规则约束,攻击和受击部位均有规定。攻击方法受限制、防守方法受限制于局部。接触而发力者仅拳背之正面而已。意拳要求与对方接触之点均能发力,或击或发,其应用范围之宽,固西洋拳难以比拟者。  


2. 姚宗勋先生《麟角集》 -


(二) -


由于意拳逼近纠缠时之发力练法如推手之法,可克服西洋拳在纠缠时束手无措之弱点。由于意拳采用站桩训练,在外形不动中求力,发力时准备动作幅度、时间缩为较小较短,因此使对方不易察觉,因之防御、还击极难。兵法云:“在一击之下,忌持久而重速决”。


整体力之发出,不是一般庸人所理解为全体僵硬如一块铁,猛向前冲,表面观之似乎很整,实则陷于僵板或局部。所谓整体,即整体各部同时爆发耳。发力要“一触即发,一发即止”,要注意劲断意不断,意断神犹连。 -


极不平凡之成就,皆由极平凡而来,万事皆须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若从大处着手则是好高骛远,欲速则不达。 -


3. 姚宗勋先生《麟角集》 -


(三) -


连续发力和单发力一定要循环往复,先自连发始。


攻与守是打的辩证关系要处理好,是拳学基本矛盾。先怕打中,很多错误产生于畏敌击中。应攻即是守,守即是攻,看透这一点就好办了。也就是攻中有守,守中有攻,所谓攻守合一。 -


断手时要迎手而去。注意连发时,头和身体必须有足够的转动,才能避开对方的重手。


4. 姚宗勋先生《麟角集》


(四) -


试力时要想象假设每一个轨迹点都可能发力。因此每一点都必须力全,否则发力位置会受极大限制。 -


松肩之重要性有三:1、肩紧则手臂不灵,不利于控制对方。2、肩紧则己身僵滞,动作迟钝,无力发出身手之力,易被对方控制与击中。3、呼吸紧张。 -


练习松肩法:随时注意松,腋下如能容球。假设球质极轻又极脆,稍一用力则碎,不用力则堕下。既不可使碎,又不可使堕。多做旋转试力或类似动作。


5 -姚宗勋先生《麟角集》 -


(五)  


腿部训练(力量与灵活)十分重要,应不断加强。 -


推手时步法是既跟又不跟。你用你的我用我的。形势(即彼我所站之位置,接触之形式,力之分布,精神与身体之松紧)有利于我就用,不利于我就走,主动地走,主动地跟。 -


6.  姚宗勋先生《麟角集》 -


(六)  -


推手须知: -


1.通体关节钝角形。


2.两肘半撑半垂紧护两肋。 -


3.手腕要灵活,两手似蛇首。


4.腿部须裹胯,用后重法。


5.不要局部动作。 -


6.力有十分须用五分,否则易被人控。


7.两手用力要齐挤如抱球状,不可这手有力,那手无力。


8.如甲手失败时,则需快进乙手。


9.进手时用螺旋力。 -


10.彼螺旋我亦螺旋而进之。  -


11.顺稍节去打根节。


12.圈越小越好。 -


7. 姚宗勋先生《麟角集》 -


(七)  -


推手须知(续): -


13.敌手来时不要管他,只要顺他手前进。 -


14.得机得势时须用垫步以进之。 -


15.手不到根节时,不可用践拳。 -


16.彼钻我裹,彼裹我钻。 -


17.以手指对人眼光。 -


18.手不能指时,用腕与肩胯指之。 -


19.两手都不能指中时,用身去指中。 -


20.对方人紧指时须用头变中。 -


21.不得已而退时,须以手掩护敌人手而退之。 -


22.遇刚则柔,而刚紧在其后。 -


23.粘连黏随,追风赶月。 -


24.引进落空,顺其力以致。 -


25.见空不进见横进。 -


8.姚宗勋先生《麟角集》 -


(八) -


实践时,两人相去之距离与位置最为重要,进退旋转要保持轻灵。与对手之位置,不可过远、过近。退时,使对方一步刚刚够不着(即或够着也无力量),进时,要抢到一步即可击中对手之距离。其理至简,然用时则变化多矣。 -


9. 姚宗勋先生《麟角集》 -


(九) -


争力:意拳中所谓的争力,就是用意念引导全身上下、前后、左右互相牵引共争一中心,所产生的弹簧般相互呼应的意中力。具有这种争力后,再经过试力、发力等步骤练习才能达到发挥整体力的目的。 -


练习争力先由简单的争力入手,而后及于全身,以求整体的争力,无论是简单的争力还是整体的争力,都要在浑元桩中去摸索。 -


10. 姚宗勋先生《麟角集》 -


(十) -


争力:意拳中所谓的争力,就是用意念引导全身上下、前后、左右互相牵引共争一中心,所产生的弹簧般相互呼应的意中力。具有这种争力后,再经过试力、发力等步骤练习才能达到发挥整体力的目的。 -


练习争力先由简单的争力入手,而后及于全身,以求整体的争力,无论是简单的争力还是整体的争力,都要在浑元桩中去摸索。 -


保持肩架挨不了重拳。即使挨了两拳也要保持肩架。 -


要敢于把对方放进来,不放进来就打不漂亮,要大胆放他进来。 -


功夫不够步子凑。后步不动前步搬回,再回去就能放人。 -


守拙。 -


以小自然求大自然。 -


全神贯注,无懈可击。





姚宗勋先生,著名的武术家。幼年孤苦寄居北京,毕业于中国大学文学系 ,后一直定居北京。1984月日正式成立了“北京市武术协会意拳研究会”。姚先生出任会长,并被聘为北京市武协顾问,为意拳的研究和推广做出了杰出贡献。


自幼爱好武术。二十岁时投入意拳创始人王芗斋门下。四十年代初期,宗勋先生尚在大学肄业期间就名重京华,被王芗斋先生题诗赐名“继芗”,意即托付衣钵。由此,成了意拳发展使上的一个关键人物。姚宗勋先生认为,习拳目的有三:即健身、寻理趣、自卫。这三方面相辅相成,不可歉缺。姚宗勋先生更是以运动生物力学、人体解剖学、运动心理学、以及心理学作为训练的理论依据。坚持科学的理论与训练实践相结合,摒弃一切自欺欺人毫无根据的封建迷信说教。 姚先生于拳学之始,就不拘泥师承门派的陋习。他勇于创新,志在改革,不断吸收现代拳学的优点。特别是他还进行现代体育科学的研究以充实自己的学识。此举在老一辈武术家中并不多见。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与现代体育科学的结合,给意拳事业展现了更加广阔的前景。这是姚先生对意拳所做出的极大贡献。姚先生曾多次给国家游泳集训队、北京足球队、北京田径队、北京举重队、北京射击队等讲解意拳独特的训练方法以备各项运动训练借鉴应用。并在北京市体育科研所进行教学实验,为我国的体育科研工作做出了大量的有益工作,获得多方面的好评。科学的分析方法使得姚宗勋先生突破了传统武术教学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原始方法。如,将力学、物理学中的杠杆、面、螺旋力等原理用来分析拳术中的每一个姿势。每一个动作。以心理学原理说明意拳桩功中的精神假借与意念诱导的作用和意义。这样,就使教学摆脱了简单模仿的机械性与盲目性。使意拳成了一门真正的系统化理论化的运动科学。其著述《意拳---中国现代实战拳学》一书是姚先生毕生研究的心血结晶,也是从现代科学入手诠释意拳的唯一权威论著。


作为一代大家,姚先生除了在理论上的革新建树外。更是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以实践来印证理论。在意拳发展兴旺时期的四十年代。姚先生的功夫正臻炉火纯青的化境。担当起了代师比武的重任。面对国内外各门派的挑战,姚先生态度从容,言辞谦和,在比试中出手迅疾制服对手干脆利落。讲究分寸,决不滥伤敌手,俨然大家风度。故常使来者畏威怀德。事后谈起,往往钦其技艺又盛赞其武德高尚。其中许多人日后皆与先生成为莫逆,共同切磋武艺,探索精义。 姚先生在教学中对学生要求极为严格。他主张“学拳首先要学会做人”;“要注意道德品质的培养和科学文化的学习”。

作为一位老武术家,他在教学训练中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法,锐意改革,大胆吸收现代体育训练中的成功因素,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和引而不发、启发式的教学法。凡跟姚先生接触过的人,无不对其坦率待人、诲人不倦的精神和精辟的讲解、绝妙的示范感到鼓舞而倍加崇敬。姚先生一生刚直不阿,特别是在学术问题上绝不随波逐流,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意拳训练;坚决反对一切封建迷信,包括“科学的迷信”;从不故玄其说、哗众取宠。他不断教导学生们要脚踏实地进行艰苦的训练和执著的探讨,以追求拳学真谛,弘扬国之瑰宝。


1984年,在北京市体委和北京市武协的关怀下,筹备成立以姚先生为首的研究会。姚先生鉴于“大成拳”三字有引人误解或曲解之嫌,决定恢复王芗斋先生创拳初衷的“意拳”原名。1984月日正式成立了“北京市武术协会意拳研究会”。姚先生出任会长,并被聘为北京市武协顾问,为意拳的研究和推广做出了杰出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