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咬文嚼字之:「國」字是「军队」保卫「人口」吗?

 棋石乐1 2018-09-20

偶见一网文解释汉字「國」字:

咬文嚼字之:「國」字是「军队」保卫「人口」吗?

这种「军队保卫人口」解释,在网络上广为流传。但是,像「止戈为武,人言为信」一样,这种「望文生义」是靠不住的!所以,该文的解释,小部分是对的,大部分是错的!

「國」字的演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本文将以考古、文献两种资料相结合来解读「国」字。如果想涨姿势就继续看下去!

第一,先秦古文字中「或」与「國、域」本一字。

按照惯例,先引证古、今汉字的桥梁《说文解字》中的解释:

《說文》:「國,邦也。从囗从或。」

《說文》:「或,邦也。从囗从戈,以守一。一,地也。域,或又从土。」段玉裁注曰:或,邦也。古「或、國」同用。邦、封同用。」

「國」字在古文字中最初写作「或」(读yu4),也即「域」的本字。后来,「或」被「假借」表示「或者」的「或」(huo4),久借不归,于是,从「或」字中就产生了两个「分化字」,加部首「匚」和「口」就是「國」字,加部首「土」就是「域」。

比如:至今所见最早使用「中国」二字的《何尊》:宅茲中國,「國」字就是用初文「或」,如下图中红线圈出的金文:

咬文嚼字之:「國」字是「军队」保卫「人口」吗?

「或」与「國、域」三字演变分化脉络图如下:

咬文嚼字之:「國」字是「军队」保卫「人口」吗?

(引自:《字源》,中册,页559)

说简单一点,「或」在古文字中表达的意思太多,「国家、地域、或者」等几个意思,容易混淆,于是,就为「国家、地域」这两个意思分别都造了一个字,也即「域」和「國」反而让本字「或」承担假借义:「或者」的职务。

第二,「或」字中的「戈、口」,不能解释成「军队」保卫「人口」。

下图分别为「或」的甲骨文和金文:

咬文嚼字之:「國」字是「军队」保卫「人口」吗?

严格来说,古文字「或」「國」中没有「戈」这个构件,而是「柲」,初文为「必」,也即「戈柄」的象形。在今文字阶段二者才渐渐不分,如下图的比较:

咬文嚼字之:「國」字是「军队」保卫「人口」吗?

目前,「或」的古文字做何解,大概有两种说法。

一说:「或」是一个「象形」兼「形声」字,象一種「圓形斧頭」之形,本義是「斧」。学者朱永刚认为就是「管銎斧」,那「管銎斧」是什么东东呢?

【《說文》:銎,斤斧穿也。段玉裁注:谓斤斧之孔所以受柄者。】

所以,「管銎斧」大概类似今天的洋镐:

咬文嚼字之:「國」字是「军队」保卫「人口」吗?

出土的殷周「管銎斧」如下图:

咬文嚼字之:「國」字是「军队」保卫「人口」吗?

咬文嚼字之:「國」字是「军队」保卫「人口」吗?

最象形的一个要熟陕西博物馆所藏,如下图比较:

咬文嚼字之:「國」字是「军队」保卫「人口」吗?

图中得青铜器装上「戈柲」,几乎与甲骨文、金文一模一样,简直逆了天!所以,商周很多出土器具都能在古文字找到象形文字。

还有一种说法,「或」的古文字之所以要突出「圆形」,就是使用这个「圆形」来「表声」:

咬文嚼字之:「國」字是「军队」保卫「人口」吗?

因为「圓形」是「員」(圓)的初文,古韻屬「文部」,可作為「或」的聲符。

所以,甲骨文、金文的「或」字,象形又兼形声。


从上面的演变脉络图可以看出,「或」的金文还有一种异体:在「口」的上面和下面加上「两横」或者「四横」的写法,如下图:

咬文嚼字之:「國」字是「军队」保卫「人口」吗?

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这也是一个表声的「声符」,这个字是「暈」的象形文字,也即:「日晕、月晕」,「暈」古韻也是文部,「晕、域」读音一样,可以为「或」表音。

这种现象在文字学中称为「声化」,也即在象形字的基础上「累增声符」。

「晕」在甲骨文中的写法:

咬文嚼字之:「國」字是「军队」保卫「人口」吗?

另一说:「或」是个会意字,「口」和「一」代表「疆域」,「戈柲」代表军事力量守卫疆域,后来又加上「口」将其包围,也表示「疆土」。

综上所述,结论如下:

「國」字由「口、或」组成,「口」代表「疆域」。

「或」中的「戈」,可以代表军事力量,但是「或」中「口、一」字,学术界大概持有两种说法:

一说:「口」字也是代表「疆域」,

另一说:「口」是「圆」的象形初文,或者「口、一」是「暈」的象形初文。二者都是表音的音符。

故而,无论从那一种,「或」字中的「口」跟「人口」毫无关系。我个人认为第二种叫可靠,「或」字象形兼形声字。

那么,如果持第一种说法,「國」字中两个「口」都表示「疆域」。那么,「國」就是「或」的「累增字」,这种分化其实汉字中「莫、暮」分化是相同的:「莫」字象「日在丛林」之形,本义是「傍晚日落时分」。「莫」字中本有表示「太阳」的义符「日」,但是因为被借去表示虚词意「不要」,久借不归,所以,又加了一个「日」字造「暮」字,表达原始本义。所以,「暮」中有两个「日」。

最后说句题外话,解释汉字,必须在学理的基础上,引证文物、文献进行推理,切忌不能以「汉字构件」进行想当然的「脑补」,网络上很多人都犯这个毛病,凭「自由心」毫无逻辑的臆想汉字中并不存在的意义

----------------------------------------------------------------------------------------------------

参考资料:

1、《说文解字》,许慎著,段玉裁注

2、李学勤等(2012),《字源》,天津古籍出版社,册中,页55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