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漫谈之三:学校的起源

 木香草堂 2018-09-21
教育漫谈之三:学校的起源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教育是和人类社会同时出现的社会活动,而学校作为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专门教育机构,则是社会和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学校产生的必要条件

学校产生的必要条件,按最通俗的道理,一是要有人来学、有人来教,二是要有东西可学、有东西可教。

2.学校出现于奴隶社会

根据历史记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中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而国外最早的学校究竟产生在哪个国家、具体的年代,至今仍没有定论。但目前国内外学术界一般公认的是,国外最早的学校产生于公元前3000年至前2500年的埃及。埃及、西亚、中国和印度最早进入奴隶社会,而学校就是出现在奴隶社会。这是因为:

经济上,奴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体脑分工水平,提高了物质生产能力,产品有所剩余,使一部分人从直接的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从事社会管理和文化活动,为从事专门的教育活动创造了条件;

政治上,为维持奴隶主阶段的统治,需要相当数量的官员、武士和文人,这些人都须经过专门的训练,这又产生了设立培养他们的专门机构的需要;

文化上,文字的产生,大大促进了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也改变了原始的教学形式,并使掌握文化活动专门化起来,成为学校在传授文化方面最基本的,也是最基础的任务之一;

教育上,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教育内容逐渐丰富,那些不能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完成的教育任务,必定要有专门的场所或机构来从事教学。教育活动逐渐有专门化倾向,为学校的出现准备了内部条件。

3.我国最早的学校类型

我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最早的学校类型有两种:

第一种是“成均”,被认为是传说中五帝时代的学校。按照古代字书的解释,“成均”的本义是指平坦、宽阔的场地,并且是经过人工整修的,很可能是指原始氏族部落居住区内的广场。这类广场在夏秋收获季节用于堆积收获物,同时,也是全体氏族成员聚会、娱乐、举行某种规模较大的宗教祭祀活动,或向氏族成员宣告氏族首领教令及决定的场所。“成均”的教育内容,以乐教为主,音乐又是氏族举行祭祀典礼所必需的。

第二种是“庠”,古代的地方学校,兼作养老、储存谷物之处。养老是氏族社会晚期在生产有剩余产品后的必然举措。氏族将富有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知识的老人集中起来,由集体供养。《礼记·王制》载:“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按《礼记·明堂位》的解释:“庠,有虞氏之米廪也。”养老于米仓自然便利,不过老人也不是白吃闲饭的,他们要将自己丰富的阅历、经验和技能,对下一代进行传授。“庠”后来成为学校的名称之一,可见学校是从养老场所的传授生产、生活经验和知识演进而来的。

《孟子》里说夏、商、周“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这里,孟子不仅记载了我国古代学校起源的情况,而且记载了当时的教育内容和宗旨。

夏代的学校非常重视军事教育。“序”是射的意思,金文的“序”字,象人在“个”中射箭的样子,以表示习射之所。至于“校”,《说文》的解释是:“从木,交声。”其原义为“木囚”,即用木头或竹子围成栅栏做为养马之所,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习武和比武的场所。在这里,贵族子弟受到严格的军事训练。

商代是我国奴隶制的发展时期,已有了成熟系统的文字以及成文的典册,在甲骨卜辞中发现有“教”、“学”、“大学”等字样,是商代已经有学校教育的明证。商代还出现了“瞽宗”这种学校形式。习礼、习武是商代学校的主要教育内容。习礼的内容主要是学习祭祀和乐歌,习武的内容主要是习射,也学习其他综合性的礼仪行为。商代在天文、历法方面已有很大进步。它们都离不开数学,甲骨文中出现的数字,最大的已达到三万。出土文物还表明,商代已能进行一般的算术运算,并能绘制较复杂的几何图形,所以算学必然也已成为学校教学的内容。

到了周代,学校的名称又有一些变化。据《学记》载:“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塾、庠、序、学即是周代学校的名称。

在周代,百里之内二十五家为闾,同共一巷,巷首有门,门边有塾,塾即门外舍也,由于人们朝夕出入,受教于此,塾便成了学校的代称;以此类推五百家为党,设庠;一万二千五百家为遂,设序;而天子之都及诸侯国则设学。逐级升高。后来,人们专称塾为私人设立的学校,叫私塾。庠、序成了乡学之名。学则和校合并,成为学校的通称,一直沿用到现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cc4a8701009eru.html

 教育漫谈之三:学校的起源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