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传之密《辅行诀》

 Kasina 2018-09-21

梁·华阳隐居陶弘著摆隐居曰: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或有夙痼,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泻法则,服药数剂,必使脏气平和,乃可进修内视之道。不尔,五精不续,直一难守,不入真景也。服药除疾,虽系微事,亦初学之要领也。诸凡杂病,服药汗吐下后,邪气虽平,精气被夺,致令五脏虚疲,当即据证服补汤数剂以补之。不然,时日久旷,或变损证,则生死转侧耳。将五脏虚实证候悉列于左,庶几识别无误焉。

辫肝脏病证文并方

肝虚则恐,实则怒。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虚则目疏疏无所见,耳有所闻,心澹澹然如人将捕之。气逆则耳聋,颊肿。治之取厂厥阴、少阳血者。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中寒,落血在内,则胻善瘈,节时肿。取之行间以引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耳间青脉以除其瘈。

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之也。

小泻肝汤:治肝实,两胁下痛,痛引少酸迫念,时干呕者方。枳实(熬)、芍药、生姜各三两右三味,以清浆水三升,煮取一开,顿服之。不瘗,即重作服之。

大泻肝汤:治头痛,目赤,多恚怒,胁下支满而痛,痛连少腹迫急无奈方。枳实(熬)、芍药、生姜切各三两,黄芩、大黄、甘草炙,各一两右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

小补肝汤:治心中恐疑,时多恶梦,气上冲心,越汗出,头目眩晕方。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三两,大枣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蓣,当从)。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心中悸者,加桂枝一两半;冲气盛者,加五味子一两半;头苦眩者,加术一两半;干呕者,去大枣,加生姜一两半;中满者,去枣,心中如饥者,还用枣咳逆头苦痛者,加细辛一两半;四肢冷、小便难者,加附子一枚,炮

大补肝汤:治肝气虚,其人恐惧不安,气自少腹上冲咽,呃声不止,头目苦眩,不能坐起,汗出心悸,干呕不能食,脉细而结者方。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三两,大枣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当从)旋覆花,代赭石(烧))一方作社丹皮,当从)竹叶各一两。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辨心脏病证文并方

心虚则悲不已,实则笑不休。

心病者,心胸内痛,胁下支满,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手少阴、太阳及舌下血者,其变刺郄中血者。

邪在心,则病心中痛,善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之。经云:诸邪在心者,皆心胞代受,故证如是。陶云:心德在耍。故经云:以咸补之,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小泻心汤:治心中卒急痛,胁下支满,气逆攻膺背肩胛间,不可饮食,食之反笃者方。龙胆草、栀子(打)各三两,戎盐(如杏子大三枚,烧)右三味,以酢三升,煮取一升,顿服。少顷,得吐瘥。

大泻心汤:治暴得心腹痛,痛如刀刺,欲吐不吐,欲下不下,心中懊燶,胁背胸支满,迫急不可奈者方。龙胆草、栀子(捣)各三两,戎盐如杏子大三枚,苦参、升麻各二两豉半升右六味,以酢六升,先煮药五味,得三升,去滓。内戎盐,稍煮待已,取二升,服一升。当大吐,吐已必自泻下,即瘥。(一方无苦参,有通草)

小补心汤: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者方。栝蒌一枚,捣薤白八两半夏半升,洗去滑。右三味,以白献浆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再服。(一方有杏仁)

大补心汤:治胸痹,心中痞满,气结在胸,时从胁下逆抢心,心痛奈者方。栝蒌一枚,将薤白八两半夏半升,洗去滑,枳实熬,三两,厚朴二两桂枝一两、生姜二两切。右七味,以白截浆一斗,煮取四升,每服二升,日再。(一方有杏仁半升,无半夏,当从)

心胞气实者,受外邪之动也。则胸胁支满,心中澹澹然大动,面赤黄,喜笑不休,或吐衄血。虚则血气少,善悲,久不已,发癫仆。

小泻心汤: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心中跳动不安者方。黄连、黄芩、大黄各三两右三味,以麻沸汤三升,渍一食顷,绞去滓 顿服。

大泻心汤:治心中怔仲不安,胸痞满,口中苦,舌上生如新牧,或吐血、衄面、下血者方。黄连、黄芩、大黄各三两,芍药、干差、甘草各一两。右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日二服。

小补心汤:治血气虚少,心中动,时悲泣,烦躁,汗出,气意,脉结者方。代赭石(烧赤) (以酢淬三次,打。一方作牡丹皮,从)旋覆花、竹叶各二两豉一两。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怔惊不安者,加代赭石至四两半;烦热汗出者,去豉,加竹叶至四两半,身热还用心中窒痛者,加豉至四两半;气苦少者,加甘草三两;心下痞满,去豉,加人参一两半;胸中冷而多唾者,加干姜一两半;咽中介介塞者,加旋覆花至四两半。

大补心汤:治心中虚烦,懊怔不安,怔忡如车马惊,饮食无味,干呕气噫,时或多唾,其人脉结而微者方。代赭石(烧赤),入酢中淬三次,打(一方北表,当从旋覆花、竹叶各三两,豉(一方作山萸肉,当从)人参、甘草(炙)干姜各一两。右七味,以水一斗 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辨脾脏病证文并方

脾实则腹满,飧泻;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

脾病者,必腹满肠鸣,溏泻,食不化,虚则身重,苦饥,肉痛,足痿不收,行善,脚下痛。邪在牌,则肌肉痛。阳气不足则寒中,肠鸣腹痛;阴气不足则善饥,皆调其三里。

陶云:脾德在缓。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小泻牌汤:治脾气实,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腹冷,脉微者方。附子一枚,炮,干姜、甘草,各三两,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大泻脾汤:治腹中胀满,干呕,不能食,欲利不得,或下利不止者方。附子一枚,炮,干姜、甘草各三两,黄芩、大黄、芍药各一两。右六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日二。

小补脾汤:治饮食不化,时自吐利,吐利已,心中苦饥,或心下痞,脉微,无力,身重,足痿,善转筋者方。人参、甘草炙、干姜各三两,术一两。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服。若脐上筑动者,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仍用术;心中悸者,加茯苓一两;渴欲饮者,加术至四两半;腹中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炮;腹中痛者,加人参一两。

大补脾汤:治脾气大疲,饮食不化,呕吐下利,其人枯瘦如柴,立不可动转,口中苦干渴,汗出,气急,脉微而时结者方。人参、甘草炙、干姜各三两,术、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一方作丹皮)各一两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辨肺脏病証文并方

肺虚则鼻息不利;实则喘咳,凭胸仰息。

肺病者,必咳喘逆气,肩息背痛,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咽干。

邪在肺,则皮肤痛,发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输,背第三椎旁,以手按之快然,乃刺之,取缺盆以越之。

陶云:肺德在收,故经云: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小泻肺汤:治咳嘴上气,胸中迫满,不可卧者方。葶苈子,再加大黄、芍药各三两。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喘定止后服。

大泻肺汤:治胸中有痰涎,喘不得卧,大小便闭,身面肿,迫满欲得气利者方。葶苈子熬、大黄、芍药各三两,甘草,黄芩、干姜各一两。右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日二服。

小补肺汤:治烦热汗出,口灣,少气不足息,胸中痛,脉虚者方。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各三两(一方件牡丹皮,当从)细辛一两。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每服一升,日三服。胸中烦热者,去细辛,加海一两;苦闷消者,如细辛一两;咳痰不出,脉结者,倍旋覆花为六两;苦眩若,去细辛,加泽泻一两;咳而吐血者,倍麦门冬为六两;苦烦渴者,去细辛,加粳米半升;诞多者,乃用细辛,加半夏半升,洗。

大补肺汤:治烦热汗出,少气不足息,口干,耳聋,脉虚而快者方。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各三两(一方作牡丹皮当从)细辛、地黄、竹叶、甘草各一两。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辩肾脏病正文并方

肾气虚则厥逆:实则腹满,而色正黑,泾没溲不利肾病者:必腹大肿,身重啥寝。虚则腰中痛,大腹小腹病,尻阴股膝挛,胻足痛。邪在肾,则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项强痛,时眃仆。取之勇泉、昆仑,视有余血者尽取之。

陶云:肾德在坚。故经云:以苦补之,甘泻之。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小泻肾汤:治小便赤少,少满满,时足胫肿者方。茯苓、甘草、黄芩各三两。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大泻肾汤:治小便赤少,时溺血,少腹迫满而痛,腰痛如折,耳鸣者方。茯苓、甘草、黄芩各三两,大黄、芍药、干姜各一两右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日二温服

小补肾汤:治虑劳失精,腰痛,骨蒸赢瘦,小便不利,脉快者方。地黄、竹叶、甘草各三两,泽泻一两。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日三服。小便血者,去泽泻,加地榆一两;大便见血者,去泽泻,加伏龙肝如鸡子大;苦遗精者,易生地黄为熟地黄;小便冷,茎中痛者,倍泽泻为二两;少腹苦迫急者,去泽泻,加牡丹皮一两;心烦者,加竹叶二两;腹中热者,加栀子十四枚,打

大补肾汤:治精血虚少,骨痿,腰痛,不可行走,虚热冲逆,头目眩,小便不利,脉软前快者方。地黄、竹叶、甘草各三两,泽泻、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一两。右七味,以长流水一斗,煮取四升,温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辛:桂、生姜、干姜、伏龙肝、附子、阳起石、细辛、雄黄

咸:丹皮、凝水石、 大黄、禹粮石、葶苈子、芒硝、泽泻、磁石、旋复花、硝石

甘:人参、赤石脂、甘草、石膏、茯苓、钟乳石、薯蓣、云母、石英

酸:麦门冬、石绿、枳实、白矾、芍药、硫磺、山茱萸、皂矾、五味子、曾青

苦:地黄、滑石、黄芩、代赭石、黄连、丹砂、黄土、白术、竹叶、白垩土

此为诸药之精,治疗五脏六腑内损。

木:通草、淡豆豉

土:升麻、瓜蒌、

水:栀子、薤白、

火:戎盐、半夏

小补肝汤(木)和大补肝汤(木火)

² 小补肝汤:桂枝、干姜、五味子、大枣(薯蓣)

小补肝汤治疗的是肝脏系统本病,既然补肝,那要补肝体,也要补肝用。从组方中看出其用药,肝用-辛味如桂枝、干姜,肝体-酸味如五味子、薯蓣。同时这两种味道(辛酸)进入人体后,经过变化和作用,就转化为了甘味。所以在补肝的时候,也会直接用肝木的“化味”-甘味。这也许是另一版本小补肝汤中用大枣的原因吧。

因下面诸小补汤都同时补体、用、化味,所以学生觉得小补肝汤中用大枣比薯蓣更符合《辅行诀》用药法度。

我在阅读北京白云观三申道长默写道家口口相传的《黄帝内经》时,经文也提到了“斥化”,就是说两种不同的味道吃进去后,在人体作用下会斥化成另外一种味道。

² 大补肝汤(木火)桂枝、干姜、五味子、薯蓣、旋复花、丹皮、竹叶

按我在文章开头提到的命名思路:大补肝汤是母病及子,肝病及心之方,本病在肝,而虚损及其子心火,虚则补其子,母子同补所以称之为“大”。实际上母病及子,影响左边的子(火)。大补是向左侧子方向转,用药组成为7味药。

从大补肝汤方药组成上看:是小补肝基础上,再加其子脏心火的用味-咸味如旋复花,体味-苦味如竹叶代赭石。从整体来看,木病不仅影响左边的子(火),也会影响右边的母(水),从大补肝汤方药组成上看已经暗含肾水的体、用、化味,即甘苦咸。

看“辨肝脏病证文并方”首句:“肝虚则恐,实则怒”。实则怒好理解,怒为肝气疏泄太过。反之是否肝气疏泄不及为恐?不是。在五脏五志中:肾志为恐。只有肝的气、血均不足而损伤到肾才会恐。因此辅行诀大补肝汤用来治疗“肝气虚,其人恐惧不安,气自少腹上冲咽”。实则是肝肾俱不足,其气上逆,上逆自然出现文中“呃声不止、干呕不能食、头目苦眩”的气逆之症。由于肝肾气血阴阳俱不足,其气上冲则为火,因而出现“汗出心悸,脉弱而结”。最终还是因为肝肾俱损,继而影响的心。这就是五行生克制化,一损俱损的道理。此处的大补肝汤治疗木火病,是母病损及子。

其脉象当为:左关尺俱弱无力+左寸心脉稍亢

邪客心包的小补心汤(火)和大补心汤(火土)

² 小补心汤:丹皮、旋复花、竹叶、萸肉

小补心汤是心体不足,本病,因而治疗“血气虚少,心中动悸”。方中用其火的用味-咸味如旋复花,体味-苦味如丹皮竹叶,及火的化味-酸味如萸肉。

² 大补心汤:丹皮、旋复花、竹叶、萸肉、人参、甘草、干姜

大补心汤治疗的是是心病损及脾,母病及子,母子同补。因而在小补心汤上加上了其子土的用味-甘味如人参、甘草,体味-辛味如干姜。大补没用母土化味-苦味。

小补脾汤(土)和大补脾汤(土金)

² 小补脾汤:人参、甘草、干姜、白术

小补脾汤是治疗脾土本病,方药组成中有脾土用味-甘味如参、草,脾土的体味-辛味如干姜,化味-苦味如白术。

² 大补脾汤:人参、甘草、干姜、白术、麦门冬、五味子、旋复花

母病及子,是治疗土病及金,虚则补其母。故而在小补脾汤上加了其母肺金之体味-咸味如旋复花,用味-酸味如五味子和麦门冬。

以此类推:小补肺汤(金)和大补肺汤(金水)

² 小补肺汤:麦门冬、五味子、旋复花、细辛

是本病,方药组成中用的肺金之体味-咸味如旋复花,用味-酸味如五味子麦门冬ß,化味-辛味如细辛。

² 大补肺汤: 麦门冬、五味子、旋复花、细辛、地黄、苦竹叶、甘草

母病及子,是治疗金病及水,虚则补其母。故其方在小补肺汤上用水的用味-苦如地黄、竹叶,水体味-甘味如甘草,没用化味咸味。

小补肾汤(水)和大补肾汤(水木)

² 小补肾汤:地黄、竹叶、甘草

是本病,用药肾水之体-甘味如甘草,用-苦味如地黄竹叶。

² 大补肾汤:地黄、竹叶、甘草、泽泻、桂枝、干姜、五味子

母病及子,是治疗水病及木,即水不涵木,虚则补其母。在小补肾汤上加了其母肝木之用味-辛味如桂枝干姜,体味-酸味如五味子,化味-咸味如泽泻。

关于心,为何有两套补心汤?古有心为君主,五脏六腑之大主,故心不受邪,心包代心受邪一说。因此我认为心病有二,一非心本病,二为心包病。


图解

1、 五边形图中每一格中是五脏体、用之味及体用味进入人体后斥变的化味,因此每一脏有三个味。

2、 在《辅行诀》给出的方剂中,五大补汤用药7味,7为阳数,故图上曰“阳进为补,其数七,火数也”(周易曰1、6水,27火)。同样,大泻汤用药6味,6为阴数,故上图曰:“阴退为泄,其数6,水数也”。

3、 诸大补汤是母病及子方,因此用药上除了要补本脏,还要补左边的子脏,即虚则补其子。

4、 诸大泻汤同理,是子病及母,因此泻本脏还要泻右边的母脏,即实则泻其母。

5、 除烦、除逆、除燥,除滞及除痞是两种化味的结合或者四中体用味的结合共同产生的作用。

方剂命名

《辅行诀藏腑用药法要》中每一脏的“辨病证文并方”中,给出的方剂都对应大、小和补、泻两类对方,其用药思路是什么?大小名字的不同说明的是什么?

详细研读后,我的理解是“小”汤治疗的是本脏病,而“大”汤治疗的是母子之病,即本脏病损及其母或其子之病。全文的大小剂均以此思路命名,即母子关系,母子关系是五行生克关系中重要的一部分。

众所周知辅行诀中方剂及用药与今人常论功效而用药决然不同。辅行诀是用药物的“味”来治病,五味各有其用,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比如辛味药都有发散、升散的作用,辛味药都能助肝用,这点偏于宏观,而非今人用具体某一味药的功效来治病如白术健脾,麦芽疏肝消食等,甚而至于开始研究其化学成分,开辟中药化学专业。功效的说法也后世是从“五味”治病衍生出来的、能治疗的具体症状。

用“五味”治病说得具体一点是顺应五脏的体、用之性。五脏各有体用,在五味的表现上不同。比如肝用为辛,肝体为酸,肾用为苦,体为甘,等。因此“补”不单要补其“体”还要补其“用”。《辅行诀》每方用药的思路关键是体用之味和其化味,还有其本藏的母子关系的体用之味。补泻用药思路不同,但有规律可循。

古人素喜讲“道”,道就是一种规律,大至宇宙自然规律,中至人体规律,小至事物规律。因而《辅行诀》用药有法度规律可循。

利福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