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争座位帖》局部 言恭达先生认为“古人论书,以势为先”,如在魏晋书论中,蔡邕《九势》:“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竭。”可以说蔡氏是最早把“势”引入书学研究的。卫恒的《四体书势》则把关乎书体以及书史演变等以势为统领,并成为书法本体所含重要因素。另外还有索靖《草书势》、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等。可见“势”在书学中至为重要,它不但是一个技法要素,也是重要的审美范畴。 “势”之本义中有一个义项就是“一切事物力量表现出来的趋向”,如《孙子势篇》:“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何氏注:“水能动石,高下之势也。”此“势”即为力量和趋向。那么,书法中的“势”则是结字点画在书写时,其运行的轨迹、趋向和产生的力量,即“笔势”。由此可见“势”源自于“形”,而“形”就是书法外在形态之“形”,如结字形态和章法布局。蔡邕《九势》:“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焉。”虞世南《笔髓论》:“故兵无常阵,字无常体矣。谓如水火,势多不定,故云:字无常定矣。”有形必有势,字无常形犹如兵无常阵,但无论形怎么变,都要因势生发,才会流露出合乎情理的自然美。故此,言先生认为“把握结字之参差、大小、顺逆、起伏、燥润、浓淡、疏密、向背、疾徐、轻重,聚散和书势欹正之变化,善于处理分间布白,展促向背,因体趋势,自出机杼。” 书法中的势具有节奏感、力量感、运动感,一般认为疾速是势的表现,张怀瓘《文字论》:“气势生乎流变,精魄出于锋芒”。由于运笔疾速,往往认为草书中更容易得势,如张怀瓘《书断》评价张芝草书:“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其隔行”。力量和气势是产生精神的物质基础,力遒气足,神采自然散发。“势”既是书法技法的共同规律,也是书法艺术的共性美,可以说任何书体、任何风格,无不以势为主。故言先生认为“时人以为仅行草求得势,实则篆隶亦然。识势,得于心而应于手,得势才得法、得意。作篆,重取势以强风采。” 作书贵在得势,如何得势?如何因势创作?言先生认为:“掌握金文、甲骨少经营、多天趣、颇稚拙的特点,不拘定格,纵横挥写,依托其字势、笔势、体势的穷极变化,悉心安排却自然错落,演绎出一幅大朴不雕的壮美图画。” 颜真卿《争座位帖》局部 颜真卿《争座位帖》局部 颜真卿《争座位帖》局部 颜真卿《争座位帖》局部 (抱云堂书院彭庆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