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书推介:《论语》是规范中国人两千多年的行为准则

 昵称32901809 2018-09-22

作者介绍

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是上古三代文化的集大成者,同时对后世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产生重大影响。他是举世公认的“至圣先师”,他的思想已经渗透到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当中。他就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以及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极有政治抱负,曾做过几任小官,后来官至中都宰。

后因鲁国统治者不思朝政,孔子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信仰。68岁时,回到鲁国,专心于教授弟子,修订诗书,为后世留下了修订而成的《诗》、《书》、《礼》、《乐》,以及亲作的《春秋》。

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主张推行“仁政”,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将他的言论收集、整理,集结成册,这便是《论语》。此外,孔子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教育家。

孔子对中国乃至对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正如1988年诺贝尔获奖者的著名宣言:“人类要在 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内容简介

孔子与耶稣、释迦牟尼一起,被西方世界称为“世界三圣”;而在中国,自孔子以来的两千多年里,无论是思想领域还是文化领域都留下了孔子深深的烙印,体现他主要思想的《论语》,也被称为“中国人的圣经”。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而成,约成书于战国初期,共二十篇,约一万二千字,是儒家学派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比较忠实地记录了孔子的言论,以社会伦理问题为主,涉及哲学、政治、教育等各个领域,是研究孔子及儒家学派的重要文献。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的学说,这一学说贯穿《论语》一书的始终,他认为“仁”就是“爱人”,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在政治方面,他提出治国的前提是君主严于律己,根本是“人伦纲常”,方法是“选才、富国、育人、立法”,基本原则是讲究信用,爱护人民。当政者应实施教化和宽惠政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与之相应的,人民也应顺从,反对以下犯上。在教育方面,《论语》最早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主张,在当时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孔子生活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时期,周王朝的权威衰弱,各诸侯国各自为王,为争夺土地和财富,征战不休,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状态下。在这种社会现实下,许多先进的思想家开始探索救国治世的理论,并形成很多学术派别,如道家、墨家、法家等,而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无疑是孔子开创的儒家。

儒家学说并不像宗教那样,为人民寻找一个万能的救世主,而是上溯到三皇五帝时期,去寻找先哲的治世智慧。于是,“仁”、“礼”、“义”成为儒家学派的主要思想。与老子的“清静无为”不同,孔子开创的儒家讲“入仕”,《论语》中的“学而优则仕”便是证明,认为学到知识后应该从政报国。为了实现政治上的成功,孔子在《论语》中还对“礼”进行了维护,认为“人而不仁,如礼何?”这也是儒家思想日后被汉朝“独尊儒术”的原因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