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临猗双塔(隋唐-宋·国保)

 安东老王 2018-09-22

中华古塔通览·山西卷

运城·临猗妙道寺双塔




 

年代:隋唐,宋熙宁二年(1069);形制、特点:方形七级楼阁式砖塔;现状:2006国保 

 


 

 

  临猗双塔,妙道寺双塔、雁塔,位于运城市临猗县城北隅双塔学校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猗氏县志》及两塔碑文载,两塔创自隋唐间,宋代重修。此处历为寺院,先后名为"妙道寺"、"双塔寺"、"雁塔寺"。明太祖洪武年间置僧正司于寺内。两塔东西排列,相距50余米。双塔之门,对向而立,俗称西塔为"白蛇塔",东塔为"许仙塔"(塔之七层画有许仙像)。每年七夕,有"双塔交影"之称。又因双塔上雁巢丛结,黄昏时小雁环飞,故亦称雁塔。

  双塔分东西,相距五十余米。双塔之门对向开辟。东塔座东向西,砖灰结构,方形七级,高约四十余米。一层西面壁有拱状券门,塔中为佛龛,以上均为实心柱。一、二层密檐下为砖雕四铺作斗拱,三至七层均为迭涩伸出或收刹密檐。五、六、七层,四面均有四根隐形倚柱,支撑在檐下,在此三层西面的倚柱中,各饰有一隐形拱状券门和两个横棂窗,造型非常美观。

  西塔,座西向东,砖木结构,方形七级,塔形为仿楼阁密檐式。塔体一层东面,壁有拱状券门,直通塔内,一层由外壁、走廊梯级、塔心柱三部分组成,可顺时盘旋而上,直至二层。二层以上为中空,直通塔顶。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地震时,塔刹毁坏。相传西塔内藏白蛇,称白蛇塔;东塔内隐许仙(第七层内原有画像),称许仙塔。每年的七月,白蛇与许仙相会,夜深人静,月明如昼,双塔之影在月下交融,象征夫妻团聚,因有双塔交影之称。双塔上雁巢甚多,黄昏时小雁环飞,故亦称雁塔。北门外原有一青蛇塔,今已不存。

  临猗双塔,不仅年代久远,而且在建筑学上,有着极其珍贵的科学价值。双塔的建造,是古代劳动人民根据当地日月出没的时刻和方位,巧妙地规划了两塔的布局。每逢农历三月十六和七月十六的早晨,正月十四和九月十四或十五的傍晚,日出月落或月出日落时,日月分别从东西两个方向,照射双塔,使两塔分别产生的倒影,在两塔中心连接线上交合在一起,“日光月光同时照,东塔西塔影相交”,这就是千百年来人们所传说的“双塔交影”的奥秘。双塔不仅建筑独特,而且雕绘画艺术非常精美,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2006年05月25日,妙道寺双塔作为宋代古建筑,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补充资料:关于临猗双塔的建筑年代 

     《猗氏县志》和明万历年《补修浮屠记》碑文载,创建于隋唐年间。但1995年4月清理西塔地宫时,发现有《大宋河中府猗氏县妙道寺创建安葬舍利塔地宫记》石碑中记述,葬时为北宋熙宁二年(1069)。据此,有论者认为临猗双塔应为宋代建。福成中华认为,此塔始建年代仍有隋唐之可能,从古塔形制、斗拱等即可看出唐代的特点。而宋代亦可能是原塔之基础上重建。双塔寺在北宋前即存在,名“永福院”,宋代才更名“妙道寺”,明康熙年间更名为“雁塔寺”,后又名“双塔寺”。千百年来,沧桑变迁,今寺院已毁,仅存双塔。 

   图片资料:新浪博友·  澡雪精神 耶律一溜烟福成中华资料库

 

 

 临猗双塔赏析


 一、临猗双塔修复前后对比

 
 
修复前的临猗双塔


 
 修复后的双塔
 

二、临猗双塔全景图 

 
 
   

三、临猗双塔之西塔 

 
 

 

  西塔为五层密檐砖塔,一层东面开有券门,二层东面亦有券门,门的两边有砖石券窗,其余各层都辟有仿木假门和仿木直棱窗,第五层北面辟有真的券门,六层以上已毁详情不知,亦没有塔刹,二层以上层的层间以平砖加菱角牙子叠涩出檐,檐下有仿木斗拱,为一斗三升,一层的塔檐为重檐,下层为仿木斗拱双抄五铺作,上层应该是单抄三铺作。二层以上体现出明显的唐塔风格,叠涩出檐和檐下的仿木斗拱都与一些确认的唐塔无二,可是一层的塔檐却是典型的宋塔风格。


 
 
 
 
 
 
 

 

四、临猗双塔之东塔

 
 

 

  东塔七层密檐砖塔,塔刹遗失。一层西面开辟有券门,与西塔一层相对。二层塔身素面无门窗等装饰,三层四层西面辟有假券门,五层以上除了辟有仿木券门外,两个次间还辟有仿木直棱窗。一二层塔檐下有仿木斗拱双抄五铺作,三层以上为平砖加菱角牙子叠涩出檐,区别在于三层塔檐下为仿木柱头,但下面无倚柱,四层为仿木斗拱,下面无倚柱,五层以上塔檐下位仿木斗拱且下面有倚柱。

 
 
 
 
 
 

  


五、临猗双塔之局部及细节 

 
   西塔


 
  西塔一二层塔檐对比。一层的券门


 
  西塔三至六层的塔檐和斗拱,仿木券门和直棱窗亦隐约可辨。

 
 
东塔一层西面的券门

 
 
​​ 东塔塔檐及檐角细节 
 
 
 
 
 ​ 上三图依次为: 檐角斗拱、东塔 一层斗拱细节、 东塔一层内部穹顶

附:文字资料


  隋、唐时创建,宋代重修,原有妙香寺,西塔在寺内,东塔在寺外,相距50余米,今寺已不存。西塔方形,七层,高约30米,第一层檐下雕斗拱,其余各檐皆叠涩伸缩。
  1995年1月,山西省临猜县原双塔寺西塔地宫被盗掘,县博物馆闻讯后,立即组织人员对塔宫进行了抢救性清理。清理中发现,宫室虽受损毁,但幸喜宫室内的器物未被扰动和盗窃。经认真清理,出土珍贵文物20余件,现将清理情况报告如下。一双塔寺与双塔 双塔寺位于临猜县城北隅。寺创建时代无考,据清理出土的塔宫宫碑记载,该寺在北宋前名“永福院”,宋代名“妙道寺”,明康熙年间更名“雁塔寺”,后又名“双塔寺”。历代寺院佛殿烧峨,僧人数千,为当地名刹。今寺院已毁,仅存双塔。 双塔分东、西两塔,其间相距80米。
  妙道寺双塔位于山西省临猗县县城北部,北靠峨嵋岭,南临涑水河。原寺创建于北宋,现寺院已毁,仅剩东、西两座塔幢。2006年5月,妙道寺双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受山西省临猗县文物管理部门的委托,太原理工大学与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合作承担了妙道寺双塔位的保护规划。
       作为文物建筑,妙道寺双塔在历史、艺术、科学等方面均有着较高的价值。妙道寺双塔创建年代较早,始建于北宋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原有寺院一座,内外各置一塔,西塔建于寺内,东塔建于寺外,二者相距80余米,均为方形楼阁式砖塔。元世祖至元间为妙道寺,明太祖洪武初,置僧会门于内。清初曾经改名为雁塔寺,又称双塔寺,曾是黄河三角地区的佛教中心,现又沿用妙道寺原名。明嘉靖十四年曾对双塔寺进行维修,立有《重修双塔寺记》碑。明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4月重修,有西塔二层南面壁内《补修浮屠记》碑为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