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程纲要叙写案例之一:高中语文苏教版《语文必修一》

 江山携手 2018-09-22

课程名称:高中语文苏版版《语文必修一》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阅读与欣赏  表达与交流

教学材料: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6月第4

教学时数:36课时

授课教师:***中学

授课对象:高一年级(**)班

课程目标:

1.通过四个专题10个板块的学习,体验青春的激情,尝试规划未来的人生;探讨读书和思考的意义,寻求获得教养的途径;回望家乡的山和水,重温亘古不变的乡土情怀;领略大自然的无限风光,感受自然的深长意味。

2.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了解诗歌、散文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其主要表现手法,能从内容形象、形式技巧、语言修辞等方面品味文本。学习从历史发展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3.逐步掌握和运用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等学习方式。通过自主阅读、钻研文本,与文本、作者、编者、老师和同学交对话,体会文本在表达上的艺术特点以及不同风格,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在阅读、表达、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找问题的答案,发展理性思维;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走进语文,走进生活,提高语文素养。

4.关注和积累生活,尝试诗歌写作,用议论文或随笔的形式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写作故乡情怀的散文,学习写景状物表达自然之美或对自然的感悟。

5.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中养成独立阅读、个性鉴赏、创意表达、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语文学习成果。

 

专题

板块

内容

课时数

※语文学法指导和《语文必修一》模块介绍

2课时

专题一:

向青春举杯

(活动体验,2周)

第一板块:

吟诵青春

3课时

第二板块

体悟人生

2课时

第三板块

设计未来

1课时

积累与应用

专题诗歌和课外诗歌朗诵

1课时

写作

书信写作、散文诗或小诗创作和分享

1课时

专题二:

获得教养的途径

(问题探讨,2周)

 

第一板块

求学之道

4课时

第二板块

经典的力量

2课时

积累与应用

背诵《劝学》(节选)与《师说》,整理一词多义和说理方法

1课时

写作

“读书与教养”(故事、苦乐、给自己取“字”等)

1课时

专题三:

月是故乡明

(文本研习,2周)

 

第一板块

漂泊的旅人

3课时

第二板块

乡关何处

2课时

积累与应用

“说不尽的家乡”(名言名句、片段抒情、风物介绍等),

1课时

写作

“故乡”散文写作、交流(班报、博客等)

2

专题四:

像山一样思考

(文本研习,2周)

 

第一板块

谛听天籁

2课时

第二板块

感悟自然

3课时

第三板块

湖山沉思

2课时

积累与应用

自然情思”(背诵《赤壁赋》、名人的自然感悟)、虚词整理

1课时

写作

“自然”的写景状物小品创作、交流

1课时

※模块总复习,测试训练

2课时

课程内容

课程实施建议

(一)课程资源

1.教科书。苏教版《语文必修一》包括4个人文专题3类呈现方式(文本研习2,问题探讨和活动体验各1),21篇课文(含4篇选教或自读课文),14个“积累与应用”题,4次写作指导和写作实践活动。

2.语文读本和作业本:浙江省教研室编写的《语文读本一》,以文体分类包括散文5篇、小说6篇、新闻6篇、《红楼梦》5篇;学校开发《同步练习》,学生可根据需要选做。

(二)教学方式

1.重视语文的课程价值,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2.创设良好的语文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广泛多元的语文实践(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中学语文、用语文,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的基本目标。

3.帮助学生建立高中语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成为语文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让学生积极主动、愉快有效地学习。

4.探索教科书和语文读本的处理办法,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三)学习方式

1.师生共同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形成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的活动中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积极参与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等语文学习活动,提高语文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3.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探寻适合自己的高中语文学习方法和途径。

4.重视教科书但不以教科书为唯一,应合理安排语文课外阅读和表达活动,倡导广泛阅读和多元实践。

课程评价

(一)评价指标

1.过程定性评价:

①课堂学习状态(倾听、表达、合作);②预习情况;③课后书面作业情况;④诵读情况;⑤课外实践活动(阅读、写作、听说)情况;⑥专题测试情况。

六项均分优秀(A)、良好(B)、合格(C)、不合格(D),分别赋以5431,合计满分30分。各项目评价可分别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等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2.结果定量测试:以高一年级统一测试成绩为准,满分100分折合70分计入。

(二)评价结果的处理

1.模块最终成绩=过程定性评价(满分30分)+ 模块结业定量成绩×70%

2.模块最终成绩在60分以上且过程定性评价为15分以上者,可获得2个学分。模块最终成绩在60分以下或过程定性评价在15分以下(不含15分)的均为不合格,不能获得相应学分,须按学校规定补修或补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