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15年英国国王与贵族们签订了《大宪章》,用立法的形式确立了“王在法下”。王权受到限制,开始了迈向君主立宪的第一步。再早600年,我国的唐太宗也通过制度来限制皇权,虽然没有以立法的形式,也就没有继续发展的空间。但是,仍然体现了先进的治国方略。 唐太宗设计的“三权分立”的社会治理结构与现代企业“董事会、总经理、监事会”的治理结构非常相近,太宗的社会管理水平在人类历史上也是一个高峰了。这也是大唐中兴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社会管理角度看中华文明发展的几个阶段:周朝的封建和伦理政治、秦的中央集权和标准化管理、汉朝的独尊儒术“治人先治心”。到了隋唐时期更是产生了三项社会管理的重要制度:三省六部制、监察谏臣制度和科举制度。
唐太宗设计的“三权分立”的核心就是“中书出令,门下封驳,尚书受行”中书省做决策发布命令,门下省审查命令,尚书省执行命令。决策、执行和监督互相制约,使得管理流程职能清晰稳定。
流程如下: 中书省召集大臣在政事堂开会形成政令,然后报皇帝批准,再由中书省以皇帝名义发布诏书。诏书发布之前,必须送门下省审查,门下省认为不合适的,可以拒绝“副署” 。诏书缺少副署是不能颁布的。只有门下省“副署”后的诏书才成为国家正式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 门下省对政令的审查和监督尤为重要,用管理机制来实现对政策的监督和纠错。太宗为了有效防止王权的绝对权力,规定皇帝的诏书也必须由门下省“副署”后才能生效,将最高的皇权也置于门下省的监督。可惜没有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以后的皇帝也就废弃了。毕竟用一个规矩来限制自己一定很不爽。 太宗规定限制皇权,纳谏如流也是带来很大的代价的,非一般人能做到的啊!讲一个小故事: 太宗曾经得到一只非常好的鹞鹰,很是喜欢,走路也把它放在肩膀上。一次远远看到魏徵走过了,太宗慌忙把鹞鹰藏到怀里。魏徵过来站着汇报朝政大事,讲了很久才走。太宗赶忙从怀里掏出鹞鹰,鹞鹰已经死了。类似太宗不爽的事情非常多,所以,有几个皇帝能做到呢?
太宗为了保证门下省敢于审查和监督,选派敢于仗义执言,冒死进谏的良臣担任。魏徵和褚遂良都做过门下省的谏议大夫。
尚书省下属共有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吏部掌管官吏的选用、考核与奖惩;户部掌户籍和赋税;礼部掌礼仪和科举;兵部掌军事;刑部掌刑狱;工部掌土木工程;每部又分四司来作为办事机关。各部职责明晰,保证政令执行的规范和有力。
在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又设置了一台五监九寺: 一台就是御史台,中央最高的监察部门,就是对中央和地方官员进行监督的部门。对官员的监督和考核是治国的关键,为了监督官员专门设立御史台作为监察机关,职责是监督、弹劾文武百官。 五监:负责文教的国子监、负责皇家手工业生产的少府监、负责土木工程的将作监、负责制造军器的军器监和负责水利建设的都水监。 九寺:负责礼仪祭祀的太常寺,负责皇室酒醴膳食的光禄寺,负责兵器仪仗的卫尉寺,负责皇族谱籍的宗正寺,负责皇帝车马和国家牧政的太仆寺,负责刑法断狱的大理寺,负责国宾、礼仪的鸿胪寺,负责国家仓廪储备的司农寺和负责财货和贸易的太府寺。
太宗为了保证御史台确实履行职责,公正无私地监督官员,选任的都是德高望重的贤臣担任一把手。
通过门下省向上监督朝廷,通过御史台向下监督文武百官。
太宗为了保证巡查的效果,还经常派遣像建国功臣李靖等这样的朝廷贤臣良将参与。 贞观时期朝廷为了减轻百姓的负担,经常精简官僚机构。曾经委任重臣房玄龄负责精简各级的组织机构,精简官员数量。全国的文武官员从一品到九品,总共才一万三千多名官员管理着庞大的大唐帝国。效率是相当高的啊。
贞观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官员最廉洁的时期之一,贪污腐败案件也很少。取得如此清明的执政环境,太宗并没有用残酷的刑罚来警告贪污,主要是以身垂范和制定一套“将权力关进制度牢笼”的科学体系。
下边介绍一下唐朝的官制设置:
首先,是中央官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