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球史与大历史

 無情360 2018-09-22
原文地址:全球史与大历史作者:yihua4994


——世界史学会第二十届年度大会侧记 

   01

    世界史学会年度大会首次在亚洲举行,来自三十多个国家的四百余位代表和国内近二百位学者欢聚首都师大,集中研讨世界历史上的中国(China in World History)和中心与周围的世界史(World History from the Center and the Periphery)。Andrea会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开幕词:四海之内皆兄弟,有缘相聚是朋友。教育部副部长郝平作为世界史专业博士,表示了衷心的祝贺和支持。中国世界史研究元老齐世荣在开幕式提到历史研究的碎片化和繁琐考证盛行,“洪秀全是否有胡须”固然可以研究,但不要忘了宏观研究和世界视野。历史学的繁荣与民族国家的兴起密切相关。但是,世界历史并不是民族国家历史的简单相加。为了表示对全球史之父麦克尼尔的敬意,本次会议的承办者首都师大校长刘新成发表(The William H.McNeill Keynote Address in World History)主题演讲《中国的全球史观》(Global History In China):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历史研究出现“马赛克”图景,人类历史的透切研究和理解有赖于全球史。

   大会议,小讨论.开幕式和主题演讲之外分成百余个小组发言讨论,十多个组同时进行,与会者根据兴趣自由参加。小组主题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瞭乱,难以细述。具体历史事件的考证是微观研究或小历史,民族史或国家史是中观研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历史,世界史或全球史是宏观研究又可称一之为大历史。没想到大会上还另有一帮大历史学者非常活跃,并且有国际大历史学会(International Big History Association)。他们倡导和促进多学科合作研究,认为地球只是一个星球,宇宙、地球、生物(命)和人类应该统一考虑。他们首先开了圆桌会议,然后举行了数场报告会,我认真听了Ross DUNN主持的小大历史(Little Big Histories)小组三位发言。听讲之前一位小老头带着一位十来岁的小男孩坐在我旁边,我礼节性地向了一声从哪里来。他说来是荷兰,Spier Pred,从小包里拿出一本小册子,The Big history and the Futher of Humanity,(竟是大历史的经典The structure of big history from the big bang until today的作者。另一本大历史名著是《时间地图》(Maps of time: An introduction to big history By D Christian )袖珍本二百多页从宇宙大爆炸写到未来,自然史占了绝大部分,最后两章才是人类文化史,充满科学和哲理,类似于中国的自然辨证法。作为中国科学院毕业的研究生,看此书还是比较轻松,补上了大历史背景知识。只有一个词goldilock比较生疏,请他解释了一下,还是不太明白。正在讲演的是他的弟子(Esther QUAEDACKERS, University of Amsterdam),题目是“大广场的大历史:天安门广场建筑新透视”。她说大历史研究,至少得从月球上看地球,称之为月球立场;从空中看天安门广场,就象一个方的足球场。她从蜂巢、鸟巢来看天安门建筑……Markley (Jonathan MARKLEY, California State Fullerton)讲演题目是“中国大历史”或曰“中国草大历史诸方面”(Aspects of the big history of grass in China),认为四种禾木科植物粟、黍、稻和竹是中国文明起源奠基植物。本吉明(Craig BENJAMIN, Grand Valley State University)的讲演题目是“耶利哥大历史”( The Big History of Jericho),对地球上第一座古城产生的环境背景进行了追溯。第二场大会主题演讲嘉宾就是这位大历史学代表人物美国墨西哥大谷州立大学的本吉明:“思考游牧民的到来”:希腊-巴克特利亚的征服——世界历史上首件“大事”。这确实是中亚史上的一个关键问题,也具有世界历史意义。他思如天马行空,图文并茂,口若悬河,激情四射;孙岳同声传译淳厚贴切,互动环节也很精彩,赢得了阵阵掌声。

    深受启发和鼓舞。不少人认为我的研究过于宏观。相对于大历史而言,我的研究只能算是中观研究。我所理解的全球史核心概念是世界体系理论,提交了论文《青铜时代世界体系中的中国》限定了时间和空间,还算中规中矩。小组主席是国立新加坡大学的杨斌,他以世界体系理论研究云南史,在国内外普获好评。世界体系理论研究的权威邓如歌(Chase-Dunn, Christopher)亲自光临,深感荣幸和惶恐。我以谢拉特、弗兰克青铜时代世界体系为框架,从十个方面论证了三代中国是青铜时代世界体系的组成部分。

聚合与离散(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是全球史另一个重要研究视角,青铜与游牧文化的离散和中国民族文化的聚合是两个极好的例证。从青铜时代世界体系的中心来看,西亚青铜冶炼技术和中亚游牧文化全球扩散。青铜技术起源于西亚,首先扩散到中亚、地中海地区(南欧和北亚)、南亚,然后扩散到欧洲大部、东亚和东南亚、南部非洲,乃至整个旧大陆及其附近岛屿;与此相关的文化要素有小麦、砖和黄金崇拜。游牧文化形成于中亚,然后向四面八方扩散,与印欧文化的形成和印欧人的扩张密切相关。青铜时代世界体系是由西亚中亚向周围扩张形成的,五千年前局限于西亚及其附近地区,四千年前扩展到中亚地区,三千年前普及到几乎整个旧大陆。另一方面三代文化是聚合而成。本土起源的猪、狗、鸡和外来的牛、马、羊组成了六畜,外来的麦与本土的稻、粟、黍、豆构成了五谷。牛耕姗姗来迟,耒耜或锄头一直是基本的生产工具,犁耕与锄耕互补形成了东亚农业传统。丝绸西传,毛毯东播,丝毯是东西文化交织的象征。舟船源自中国,车马来自中亚,舟船车马在中原交汇。夯筑是本土起源,秦砖或周砖源自西亚,夯土城墙外砌砖边是东西合璧。土葬是东亚文化特色,火葬源自中亚,土葬火葬并行不悖。礼乐文化源于新石器时代,好战风尚来自中亚,祀与戎均成国之大事。玉文化源于新石器时代,金崇拜始于青铜时代,金声玉振集大成。祭祖是东方特色,拜天是中亚传统,敬天法祖两不误。上述十个方面综合比较研究均可证明三代文化的“双螺旋”特性:新石器时代文化是本土起源,以定居农业为特色,是中国文化的基础;青铜时代游牧文化来自西方,影响了整个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上层文化;两者有机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三代文化。离散如裂变反应,是文化传播或扩张的主要形式;聚合如聚合反应,是文化进化加速的根本动力。演化和传播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两种主要形式。演化缓慢,以量变为主;传播迅速,常常引起质变。中国的新石器时代六千多年发展缓慢,漫长而和平;进入青铜时代明显加速日趋复杂,战争或改朝换代不断重演。本土起源说可以解释东亚定居农业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外来说可以阐明青铜游牧文化的来源。传播论和进化论并不总是对立的,传播亦是文化进化的动力或方式,只有将两者结合的互动论才能阐明三代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很巧张良仁在《考古》上发表了《农业与文明起源》用世界体系学说解释中国农业与文明起源,但没有论述中国与青铜时代世界体系的关系。如果本文能顺利发表,将是第一篇全面论述三代中国在青铜时代世界体系中地位的论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