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代文化:本土与外来文化考古人类学研究

 小袤 2012-04-22

三代文化:本土与外来文化考古人类学研究

 

     中国早期文化的成分中有多少是外来的,有多少是土著的?这些都是讨论中国上古史的中心问题。如果对它们不能说出一个清楚的立场,则上古史是没法写的。

李济《中国上古史之重建工作及其问题》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夏商周三代大体上属于青铜时代,是中国文化传统形成的关键时期。三代文化的起源问题争论了数个世纪。中国文化外来说包括埃及说、巴比伦说、中亚说、印度说等。考古学上的外来说始于安特生。毕士博研究了彩陶、青铜器、大麦、小麦、战车、文字、牛、羊、马、鸡、水牛、小米、大米、高粱等,认为它们不是来自近东便是来自印度,可以称之为外来说中的多元说。列··瓦西里耶夫集外来说之大成,提出梯级传播假说,认为中国青铜游牧文化来自西方,石器时代文化亦是外来或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巨大影响。蒲立本通过汉语和印欧语比较研究宣称:印欧人进入中国绝不晚于其进入印度。余太山遥相呼应,认为允姓之戎、大夏、禺氏可分别溯源于少昊氏、陶唐氏和有虞氏,与月氏或吐火罗关系密切。林嘉琳与多国学者合作完成了青铜文化比较研究,发现从乌拉尔到黄河流域一脉相承。

考古学上中国文化本土起源说始于城子崖的发掘及龙山文化的命名。梁思永论证了龙山文化与殷文化的密切关系。夏鼐明确了仰韶与齐家文化的时代顺序,巩固了本土起源的信心,认为中国文明起源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各种文明要素的发展。何炳棣从生态环境、农业、畜牧业、陶器、青铜器、文字等方面论证了黄土地带是中国文明乃至整个东方文明的摇篮,是中国文化本土起源说的代表人物。苏秉琦、张光直分别提出区系类型理论相互作用圈假说,能动地看待各文化区的相互作用和关系,否定中原独秀的一元论。

本土起源说和外来传播说均不能圆满解释中国民族与文化的来源与形成。黄土高原还没有发现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中国新石器文化诸要素并不一定起源于中原,青铜时代诸新文化因子亦来自他方。考古学、语言学、体质人类学和历史记述与传说表明上古存在人口迁徙和文化交流。傅斯年《夷夏东西说》指明了方向。李济发现殷墟文化来源复杂,认为一部分文化来自西方,如青铜器;一部分完全是在中国或东亚创始的,如龟卜、蚕丝业;还有一部分来自南亚。劳费尔《中国伊朗编》和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是研究中国外来文化的典范。李约瑟等对中国科学技术史进行了系统探索,开拓了东西文化交流比较研究领域。赵志军等考古植物学,袁靖等考古动物学,梅建军等冶金考古,陈文华等农业考古,王昌燧等技术考古,张亚平等分子遗传学研究,林梅村、李水城、水涛、杨建华等中西文化交流研究,均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使我们有可能对三代文化要素的来龙去脉进行系统分析。

西方考古学界柴尔德宣称欧洲青铜时代文化来自亚洲,称之为文明的曙光。谢拉特发现以犁耕为核心的农耕文化源自西亚,称之为次级产业革命。弗兰克等发现不仅有现代世界体系,而且有古代世界体系。世界体系的历史远不止500年,而是5000年,也就是说青铜时代即已形成世界体系。青铜冶炼需要跨地区的合作,西亚及其附近地区五千年前就形成了以红铜、锡、铅、青铜和粮食为主要商品的长距离贸易网,构成了一个具有中心边缘关系的古代世界体系。世界体系不只是经济和政治关系,还应包括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方面的联系。东亚和古代欧洲一样是西亚为中心的青铜时代世界体系的一个更边缘的组成部分。

夏商周断代工程默认中国文化本土起源;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期锁定中原,第二期扩展到了边疆;但均未重视三代外来文化。本课题将研究视野扩展到了整个欧亚大陆,承认中国文化要素本土起源的同时关注外来文化因素,阐明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欧亚大陆青铜时代已形成世界体系,向中国学术界介绍古代世界体系理论进展的同时,将充分利用中国田野和实验考古成果充实和丰富古代世界体系理论。

二、基本思路、方法、重点和观点

本课题主要研究三代本土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历史记载或传说表明夏朝建立之前东亚为夷蛮之地,大禹父子在蛮夷之中建立了夏朝之后才有南蛮北蛮,东夷西夷之分。考古学发掘和研究表明夏朝建立之前东亚尚未有游牧与农耕之分,正是夷创造了中国新石器时代定居农业文化,夏或戎狄引进了青铜时代游牧文化。

综合研究表明石器、陶器、水稻、粟、猪、狗、半地穴或干栏式住宅、土坑葬、玉器等定居农业文化因素在东亚可以追溯到八千年前甚至万年前,而青铜、小麦、黄牛、绵羊、马、砖、火葬、金器等与游牧生活方式有关的文化要素东亚不早于五或四千年;可以初步肯定中国新石器时代定居农业文化是本土起源,而青铜时代游牧文化是外来因素。从考古人类学角度系统考察三代文化的本土性与外来影响,阐明中国与周边世界的文化联系。

主要应用考古人类学或多学科结合方法,借鉴布罗代尔的长时段long duree)概念和华伦斯坦的世界体系”(world system)理论,充分利用田野考古和实验室研究成果,将中国考古学置于世界考古学中,系统研究东亚民族与文化。充分利用图书和电子数据库资源,实地考察东亚、中亚和西亚主要青铜时代文化遗址,访问田野考古学家,全面系统收集资料信息,以齐家文化和二里头、殷墟、周原、丰镐遗址为中心进行考古文化因素分析,从人类文化语境中理解中国三代文化。

重点研究如下十个问题。每一个问题都不局限于中国考古学,涉及世界考古学和其他学科,因此也是难点。

1
、青铜时代世界体系中的中国

2
、六畜渊源:猪、狗、鸡起源于东亚,牛、马、羊可能来自中亚或西亚?

3
、五谷渊源:水稻、粟、黍、黄豆起源于东亚,小麦、大麦、蚕豆等来自西亚?

4
、耒耜与牛耕:耒耜源于新石器时代,牛耕可能来自西亚?

5
、丝与毛:蚕桑文化源于中国,毛制技术来自中亚?

6
、舟与车:舟船源自中国,车马来自中亚?

7
、夯筑与砖:夯筑是本土起源,秦砖或周砖可能源自西亚?

8
、土葬与火葬:土葬是东亚文化特色,火葬源自中亚或南亚?

9
、祀与戎:祭祀文化源于新石器时代,好战风尚可能源自中亚?

10
、玉与金;玉文化源于新石器时代,金崇拜始于青铜时代?

上述十个方面综合比较研究均可证明三代文化的双螺旋特性:新石器时代文化是本土起源,以定居农业为特色,是中国文化的基础;青铜时代游牧文化来自西方,影响了整个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上层文化;两者有机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三代文化。体质人类学研究亦表明夷属蒙古人种,可能来自南亚,部分夏或戎狄属印欧人种,来自中亚。语言学研究也表明汉语是混合语:夷语或华澳语是底层,夏言或印欧语是表层。尧舜与炎黄传说的整合亦象征性地反映了这一个过程。三代夷夏结合与转

换才开创了中国历史,形成独特东亚文化传统。

三代中国不是考古学上的孤岛,更不是人类文化的死角。发扬李济开创的考古人类学传统,多学科结合透视三代文化的根源:以田野考古和实验室研究成果为基础,纵向从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寻找中国文化特征,横向从青铜时代文化探求人类或欧亚文化共性,明确中国三代文化在青铜时代世界体系中的地位。本土起源说可以解释东亚定居农业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外来说可以阐明青铜游牧文化的来源。传播论和进化论并不总是对立的,传播亦是文化进化的动力或方式,只有将两者结合才能阐明三代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三代文化双螺旋说以各种本土起源说和外来说为基础,从更宏观的时空阐述中国民族与文化的来源与形成,为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提供新思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