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将国学经典引进校园,探寻阅读方法与研究

 建设小学曹敬丽 2018-09-23

《将国学经典引进校园,探寻阅读方法与研究》

              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柳河镇建设小学曹敬丽

一、创造阅读生态环境

教师应该创造丰富的阅读物质环境;创造良好的阅读心理环境;共创和谐阅读生态环境。比如在学校建立文化墙,设立班级图书角,组织形式多样的阅读比赛,增设阅读课等相对增强同学阅读的物质环境。
    同时要保障学生的阅读时间,为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可以利用课前十分钟时间让学生阅读简短的诗句,古诗词等。小学生正处于记忆力最好的时期,久而久之,学生的学识不断增加,阅读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可谓是一举两得。
    教师应该为学生选择合适的书籍,书籍是阅读的对象,合适的书籍才能激发学生对读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知识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生给他们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
    在有合适书籍的同时,教师应教给同学阅读的方法,阅读方法是学生能自主阅读的前提条件,也是学生学会阅读的基础,比如挑选书籍时略读书籍的大概内容,选定后精读,边读书边思考。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会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阅读应该是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教师不可强求逼迫,让学生真正爱上阅读,并从中吸取营养,这才是教师应进行思考和研究的。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平时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
    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小学是最懵懂的时期,大多数小孩子都热衷于动画片,但是我们会发现动画片用语言形容的时候会显得苍白无力,所以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读故事书,可以通过每天让同学上讲台讲个故事的方式,激起学生对阅读喜爱。
    为了更好的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像学校提议设立读书节,举办各种读书比赛活动,邀请家长参与,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动力,激发主体意识的前提,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才能让学生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知识,形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教师可以对于文章的结尾创设悬念情境,让学生去大胆猜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
    三、以身作则,学会感受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古人言: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读书是教师要以身作则,和学生一起读,一起撰写读后感。用自身的习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带动着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爱上课外阅读。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情趣化的语言,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去感受。因此,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
    语言中的形象来自与客观世界,但又不是客观事物的简单映照,它是作者对客观事的主要反映表达这作者的情感、感受、思想。形象性的语言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点,感受语言的形象就成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
    有人说:如果把形象性语言比作一个人的话,那么语言是他的外表,形象是他的身躯,感情是他的灵魂。教师引导学生去感受语言的形象,不仅能让学生想象出语言所描画的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形象能够与作者进行感情的交流,培育学生在阅读语言作品时的形象感。这样一方面语言触动学生的感情,另一方面,也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生命和个性的直接感觉和判断。
    四、活学活用,因材施教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何把师生从呆板的教学方式中解脱出来,这正是我们要思考的。教师应该设法使学生不断体验到学有所成的快感,教师要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求真务实使学生学有所乐。
    教师应该挖掘自己的感召力,充分发挥表率作用。教师不能没有感情,如果想要把学生教活,感情丰富是必不可少的。语文课堂便是情感场,不少教材情文并茂,如果配上教者情绪饱满、面带微笑,“未成曲调先有情”,再加上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轻松愉快,必能产生某种微妙的情感效应。
    互动是强化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让小学生在彼此交流中实现强化教学效果的目的。互动教学的形式是从单纯的灌输教学模式向探究教学的一种转变,能让学生在谈论和探索的过程中吸收有效信息并强化记忆。作为语文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了解他们,学会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就会事半功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