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竹峰专栏 | 茶里安详

 老鄧子 2018-09-24

《中国美术报》第105期 美术副刊 

 

【编者按】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苏轼 《望江南·超然台作》

清明过后,又是吃茶的季节。寻个阳光温暖的午后,约二三知己,几盏净杯,半撮新茶,一壶沸水,氤氲的茶香中,酝酿一段可堪回味的时光。个中况味,正如知堂老人所说,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

饮茶之风尚,几乎可以写成一部文化史了。所以古代文人常以茶入诗,现代都市中人,爱茶的也越来越多,这种心理,也许正是所谓的“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奔波劳顿的现世,寻一刻的安稳清欢,或眼前一笑皆知己,或独坐小楼成一统,求的是个片刻的清澈、刹那间的永久。

“归来何事添幽致,小灶灯前自煮茶。”在等待水沸的间隙,让数篇好文,伴你一段茶香。

刘松年 撵茶图


天南地北的茶一款款在家坐喝。有客共话也好,无人独饮也好,不损茶精神。

茶精神者,兼济天下、独善其身也。红茶绿茶黑茶白茶青茶,有的菩萨低眉,有的金刚怒目,有的平缓疏朗,有的急促陡峭,这是茶的性灵也是茶的趣味。

倘或是红茶,喝出一身热汗。肉身不知不觉消散了,遁迹虚空而去。

倘或是绿茶,茶香微细,畅通全身,飘渺间如坠烟雾。

倘或是黑茶,黑夜晴空里一道赤霞,车行辚辚驶入大荒。

倘或是白茶,顺畅润喉,让人静下来,如沐月色。

倘或是青茶,黏稠生津,味一沉,而后气贯全身。

茶气如一炉香,袅在鼻息间,让人顿入空寂之境,似有若无,一片空明又踏踏实实。

茶予人力量,让人欢愉,也给人安详。

茶之苦


我喜欢茶略带一些苦味。好茶都有一丝苦味,苦得漫不经心,苦得无所事事,蓦然回首之际变成回甘。

茶之苦与平常的苦不同,茶味是清苦,苦瓜是甘苦,中药是锐苦。

小时候最怕中药的苦,现在也怕。小时候怕茶苦,现在却唯恐茶甜。有人在茶里放糖,我不喜欢。总觉得那味道不伦不类,太杂了,糖不是糖,茶不是茶,喝在嘴里茶与糖上蹿下跳,不安分。周作人说:“喝茶以绿茶正宗,红茶已经没有什么意味,何况又加糖与牛奶?”

茶禅一味,这一味当系于茶之苦。禅宗公案里赵州和尚让人喝茶去,喝的肯定不是放糖的茶。

清苦往往是贫瘦的。茶之清苦落在舌尖,一点也不贫瘦,相反丰腴得很。茶的苦味,是钟鸣鼎食之后的持斋把素,不见得怅然,更多是素然。素然里还有一份肃然,肃然里还有一份怡然,怡然且不自得,这是好茶的教养。

茶是新的好,鲜美中一丝不易捉摸的轻苦。新茶恰恰需要轻苦来增添一份旧气。有了旧气,新茶的格调一下高了,像宋元绢本上的青绿山水,让人愉悦。

茶水倘或没有了苦,那些甘甜那些清香多么孤立无助。茶之苦,在舌尖上流连徘徊,琵琶轻弹,如烟似雾,苦得生机勃勃,充溢着生的呐喊与彷徨。

陈洪绶  停琴品茗图

茶之涩


新得一款滇红,汤色端庄艳丽,更难得有涩味。入口有起落,格调上来了。倘或一味甘滑,茶汤倒显得流俗了,非得涩来止一止才好。涩是当头棒喝。

涩是茶的本味之一。好茶涩得清远幽静,涩是大气度。周作人文章比旁人好,正好在旁人没有的涩上。

周作人一肚子苦茶。

多年前在西湖边吃饭,菜还没上来,朋友的朋友带了上好的狮峰龙井。茶泡在玻璃杯里,一颗颗如剑如戟。这一道龙井茶,香好、形好、味好,味好正是好在涩上。涩是这款龙井的点睛之笔。比起我过去和后来喝到的龙井茶都要好很多。

茶性俭,涩生俭。茶里的素淡家风,是涩给的。茶之涩,既素白又严肃,难矣哉。

涩的好,好在不逾规。回味之际的浅浅一涩如蜻蜓点水旋即离去,又像窗纸上的风声。

茶之涩,过犹不及。涩得侯门深似海,涩得心事无人知,这样才好。涩过了头,便沦为下品。 

茶之形

碧螺春的茶形好看,螺字专指茶形,真真像南方夜市上常见的小螺蛳肉。碧螺春泡开之后茶形更好,在杯底细细点染,仿佛文徵明行草的线条。

论茶形,太平猴魁是绿茶里的异数,有点桐城派大块文章的意思。泡开之后尤其苍绿老到,耸立于玻璃杯中,让人想起《水浒传》中的云里金刚,魁梧壮实,肥厚磅礴,又想起鲁达醋钵大的拳头——《水浒传》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节,写鲁达提着醋钵大小的拳头,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镇关西鼻子上。

相反,桐城自产的小花茶,一朵朵开在杯底,像是晚明小品,一点也不像桐城文章。

同样产于皖南,黄山毛峰是太平猴魁的小妹,大妹是六安瓜片。毛峰的茶形有乱头粗服之美,泡在杯底,不及龙井、碧螺春精致。但随心所欲,素面朝天,处处可见本色,可见本性。

六安瓜片蓬蓬松松,肥大如瓜子,无芽无梗,绿里泛青。

前些时,偶得一款日照绿茶。这款茶茶形也不错,不输碧螺春,但少了吴门人家的小桥流水气。毕竟是山东茶,多了一丝英挺。信阳毛尖也英挺,英挺又轻盈,在杯底如春日天空中漂浮的游丝。

岳西翠兰茶形小巧,龙井也小巧,巧如雀舌。龙井经过压制,三泡之后,头面变化不大。翠兰三泡之后,叶芽绽放,有点接近黄山毛峰的样子。

徽茶名品里还有款老竹大方,据说此茶由僧人大方禅师在徽州歙县老竹岭大方山创制。老竹大方我喝过,深绿褐润,色如铸铁,形似竹叶,比竹叶青的样子老气一些。老气不横秋,还是清水出芙蓉的样子。

红茶黑茶岩茶之类,以味诱人,以香撩人,形神难言矣。

齐白石 品茗图

茶之骨


酒之骨,石也。酒有棱角,有峥嵘,有锋芒。哪怕是红酒黄酒清酒,喝在嘴里,兀自有热风。

茶之骨,玉也。茶光润、圆融、清白。古人说茶性洁不可污,玉精神亦如此。损之又损玉精神。苏轼认为茶“骨清肉腻和且正”,有君子性,君子如玉。


茶之渍

茶没了,茶渍还在。

茶几是白色的,茶渍格外醒目。

那茶渍让人想起往事:

我家厢房墙壁刷石灰,屋顶渗雨,墙面有雨水漫漶的痕迹,那浅淡的褐色常能引人联想。这一块像公鸡,那一块像桑叶,还有一块像云霞。看着看着,仿佛从什么地方传来了森林的潮气,似乎还有落叶的霉味……

屋子里很静,静得可以听见墙上石英钟指针嚓嚓的声音。那种感觉,仿佛两个慢性子的人欣赏一帧发黄的古画。小心地一点点打开挂轴,画面上出现了落霞孤鹭、水天一色的景象。

在小屋幽暗的天光里,会想一些事。情绪的语言漂浮在空气中,它们流动、漂浮、漫溢,让心里暖和安定。

和雨水漫漶在墙壁的痕迹不同,茶渍更丰富。每次喝完茶,茶几上的茶渍都是不同的。

有一晚喝完普洱,茶渍像弥勒佛。禅茶一味,佛茶一味。

有一晚喝完滇红,茶渍像几片桑叶图。采桑采茶好辛苦。

有一晚喝完铁观音,茶渍也如观音图。那观音端坐莲花。

有一晚喝完黑茶,茶渍如徐渭的《墨荷图》中的荷叶。

有茶渍像老猫,有茶渍像小狗,有茶渍像南瓜,有茶渍像枯树。

夜夜喝茶,夜夜观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