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孤篇压全唐!《春江花月夜》何以得到如此高的评价?

 szxlzc人生何求 2018-09-24

闻一多先生曾经称赞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全唐”,“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首诗何以受到如此高的评价?唐朝是诗歌的国度,一般的作家作品能在唐诗中占得一席之地就已经是非常不错的成就,而张若虚何以单凭此篇力压全唐?我们不妨一起看一下。

一、 音韵之美

《春江花月夜》本为乐府旧题,从创作之初就极具音韵灵动之美。“逐解转韵”,不仅仅是现代大家都知道的押韵,而且在古音中平仄也是非常讲究的。整首诗韵脚为e,配合清丽幽寂的意象意境,读来如吴侬软语,吟诵之间音韵缱绻和谐。

月长皎洁下的迷离、朦胧;深邃思考时的深沉、宁静;怨妇离人的幽怨、煎熬;落月摇情时的惆怅、迷惘……这样一系列的感情都抒发的恰到好处。整首诗干净清丽,大气典雅,写到了游子思妇却并不哀怨低迷,写到宇宙人生却并不故弄玄。

二、 结构之巧

整首诗主要写“月”,因月而生,因月而落,用时间的线索串起全诗,结构精巧完整。

春江潮水句写了“月生”;月照花林句写了“月升”;转而皓月当空、孤悬如轮,可见是“月至中天”;所谓物盛则衰,月至中天了自然要西落,于是江潭落月而后沉沉藏于海雾之间;最后一句结尾“落月摇情满江树”,则极尽烂漫旖旎的写出了月落之景。

三、 画面之秀

画面之秀实际上就是指意象的运用和意境的创造之成功。如果有人问这首诗写了些什么景,那么我们只需要把它的题目拆开:“春”“江”“花”“月”“夜”,将它分为五个意象——张若虚在一个春天的夜晚来到江畔,看江水绕芳甸,看明月照鲜花。开头两句春江潮水与海上明月共同铸成一种阔大却又十分清丽的意境,一下子就将人带入一个气势宏伟,流光溢彩的画面中去。

四、 哲思之深

这样美妙绝伦的意境最能催生一个人的哲思。“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月色如白霜,所以即使在空中流动,也似乎是静止的。江天一色,没有些微灰尘。这样的美景最适合引发作者哲思: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开始照耀着人?我们在很多的诗歌中都能看到写景抒情的成分,作者却在这里引发了对人生以及宇宙的思考,这就把整首诗的境界和格调提高了一个层次。

纵观全诗,最具有深意的当属最后两句:江岸边究竟是谁最初见到这曼妙的月亮?这月光最初笼罩的又是何人呢?此一句振聋发聩,有一种亘古的大宇宙意识。那么这样的问题答案是什么呢?张若虚自己也是一笑置之。“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太复杂的他不知道,但人类和江月的存在都是绵延长久的。他的问和答都是从宇宙的意识出发,宏观而伟大。

这样的一首诗,“孤篇压全唐”或许有些夸张,但因其“孤”,张若虚一生传世之作寥寥,而只因这一首便足矣,生于初唐,这以后大神辈出,成为中华文明的无尽宝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