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承优良传统并发扬光大——《论语》学习207-208

 背后国文 2018-09-24
 

子罕篇第九·二(207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钱穆译】达巷的党人说:伟大呀孔子!他博学无所不能,乃至没有一项可给他成名了。”先生听了,对门弟子说:我究竟该专执哪一项呢?还是专执御,抑专执射呢?我想还是专执御吧!

【杨伯峻译】达街的一个人说:孔子真伟大!学问广博,可惜没有足以树立名声的专长。”孔子听了这话,就对学生们说:我干什么呢?赶马车呢?做射击手呢?我赶马车好了。”

【傅佩荣译】达巷地区有人说:伟大啊,孔子这个人,学问真是广博,没有办法说他是哪一方面的专家。”孔子听到这话,对学生们说:我要以什么做专长呢?驾车吗?射箭吗?我驾车好了。”

达巷党:有多种解释,一种是达是地名,那么巷和党意思一样,连在一起,似有不通。但从《礼记·杂记》有余从老聃助葬于巷党的说法,可见巷党两字为一词,里巷的意思。一种是达巷是地名,党人是同一地区的人。

博学而无所成名,学问真是广博,没有办法说他是哪一方面的专家。

执,专长,专执。

有人赞美孔子伟大,说他学问广博,乃至没有办法说他是因为哪一方面而成名。孔子听到后,对弟子们说:我有何专长?是驾车,还是射箭?我认为我还是驾车好一点。这是孔子谦虚的表达,虽然他学问修养很高,但他自认为他做得比较好的还是驾车,其它方面孔子认为他还未做到最好。

这和他仁的思想相契合,因为仁的境界至高,而行仁无止境,他所取得的成绩还不足以止于至善。当然谦虚是一种美德,但谦虚也要有谦虚的资本,孔子精通五经,六艺也有很高造诣,他从不自夸,坚持他行仁的思想,努力达到完美。

 

 

子罕篇第九·三(208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钱穆译】先生说:麻冕是古礼,现在改用黑丝作冕,比麻冕节省了,我从众,也用黑丝冕。臣对君在堂下拜,这是古礼,现在都在堂上拜,我觉得这样似太骄了,虽违逆于众,我还是在堂下拜。”

【杨伯峻译】孔子说:礼帽用麻料来织,这是合于传统的礼的;今天大家都用丝料,这样省俭些,我同意大家的做法。臣见君,先在堂下磕头,然后升堂又磕头,这是合于传统的礼的。今天大家都免除了堂下的磕头,只升堂后磕头,这是倨傲的表现。虽然违反大家,我仍然主张要先在堂下磕头。”

【傅佩荣译】孔子说:大夫的礼帽以麻织成,这是礼制的规定;现在大家都戴以丝织成的,这样比较节省人力,所以我赞同大家的做法。臣见君时,先在堂下磕头,升堂后再磕头,这是礼制的规定;现在大家只是升堂后再磕头,这样显得不太恭顺。所以,虽然与大家的做法不合,我还是赞同要先在堂下磕头。”

麻冕,古制绩麻为冕,用工细,所以贵。纯,黑丝。以黑丝为冕,比用麻为俭。

拜下,也是一种礼制,指臣子对君主行礼,先在堂下磕头,然后升堂再磕头。

泰,骄纵,傲慢。

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对礼制的态度,与其奢,宁俭;与其泰,宁恭。孔子对礼的奢与俭有明确态度,在《论语·八佾4》中,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对泰与恭,他却坚持古礼制。礼俗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着变化,有的变化让人可以接受,有的让人无法接受,孔子接受节俭的做法,却不认同不恭顺的做法,说明他有自己内心的坚守,决不从众。

这种情况今天依然存在,很多礼俗在时代的变迁中有的消失了,有的很好地保留下来了,还有的虽然保留,内容却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对这些,我们一般都是从众心理,别人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我想这也没什么不对,我们无法甄别对错,只要本身亲自参与,内心保持恭敬就行了。但我不认同那种铺张的,极尽奢华的,故弄玄虚的古代礼俗的恢复,可能有些礼俗有重新恢复的必要,但完全没必要大肆铺张,没必要故弄玄虚。存在即合理,凡现实的东西都是合理的,有它延续的必要。时间的长河不会无缘无故把一些合理的东西给消灭掉,既然它的消失有时间的检验,为何我们还要花大力气重拾起来,不知这算不算一种倒退?为何我们不能把那些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做得更好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