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第二十一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18年CSCO学术年会(CSCO 2018)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在CSCO现场,百时美施贵宝公司首席科学官Tom Lynch博士与广东省人民医院终身主任、中国胸部肿瘤协作组(CTONG)主席吴一龙教授应邀接受采访,两位全球免疫和靶向治疗时代的风云人物在主持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副主任杨帆教授的引导下,一起带领我们纵观这两个时代的发展历程。 肺癌靶向治疗的突破:拨开迷雾,峰回路转 EGFR突变是肺癌精准靶向治疗的开篇之作,Tom Lynch博士与我们分享了其中的故事。当时Tom Lynch博士所在的团队是由麻省总院的Daniel Haber教授所领导,一开始他们发现很多患者对吉非替尼的应答极好,但并不清楚其中的原因。通过对肿瘤组织进行EGFR基因测序,发现EGFR酪氨酸激酶区的基因突变与吉非替尼的疗效高度相关。另外,这一基因突变的比例在中国(亚洲)人群中比在欧美人群中更高。而后续的临床研究提供了线索,获益的人群为东亚非吸烟人群,最终证实只有EGFR突变患者才能从TKI治疗中获益。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这些EGFR突变患者进一步随访跟踪,又发现了新的基因突变(T790M)。这两个基因突变的发现对于肺癌的靶向治疗意义深远,正如吴教授所说,“演绎出了精准医学在肺癌领域的活色生香,是激动人心的发现”。 随后,吴教授也与大家回忆起他开启中国肺癌精准医学之路的历程。当初,在大洋的彼岸,吴教授也同样积累了一批患者数据,发现吉非替尼对这些患者有效,但并不知道原因。直到2004年,吴教授看到Tom Lynch教授发表在《新英格兰杂志》的文章才突然眼前一亮,并把整个团队转向了这一基因突变的研究,从此开拓了中国肺癌的精准医学之路——EGFR通路。靶向治疗时代就是这样应运而生,而Tom Lynch博士和吴教授都是这一历史进程的推动者。 肿瘤免疫治疗的探索: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其实在肿瘤治疗的历史上,免疫治疗早已萌芽,但是由于机制复杂、研究进展缓慢,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初见曙光、有所突破。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吴教授便开始关注免疫治疗领域。那时候,生物治疗刚刚兴起,吴教授在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建立了首个生物治疗实验室并领导团队开展生物治疗的研究。但非常遗憾,经过几年的探索并没有看到疗效,主要是由于当时不加选择地把免疫细胞扩增后输注到患者体内。虽然搁置了对这一领域的探索,但是吴教授一直相信免疫治疗具有一定的作用。直到2012年, Nivolumab相关临床研究在全球展开,当时吴教授便与百时美施贵宝(BMS)进行了非常紧密的沟通,讨论如何将这一研究引进到中国。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促成了第一个免疫检查点抑制剂Nivolumab在中国的上市。如今,免疫治疗已成为临床肿瘤学的治疗手段之一,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更将成为最主要的基石药物,很多治疗策略与方案都将围绕这一免疫治疗药物来开展。 吴教授谈到免疫治疗的三大特点,第一是对部分患者的疗效显著,甚至达到治愈的效果。对于晚期NSCLC治疗,其5年生存率达16%,远远高于以往5%的数据。第二个特点,在于其副作用完全有别于过去的化疗和靶向治疗,这些副作用主要与免疫系统相关。第三个特点,免疫治疗是一个广谱的治疗,不局限于某一瘤种,而是对许多瘤种都有效。然而,这同时也带来了三方面不足,第一,16%的5年生存率意味着仍有84%的患者获益并不长久。第二,如何处理免疫治疗独特的副作用需要进一步研究。第三,由于免疫治疗过于广谱,就很难做到精准,未来更重要的是如何更好地选择病人。 精准预测指标的确立:重中之重,前途光明 在靶向治疗的时代,EGFR突变的发现把最好的药物带给了最适合的患者。如今,免疫治疗时代已经到来,Tom Lynch博士感慨,“我和吴教授现在所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寻找免疫治疗的获益人群”。过去,我们的检测更多是进行简单的基因测序和免疫组化诊断,未来的发展方向应是多组学的,包括DNA测序、RNA测序、蛋白表达谱等。另外,运用组织样本还是血液样本进行检测,也是需要探索的问题。而人工智能技术在寻找新一代生物标志物方面将发挥巨大的作用,运用更庞大的数据库、更多的维度去寻找免疫治疗的有效预测指标。Tom Lynch博士坚信,前途是光明的,我们将很快找到新一代的生物标志物,而中国在其中必将扮演重要的角色。 同样,吴教授也认为建立新的生物标志物以精准地选择患者是未来免疫治疗的突破口之一。PD-L1的表达和肿瘤突变负荷(TMB)是目前研究较多的指标,但这两个标志物都不太理想,因此当务之急就是寻找更好的生物标志物。 免疫联合治疗的展望:充满机遇,挑战并存 接下来,吴教授还提到免疫治疗的另一个突破口,是要着眼于耐药机制的探索,应用联合治疗方案更好地克服耐药问题。他认为,不同机制的联合才能更好地提高疗效,例如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或抗血管生成或免疫治疗。
实际上,对于免疫治疗的具体作用机制,如今还有很多尚未清楚的地方。未来的联合治疗是同步还是序贯进行,是联合化疗还是放疗,都需要进一步探讨。例如,PACIFIC研究在同步放化疗后应用免疫治疗进行维持治疗取得了阳性的结果。吴教授大胆地假设,如果免疫治疗提前并与放疗同步,同时去掉化疗,是否会得到更好的疗效?他认为这一设想有其合理性并值得进一步探讨。未来,联合治疗无论是同步还是序贯,无论是联合化疗还是放疗等不同手段,都有非常广阔的前景。但前提是我们必须对免疫治疗的生物学基础有更深入的了解,才能够设计出更合理的联合方案。 药物研发的生态系统:多方合作,共同努力 在采访的最后,Tom Lynch教授分享了他关于药物研发大环境的独特见解。他认为,药物研发是一个庞大的全球化生态系统,并不局限于某个制药企业,需要全球各大制药企业、医院和科研单位的合作。同时,他还强调要高度重视临床医生在其中的驱动作用,正如一开始所谈的吉非替尼的故事,正因为医生治疗患者时的细心跟踪随访才发现了EGFR突变,很多重要的临床发现都源于医生们昼夜不分地忘我工作。正如今天CSCO开幕式上所说的,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更好地帮助患者战胜癌症。 肿瘤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IASLC杰出科学奖获得者 Tom Lynch博士于2017年3月加入百时美施贵宝担任首席科学官,领导研发部门。他曾在2013-2017年期间担任百时美施贵宝的董事。Tom拥有30多年在医疗、管理和领导方面的丰富经验,并且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总医院(MGH)任职超过23年。他从2015年到2017年担任MGH普通内科医师组织主席和首席执行官,并担任MGH的董事会成员。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 副主任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本文为肿瘤资讯原创,视频转载自中国医学论坛报 41本肿瘤患者指南丛书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免费阅读 28个肿瘤相关临床试验招募患者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查看详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