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书法简史9

 陆一2 2018-09-25

第九章 清代书法

清代书法,前期呈现三大趋势:晚明浪漫书风余绪、崇董书风和隶书热潮。乾嘉之世,考据学盛行;道光以后,随着经世致用思想兴起及西学东渐,引发金石学及访碑热潮,碑学迅猛发展,帖学衰微。清代成为中国书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

晚明书风延续,主要体现在降臣王铎和遗民傅山、朱耷身上,他们个性张扬,充满激清的书法影响着清初书坛。

由于康熙帝的喜欢和推崇,康熙朝的书法基本上笼罩在崇董书风之下,代表人物有:查士标、姜宸英等。

明末清初,由于古文字与金石学的兴起,一批书法名家开始推重汉隶,把书法取法的对象从师魏晋上推到师汉碑,堪称前碑派的前锋。代表人物有郑簠,程邃、朱彝尊、石涛等。

清中期是以帖派为主向碑派流行的转变的过渡时期,逐渐确立碑学的审美、技法和理论体系,为碑派的发展铺平道路。此时出现写篆隶,融碑破帖的书家如金农、郑燮、邓石如,扬州八怪、西泠四家(丁敬、蒋仁、奚冈、黄易)等。古文字学字如钱大昕、段玉裁、洪亮吉、王澍、钱玷、孙星衍、阮元等也致力于篆书创作。阮元的《南碑北帖论》《南北书派论》问世,为碑学理论的开山之作。其后包世臣的《艺舟双楫》进一步推动碑学理论的发展。

由于科举应试的需要,馆阁体盛行。馆阁体是清代官方应试的字体,要求字迹乌、方、光,千人一面,程式化严重,制约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清代后期,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问世,对碑学的发生、发展、流派、审美、风格等提出一整套更系统,更偏激的理论,把碑源理论推向高锋。这时期擅长篆隶的名家有:吴让之、徐三庚、赵之谦、吴大澂、吴昌硕等。善魏碑,或以魏碑融合他体的书家有:何绍基、张裕钊、赵之谦、杨守敬、沈增植、康有为等。同时期的帖学走向衰落。

 

清代前期书法

傅山

曾因反清被捕入狱,出狱后归隐。清廷召赴博学鸿词科、又诏授中书舍人,皆不赴。以行医鬻药为生。善书、画、篆刻。其书法与王铎近似,气势连绵通畅,奇逸纵横,如风驰电掣,充满激情。

傅山的书学思想在书法理论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主张书品和人品相结合,反对赵孟頫失节,说“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更重要的是,他提出“四毋四宁”说:“宁拙勿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勿安排。”表现出对二王婉媚书风的反叛和宣战,体现了书法审美观点的进步,堪为碑派之先声。

傅山《草书五律一首》


名统号八大山人。明宗室,朱元璋第十六子宁王朱权之后。明亡后削发为僧,后还俗,复为道士。在绘画史上堪称一代巨匠,其苍浑简古的大写意画对后世影响极大,与石涛、石溪、渐江等并称为“清初四大画僧”。

朱耷的书法,临古帖与前人截然不同,完全出乎自己胸意。秃笔中锋用笔,结字奇特怪伟,营造出疏朗又不食人间烟火的旷远意境,体现着其身世的坎坷和傲岸不群的性格,具有遗民桀骜不驯的人格特征,是极其绚烂后的平淡。

朱耷《草书唐耿湋题王维旧宅清源寺诗轴》

          

隶书热潮

郑簠

号谷口,行医为业,终身不仕。他是清代第一位纯以汉隶名世的书法家。他不用元人的折刀头法,而是糅入草法,线质上更接近篆书,笔画轻重提按充满华饰感。他取法篆隶,初步具有了金石气,是当时一种新的审美趋向,并且带动了当时一大批书法家,开碑学之先。

郑簠《隶书七律条幅》

石涛

号苦瓜和尚。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其画论对后世有极大影响。他与弘仁、髡残、朱耷并称为“清初四僧”,善隶书,自言“从东坡丑字法有所悟”。

 

前碑派

所谓前碑派,是指清代碑派的前身。在邓石如、阮元为界,他们之前的尊碑一派书法家,大多擅长篆隶,对帖学下过苦功,创作中致力于以碑破帖的特征。称为前碑派。傅山“四毋四宁”开其理论上的先声,郑簠从实践上开师碑风气之先,其它代表书法家有金农、郑燮、丁敬、蒋仁、黄易等等。

金农

号冬心。50岁时赴博学鸿词科,不中,归乡。鬻画为生。

他擅长隶书、魏体行草、写经体楷书、楷隶、漆书五种类型。一生的书法可分为三个时期:

青年至50岁:行书和隶书已成熟。他是清代以碑法作行草的第一人。

50岁至70岁:漆书和写经体。

70岁以后:自创“渴笔八分”,是其衰年变法期。

他表现出脱离二王全盘师碑的勇气,转向无名氏书家与民间。他以宋代高僧写经和民门俗工飞白中吸取养分,创造性地以卧笔作书;他留意刻工的木版字体,将整齐、光洁和装饰化的审美定式引入自己的书法创作中,开拓出全新的笔法,是书法史上由帖学转向碑学中的关键人物。

金 农《漆书外不枯中颇坚轴》

郑燮

号板桥。曾任县令,因开仓济贫得罪上司而罢官。在扬州卖画为生。画以兰竹名世。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为扬州八怪(:金农、郑燮、黄慎、李鱓、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的杰出代表。

郑板桥最为著名的是“六分半书”,他把隶、楷、行、草杂糅为一体。点画跳跃、结字奇诡、大小参差,时见兰竹撇叶之法,章法上大大小小,如乱石铺路,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

郑燮《行书七律诗轴》

 

清代中期的帖派书法

在前碑派活跃书坛的同时,帖学一派仍坚守阵营,两派形成对峙格局。

刘庸,官至体仁阁大学士。以拙为巧,裹锋行笔,轻重交替,用墨浓重。人称“浓墨宰相”。

王文治,乾隆年间探花。师法董其昌,清新爽健。喜用淡墨。人称“淡墨探花”。

 

清代碑学的建立与完善

乾、嘉时期,邓石如、伊秉绶全面师碑并体现碑派主长,具有开派意义。阮元《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问世,为碑学提供了理论依据,拉开了清代碑学的序幕。包世臣《艺舟双楫》进一步推波助澜,使碑派理论走向成熟。

邓石如

初名琰,字石如,号完白山人。以字行。终身布衣,曾住梅镠(liú)家八年,得见梅氏年藏大量金石碑版拓片,大学眼界。后至京师,时人惊为“千数百年无此作”,一时名动京师。

邓石如以篆、隶见长。篆书取法二李,又参以汉碑额上篆书用笔加以改造。以长锋羊毫写出富有弹性和变化的笔画,流畅中见刚毅,改变了以往篆书只重结构的单调审美程式,开一个风气之先。他的篆刻也融入了个人篆书风格的突征,运用冲刀法,表现篆书结构和线条的流美之感,提出“印从书出,书从印入”,对后世影响极大。

他的隶书方削钢刚猛,笔墨浓重,气势雄浑,别具一格。

邓石如在崭新的碑派书法屹立于清代书坛,为前碑派画上句号,开宗立派,引起大批书家纷纷投入碑派创作的大潮中来,对后世影响巨大。

邓石如《白氏草堂记》

伊秉绶

善隶书。他取汉碑中雄浑平直一路,用墨浓重如漆,结字宽博拙朴,祛除波挑,以直画代之,将汉碑的雄浑发挥到极至。善书大字,且愈大愈壮。康有为称他“集分书之大成”,与邓石如同为碑派创作的代表人物。

伊秉绶《隶书对联》


阮元及其“二论”

阮元碑派理论的奠基者,同时他是一代经学大家,金石学大家。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傅衔。他撰写的《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为碑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他认为书法史上一直存在南北两派。“东晋、宋、齐、梁、陈为南派;赵、燕、魏、齐、周、隋为北派。”“南派江左风流,疏放妍妙,长于启牍”,“北派则是中原古法,拘谨拙陋,长于碑榜。”他首次提出北碑,在二王之外新辟蹊径。他的书法理论对中国及朝鲜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包世臣《艺舟双楫》

包世臣为邓石如弟子。他撰写的《艺舟双楫》详尽地论说了北碑的渊源和风格,并对北碑的技法和审美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主张“涩进取势”、“万毫齐力”等观点,使碑学理论走向完善,为碑派书法兴盛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晚清碑派诸家

吴熙载

字让之。师事包世臣,为邓石如再传弟子。吴让之篆书出邓石如出,但加入更多的提按动作,收笔处时作悬针状,比邓石如更为婉媚清新,舒展飘逸,婀娜多姿,人称“倒薤篆”。他善篆刻,以书入印,同样带有明显的个人风格,后人将其归入邓派。

吴熙载 《篆书崔子玉座右铭》

何绍基

字子贞。他的楷书以颜体在基础,融入篆隶笔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行草书以颜体行书为本,加入北碑笔意,用“回腕法”涩行,通身边到,有苍劲雄浑,如壮士斗力之感。

何绍基《行书七绝轴》


杨沂孙

徐三庚

其篆书多侧锋下笔,笔画粗细变化明显,结字紧密,显示出新妍之美。

徐三庚《篆书册页倪宽传、张汤传等》

张裕钊

他取法北碑,融合唐楷,其笔画勾挑转折处独具匠心,多外方内圆,用墨丰润,时有涨墨,个人特征明显。

张裕钊《楷书杜甫七言诗轴》

赵之谦

字撝叔,号悲庵。以书、画、印名满海内。篆刻追求“印从书出”、“印外求印”,一生存下的作品不多,但却名种风格均备,并有极高的成就,且在边款风格样式上多有创建,拓展了篆刻的领域。绘画为海派的代表画家之一。

书法各体皆能。其魏碑楷书,融合帖法,化刚为柔,在追求刚猛书风的时代实属难得,独树一帜。

他的行书被称为“魏体行草”,融合北碑与颜体帖法,既有行草的流美,也有魏碑的刚毅,侧锋与中锋互用,时有妍丽之美。

他的篆书取北碑造像笔法入篆,起笔、收笔、转折处强化提按和节奏,形成自己强烈的风格。

赵之谦《篆书许氏说文叙册》
赵之谦《楷书心成颂》

吴大澂

善大篆,以小篆笔法写金文,结体平整严谨,气息古雅静穆。

吴大澄

黄士陵

他将小篆和金文相结合,形成用笔稳健平实,气息质朴静穆的风格。其篆刻线条光洁,劲挺,平中见奇。为“黔山派”的开山鼻祖。

杨守敬

他推崇北碑,但炎认为“集帖与碑碣,合之两美,离之两伤”,这种碑帖结合的思想在书法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曾受清驻日公使之邀赴日收集散佚古籍,他带去了大量碑刻拓本,他以他的碑派实践,在日本掀起“杨守敬旋风”,使碑派书法与碑学在日本得以传播并掀动变革的潮流,被称为“日本近代书法之父”。

吴昌硕

原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以字行。曾任县令一月,便辞官从艺。他是诗、书、画、印皆精的艺术家。

他是大写意花卉的一代宗师,融碑派书法于绘画,饶有金石之气。

篆刻以《石鼓文》入印,融合汉砖瓦文。以钝刀锲印,又善于做残破,印风苍劲老辣,开大写意的一代印风,世称“吴派”,为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长。

他的篆书致力于《石鼓文》,一生用功不辍,参以邓、吴之法,结字右高左低,用笔泼辣瓷肆,用墨饱满酣畅,成为书法史上篆书的一座高峰,对当代书坛具有重要的影响。

他的行草以北碑为体,参合钟繇、王铎等诸家,用笔老辣,骨气洞达,饶有奇气。

吴昌硕《临石鼓文轴》

沈增植

擅北碑行草,取法黄道周、倪元璐等,融入章草与北碑笔法,结字欹侧,线条强化中段提按,老辣奇崛。他提出“工处在拙,妙处在生,胜处在不稳”。他对后来王蘧常、于右任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康有为

康有为,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世称“康南海”。得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发动公车上书,得到光绪帝支持。开始为时百日的“戊戌变发”。慈禧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康有为逃亡日本。清亡后,康有为成为保皇党,曾参加张勋复辟。

康有为著有《广艺舟双楫》,集中地反映了他的碑学思想,对碑学的发生、发展、流派、审美风格等提出一系列更完整、偏激的理论。从阮、包等的“扬碑抑帖”发展到了“尊碑贬帖”,他第一次使用了“碑学”和“帖学”这两个概念,认为“碑学之兴,乘帖学之坏”,是其变革思想的体现。他从美学的角度提出北碑有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等“十美”,给北碑美学上的支撑。他的思想对中国甚至日本的书法理论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也存在局限与不足。

康有为以行书名世,他的书风得益于北碑良多,运笔涩行,内收外放,结字浑圆,独具个性。晚年观点稍变,转向致力于“集北碑南帖之成”,可以看作是他过于偏激后的反思。

 

碑派开辟了帖派之外的另一条新径,开启了篆隶、北碑和无名书家为中心的传统,对近现代书坛乃至当今影响深远,但不足之处是以抛弃二王一系文人书法传统为代价,导致整个中国书法传统的断裂。如何解决断裂、走向碑帖融合是清以后书家亟需解决的问题。当代书坛,帖派复兴也是一个强劲的势头,帖派的衰落只是一个暂时的现象,不因它在某时期衰落而降低其自身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