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只有800米长的三条巷,却养胖了20万南京人!

 开心老眯 2018-09-25

论起南京用数字命名的小巷,最著名的一定是三条巷和它的兄弟们。

头条巷、二条巷、三条巷、四条巷,相互平行,每条巷中间相隔不过百米,仿佛永远没有交集。然而它们却被仅有800余米长的三条巷,用南京味连了起来。

可以说从头条巷到四条巷里的南京人,命都是三条巷给的。

在这里,3>1+2+4。

 

常府街上一路走过来,一排民国风格的沿街底商,为老秦淮增多了一些南京味。

和三条巷的交叉口,一颗新出锅的福印板栗,拉开了这里老南京人秋天的大幕,虽然刚开业没多久,但福印板栗名声在外,路过了不买上一点总觉得这个秋天缺点什么。

 

三条巷的另一个名字也叫“面条巷”,鼎盛时期的这里,不到一公里的路上挤挤挨挨塞满了十几家面馆。其实你不知道,三条巷好吃的远不止有面条。

 

南湖胖子砂锅

☆☆☆☆☆

中午十一点不到,门头不大的南湖胖子砂锅,陆陆续续迎来了周围的上班族。

 

这边刚点完单,那边炉子上就开始烹制一份分量十足的砂锅。

 

青菜、卤蛋、牛肉、火腿肠,再加上一个面筋包,20块钱不到就能吃上一顿让人通体舒畅的午饭,尤其是在微冷的初秋,一碗热气腾腾的砂锅比洗一个热水澡还舒服。

 

牛肉入味,煮得软烂,连肉带筋的部分最好吃,口感有些Q弹,又不会咬不烂。粉丝劲道,泡多久也不会烂成一坨,豆芽爽脆,鹌鹑蛋一口一个,后悔没有多加几颗。值得一提的是,砂锅里反而散发一股浓郁香料的味道,像咖喱,又像孜然,很奇妙。

 

潘西要是害怕把衣服吃脏了,店里还为食客准备好了围裙,放肆去吃吧。

 

老板家养的喵可能会在吃饭的时候,在脚边窜来窜去,不用害怕,超萌超可爱的。

 

一家人面馆

☆☆☆☆☆

 

三条巷人对面条的执念,有很大一部分是是来自一家人面馆。

 

不久前的老店,送走了最后一批食客,在斜对面的不远处找到了新的房子,店面干净整洁多了,上下两层,厨房透明,点单方便,吃完了马上有阿姨来收拾桌子,效率很高。

 

点了一碗六鲜皮肚面,20块钱,价格不算便宜,但是分量绝对超值,适合两个人合吃一碗。

 

端上桌,一海碗的六鲜面上撒了一层红红的辣油,让人食欲大增,俨然忘记十分钟前才吃了一碗砂锅。

 

材料有皮肚、猪肝、肉丝、青菜、木耳、榨菜和西红柿。皮肚沁了汤汁,非常鲜,爽口弹牙;肉丝和猪肝都超大一块,肉丝没有怪味很干净,猪肝吃起来不苦、不干,咽下去也不噎人,非常满意;面条是标准的南京人口味——非常呛,不能接受的朋友,最好跟老板说一下。

 

这里餐具要自取,旁边摆着没剥皮的大蒜,面条就蒜是北方人的吃法,可在一家人也并不违和。

 

午饭时间,旁边五老村小学的职工和报业大厦的新闻工作者们,纷纷出来觅食,不一会店里就坐满了。

 

张记卤菜馆

☆☆☆☆

作为一个南京老小区聚集地,怎么能少得了卤菜店。三条巷最著名的盐水鸭就得数张记卤菜馆,去晚了面临的风险是午餐食之无味。

 

十一点不到,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

 

非常“幸运”,最后一只盐水鸭已经卖出去了。不过所长摸了摸肚子一碗砂锅,一碗皮肚面,盐水鸭买不买得到,影响都不大了。

 

玻璃窗后面的烤鸭,红彤彤油光光的,鸭肉白嫩,托盘里的鸭油铺了满满一层,看上去十分诱人。

 

腐竹、干丝、猪耳朵、花生米这类的凉菜还未到饭点,已经卖得七七八八了。排在队尾的人,看着自己心爱的食物被买走,脸上露出焦急的神色,在嘴里默念着要买的菜,顺便打开了手机二维码扫描框,恨不得先把钱给付了。

 

“四分之一前脯”、“三对鸭翅”、“多加der卤”、“拌der凉菜”……

虽然三条巷有很多饭馆,但是下班路上顺便买点凉菜,回家吃顿家常便饭,才是三条巷人对生活的仪式感。

 

好婆汤包

☆☆☆☆

现蒸的好婆汤包,总会让食客等上一小会,不过还好,凭借着好婆的口碑和味道,大多数人等待的焦急,幻化成了一种期待。

 

传说好婆汤包是鸡鸣酒家第一代传人的孙女开的,看了眼包子,的确跟鸡鸣汤包一模一样,传统的汤包倒了个,褶冲下,光滑洁白的皮冲上,透过有点透明的皮可以看到摇晃丰盈的汤汁。

 

一叠醋,挑开一个口,肉香味四溢。

 

轻吮一口,满足!虽然有些偏甜,不爱吃甜的小伙伴要注意。

 

另外,好婆汤包还有别的美食都是人气菜单上的TOP,比如熏鱼面、桃胶银耳羹……

 

除了这些对于三条巷人来说的传统美食之外,被称为秦淮区外卖楼的“51区”,各种方便即食的快餐,每天十点半开始被源源不断的送往周边的各大写字楼。

 

三条巷不止有面条,还是方圆2公里以内的所有人的生命之源!

 

四条巷关于吃的名气不如三条巷,这里更像个菜市场,两边贩鱼和海鲜、卖蔬菜瓜果,正值螃蟹上市的季节,高淳固城湖螃蟹的店从早到晚人没断过。

 

但这里更有名的是两位“南京大妈”,一位是许阿姨,一位是韩老太。

 

都说开春才会吃青团,但是许阿姨糕团店的青团一年四季没断过,门口排队的人也没断过。

 

三层玻璃橱窗里,放着十余种传统糕点,青团、马蹄糕、驴打滚、如意糕……包裹上保鲜膜以后,在灯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剔透。

 

旁边支着两口大锅,炖着糖芋苗和酒酿赤豆小元宵。这边排着队,那边散着诱人的香气,没办法不来上一碗。

 

老板一边算着钱,一边告诉大家青团的保存方法,如果放干了可以在微波炉里叮一下,一样很好吃。

 

买了一颗蛋黄肉松青团和一个糯米糍回来尝尝。不得不说青团的皮非常好吃,很绵密不粘牙,有一股清香,馅料满满,除了一整颗蛋黄之外,还有非常丰富的肉松,但是蛋黄略咸,吃完喝了两杯水来缓冲。

 

糯米糍是所长最心仪的产品,白白胖胖的糯米糍外面裹上一层椰丝,椰香扑鼻,咬上一口,豆沙馅甜度刚好,湿度中和了厚实的外皮。是非常好的甜点,但不适合饭后,因为份量太大了!

 

韩老太甘蔗汁卖了十几年了,在四条巷也是赫赫有名。

 

但是很不凑巧,店虽然开着门,甘蔗却没有上市。韩老太本人告诉所长,这几天的甘蔗还不够甜不能卖,28号以后才有最甜的甘蔗汁,所以所长跑了个空,很失望。

 

据说以前的四条巷两边都是年轻人创业的小店铺,可如今来这里转转,一边是衰败的门头,另一边是拆迁的旧居,再往西走就到了科巷,夹在三条巷和科巷中间的四条线,显得寂寞可怜。

没有年轻的活力,只有迟暮的老人坐在这里聊天、打牌,安度晚年。

如果说三条巷管着胃,那头条巷和二条巷就代表老南京人生活的感觉。

夹在热闹的三条巷和龙蟠中路中间,一踏入它们的领地,仿佛开了静音模式,安静是主题。

 

可能是临近中午,老人们都回家吃饭了,早晨还有人坐着聊天的板凳,被老人拿车锁拴在了围墙上,宣示着自己的主权。

 

每家一楼违章搭出来的小花园,种植着各式各样的花草。老人用捡来的塑料瓶和泡沫箱改成花盆,让自己的生活看上去更有生机一些。

 

在头条巷和二条巷,新鲜玩意儿是活不久的。

面店开了一阵子就落了锁没了踪迹;

和另一边生机勃勃的小盆栽境遇完全不同,法式田园小清新的花园看上去荒废很久了。 

这里唯一能体现“新”的方面,应该就是停在路两旁的私家车了。

 

路很窄,汽车只能尽量节约空间得停,一种新奇的停车方法诞生了,一半开上马路牙子,一半留在地面上。

 

不同于新老交替的三条巷,这里留下的老南京人,依然在坚守自己的生活方式。

 

无论几百米开外的龙蟠中路上,每天上演着怎样的“生死时速”,只要拐进这里,一切都回到小时候的老南京,纯粹、朴实,一碗面条就能开心好几天。

头条巷是老南京人的生活节奏,二条巷是生活方式,四条巷是生活现状,而三条巷则是灵魂。

每一口美食冒出的热气都在翻腾,这种幸福的味道,透过路两旁梧桐树叶的缝隙,上升盘旋在南京城的上空,久久不会消散。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