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喜欢针灸的中医爱好者,都觉得很难取得好的效果,主要是方法的运用不当,穴位的选取欠缺,今天咱们介绍一种实用的取穴方法,“对穴”法。 一、什么是“对穴” 对穴:是指两个穴位组合后,在临床上对某一类疾病有较好的调整、治疗的作用的穴组。 二、“对穴”的特点 1.配方简明 只用两个穴位,所治疾病不限一种,而是广泛适用于一类疾病,不是对症配穴,也不是对病配穴,而是针对病机。 2.突出了穴位的特异性:由于只取两穴,所以必须精心辩证,依据病机,选好对穴,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3.两个穴位的作用要相互加强,主次分明,一主一次,次穴或是加强了主穴的作用,或是补充了主穴的不足,使两次相得益彰。 三、对穴的依据 1.脏腑相关:根据中医的藏象理论,脏腑之间存在着多种形式的互相关系,机体发生病变,这种相互关系必然发生异常,应用穴位调整有关脏腑,使其恢复正常。选择针对病变脏腑的穴位就是主穴,配伍相关脏腑的穴位就是次穴,就可以组成一个“对穴”。 2.经络相通:根据中医的经络理论,人体的脏腑、躯干、四肢、 百骸全靠气血的荣养,贯通,而其灌注,调节的途径就是经络。所以经络在人体中无所不至,无所不通,这种贯通又有经、有络、有支、有别、有交、有会、有分、有合的千差万别。我们运用经络的这种关系的性质,选择表里经、同名经、交会经的两个穴位,可以突出通调经络、活血理气。 3.气机相贯:根据中医理论,脏腑之气靠着胸腹中的宗气、中气、肾气之力才能鼓动、活跃起来,四肢、百骸的经脉亦需要卫气为之推动,温煦才能通畅。 四、举例对穴的简单应用 下面简单给大家介绍一组调整脏腑气血的“对穴”。 通里、照海: 作用:交通心肾 主治: 由于肾水不足,心火不降而出现的失眠、舌强语涩,甚 至心神浮越、呆痴、烦躁不宁等症。 穴性分析: 通里:手少阴心经的络穴,可泻外腑之有余,可补本经之不足,能调心脏之虚实。 照海:足少阴肾经穴位,阴脉的起点,具有疏通少阴,引火下行的作用。文献记载主治:咽干、心悲、四肢懒惰、嗜卧等症。临床上视心经之虚实而施补施泻。照海常用补法,有较好的安神、宁志、清心益肾的作用。 |
|
来自: 昵称Qigkg3af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