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锦灰堆

 liangdatushu 2018-09-25


所谓"锦灰堆",起初只是画家成画后对剩余笔墨的几笔游戏,通常是对书房一角的随意勾勒.翻开的字帖,废弃的画稿,参差的秃笔,杂乱无章层层叠叠挤入画纸。看去像是字纸篓打翻了,所以又叫"打翻字纸篓"。创作"锦灰堆",一般是在画纸上先框定轮廓,形状不拘、然后就中设计摹画若干重叠交错的小事物,诸如旧书的残页,揉皱的画幅,发黄的报纸,甚至门券邮票等等,只要上面有字有画即可,而且大多还是破烂的面貌,活像灰堆里拾出来的,这也许就是"锦灰堆"名称的由来。

“锦灰堆”起于元,盛于清末,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达到鼎盛,上海艺界专门印发"锦灰堆"润例,"锦灰堆"作品一度登上各大公司书画部,藏者可以选购。解放后,"锦灰堆"艺术由于游戏味太重而不被重视,日趋萎缩,终成绝响。在这一领域被公认的唯一能手,是画了六十多年的郑达甫先生。三四十年代流行沪上的"锦灰堆"之作,大多是郑先生手笔。

据新编《镇海县志》“人物传”记载,郑达甫(1891~1956年),镇海浦镇十七房郑氏人,他“家贫少孤,在家乡小学任教,性喜绘画,尤擅临摹”。20余岁时到慈溪一店铺司账,后来到了上海,靠卖画为生。

当时上海有个福建商人杨渭泉,好笔墨而不善画。他结识了郑达甫后,便使了个移花接木的歪招,干脆延留郑达甫在家,专门为其代笔作画。而郑达甫此时生活窘迫,有人邀他代笔,自是欣喜。

有了稳定的代笔人,精于谋划的杨渭泉,便以自己的名义大登广告,吹嘘自己工于绘制“锦灰堆”。每幅画出售所得利润,杨郑二人六四分账,郑达甫还要自费购买笔墨颜料等。这种奇怪的合伙生意一直做了20来年,杨渭泉一直坐享名利。后来战乱一起,失去了绘画生意的客源,郑达甫成了“废角料”,杨渭泉便毫不留情地把他赶了出去。

因此,目前在古玩市场中流通的工笔绘制“残画”,凡落款为“古闽杨渭泉”的,皆是郑达甫的旧作。

郑达甫被迫回家后,不得已只好以打柴、卖烧饼讨生活,此时他仍坚持画画。解放后,这段隐秘被人捅破,他所绘“锦灰堆”被邀参加全国第二届美展,首次回归主人名下。郑达甫也随即被上海市文史馆聘为馆员,受到人们的尊敬。

宋翼青,字云程,又名亦卿,1918年生于涿州城西南茂田庄。早年就学于男高小、育才中学,文学、书法、篆刻受业于周葆生、徐幼宗、刘葆筠,绘画受教于柳汀先生,为王先生早年弟子。六十年代,经民国名医吴彩臣先生介绍,得识齐璜大弟子两石翁王铸九先生,并与之交游。宋氏先后从业于小学教师、县政府秘书、县文化馆职员,上世纪八十年代于商业机械厂退休。空有绝世绘画天才,而困守小城,郁郁不得志。先生早年受柳汀先生画风影响,以花卉、鸟虫为主,后得两石翁心授,笔墨拙朴、典雅而有富贵气。先生尤擅画“锦灰堆”(又名八破),受张海若画风影响,得刘竹斋真传,其“八破”冠绝当代画坛而无雁行者。翼青涿州画友有张曾扬、郭笃民、焦润之、王恨庚、王自兴等,皆涿州画界俊彦。已故。

耿玉洲,1945年生于山东淄博市周村区,自幼酷爱书画,长期临摹芥子园画传,曾先后拜画家陈伯鸣、徐金堤为师,习画花鸟山水。1966年任周家小学民办教师,在此期间一边教学一边研习书画艺术,几十年勤学不辍。1992年在周村地区创办第一所周村业余书画学校。1993年去中国美术学院专修花鸟专业,从师卢坤峰、叶尚青、朱颖人、闵学林等名家。毕业后专攻海派吴昌硕先师画风十几载。1999年拜画家宋翼青为师学习“锦灰堆”得到先生真传。

为更好的传承和保护“锦灰堆”这一优秀的传统技艺,近几年来专攻“锦灰堆”的创作技法,并在不断学习前人绘画技法中不断研发出自己特有的创作技法。成为新中国建立后“锦灰堆”艺术第一位传人,其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已成为当今收藏爱好者手中的珍品。

耿学知,耿玉洲之子,1973年生于山东淄博,号桃源居士、桃花源斋主人。幼时贪玩不愿以书画为伍,青年时得父亲友人们相劝始随父习画。师法任伯年、吴昌硕等海派文人画家。94年随父迁住秦皇岛,结识李壮阁、李英、丁宝栋、宋宝顺等书画名家并得其精心指教,并与乔海光、刘宏等青年画家为友整日研讨书画。2006年随父耿玉洲学习锦灰堆创作至今。现为中国锦灰堆艺术第四代传承人,国家一级美术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