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学 知识点14

 Cerisefen 2018-09-26

教育学 知识点14

1.课程实施及课程实施因素

什么是课程实施?影响课程实施因素有哪些?

含义: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影响影响因素:

(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性;

(2)交流与合作;

(3)课程实施的组织和领导;

(4)教师的培训;

(5)各种外部因素的支持。


2.我国课程实施的结构

(1)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

(2)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

(3)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点,了解学生学习的特点;

(4)选择并确定与学生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5)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和结构进行规划;

(6)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


3.课程评价及其内涵

含义:课程评价是指对课程计划及其实施实际达到教育目的的程度的价值判断活动。

内涵:

(1)课程评价的对象应是多元的;

(2)课程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3)课程评价必须对实现教育目的作出贡献;

(4)课程评价的直接意义是对被评价的课程提出质疑并为改进课程指明方向。


4.课程评价的基本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3)CIPP评价模式(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

(4)CSE评价模式。


5.新课程的主要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以加德纳为代表多元智力理论,人的智能多元化9种:

(1)言语或语言;

(2)逻辑或数理;

(3)视觉或空间关系;

(4)音乐或节奏;

(5)身体或运动;

(6)人际交往;

(7)自我反省;

(8)自然观察者;

(9)存在。

6.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学习态度;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现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过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7.我国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1)遵循代性、基础性、选择原则;

(2)增设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的课程领域或课程门类,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

(3)建立学生自定学习计划制度;

(4)建立样本教学研究制度;

(5)完善校本评价,优化外部评价;

(6)赋予一所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