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张淡的美丽传说

 刀客琴心 2018-09-26

大张淡的美丽传说

  作者丨高明       编辑丨张旋


       

广饶东南乡

富饶广阔,是我出生和长大的地方

美丽的淄河水由南向北滚滚流淌

满坡遍野无边无际的青纱帐、令人神往

——题记


 高密东北乡是莫言小说里充满故事和传奇的文学地域,也是他的老家。先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大家蜂拥而至到这里来探寻他故事的发生源头。据说一些游客总是喜欢带回一点与文豪有关的东西做为纪念,首先是莫言家老院子里种的红萝卜苗被拔光,后来他曾经居住过的老屋的墙皮也被抠的差不多了。其实在离高密东北乡不远的地方还有个广饶东南乡,这两个地方的地形地势、树木庄稼及风土人情都极其相似,不过在这里流淌的不是高密的胶河水而是从齐国古都城老临淄流下来的淄河水。我的老家大张淡村就在这里,村子距离古都城老临淄只有数公里之遥,也是一个探寻故事和传说的好地方。当年齐国军事家孙子战功卓著,他根据自己实践写出来的《孙子兵法》至今在国际上都有影响力。齐国国君就把这个距离首都临淄只有一箭之地的古乐安县(今东营市广饶县)赐给告老还乡的军事家孙子作为他以后世代休养生息的地方(封邑之地),这也是在那个时代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享受到最高奖赏——封邑。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大张淡的“写管”作坊是最神秘和令人畏惧的地方。作坊的位置位于村子中心西南侧一条南北走向的巷子里,作坊的外门简单,但里面的院子比一般人家大了三四倍。作坊院子里永远都有一大堆带着余温的炉渣和另一大堆皮毛等乱七八糟的下脚料。尤其是到了冬天,外面到处是皑皑白雪。只有作坊院子里的炉渣灰堆上,总是光秃秃的冒着热气。和房顶上几个同时冒烟的烟囱一样让人感到暖暖的。甚至不用进作坊的门口,走路经过作坊巷子的时候就能感受到这里的温度。作坊的生产车间是五间宽大的里面完全敞开的北屋,应该有几百平方米。几十个工匠(大张淡村的村民)在这里通宵达旦的工作。房间(也就是车间)内同时装有几个烧煤的炉子来保证供暖,每个炉膛里都冒着熊熊的火焰,工匠们喝开水的速度永远赶不上这些炉子上烧好的开水的速度。所以附近的人家经常拿着暖瓶过来倒现成的开水喝以节省那时家里难得的柴禾。父亲在作坊里当会计,我小时候偶尔进去过总是感觉到眼花缭乱。作坊里几个特别喜欢逗孩子的大伯也让我对这里望而却步。当时“写管”作坊就是大张淡村的”信息中心”、“文化中心”和“政治经济中心”。高峰期可能有近百个工匠在这里倒班工作。大张淡村的村民们也以能够进入作坊里工作为荣耀。

 

       “写管”是我老家的土话,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毛笔。这个“写管”作坊正式名称是大张淡毛笔厂。毛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传统书写绘画工具,它与墨、纸、砚一起被称为“文房四宝”。大张淡毛笔厂鼎盛时期,近百个工匠每天在这里的流水线上忙碌,几十个销售人员(也是大张淡村村民)通过各种交通工具把产品卖向四方,出产的产品也享誉全国。作为中国齐笔之乡,大张淡村的文化氛围一向厚重有加,经常有名闻海内外大家的书画作品出现在大张淡村的村民手里,往往是销售毛笔的时候,书画大家们觉得大张淡笔厂的产品用的顺手,就随手来几笔送给他们作为礼物。

       制作毛笔工序复杂,需要手工操作并配合各种专用工具经过上百道工序才能完成。操作工艺主要是被工匠们称为“盆子”和“杆子”的两大类。做“盆子”的工匠是制造笔头的,往往用上好的黄鼠狼尾巴尖做最中心几根头毛,外周用羊毛或者马毛围住,做成宝塔形状。“杆子”工匠的任务是把做好的笔头安装在竹子或其它材料做的笔杆上,再用锐利的尖刀挑出笔峰,这是相当精细的工程。往往是六七旬以上的老工匠戴着花镜,像雕刻一件艺术珍品一样,耐得住寂寞才能做出一件件精品。最后是用海菜熬的胶固定笔峰和手工在笔身上刻字。大张淡村里“盆子”或“杆子”手艺最好工匠的名字其实人人都能耳熟能详,甚至过去若干代后还会有人提起他们。

       在作坊里除了收拾笔锋的工匠有时候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外,其它工序的工匠在工作过程中说话讨论并不妨碍他们手头的工作。作坊里每天讨论的重点主要是:谁家的婆媳又吵架了,村民谁当八路军的时候曾经和陈毅见面握手,谁刚从城里出门回来又带回一盒多好的香烟,城里做事的谁家小子又带回来什么新消息等等。等我年龄稍大的时候就敢经常跑到这里来听他们边做毛笔边讲故事了。小时候我很好奇,已经忘记追问哪位老人家大张淡村做毛笔的手艺最早是跟谁学的?他一边忙着手中的活计一边给我讲了村子做毛笔的由来---------

      千余年来,在我国流传着秦国将军蒙恬是毛笔的发明人,现代也称他为毛笔行业的祖师爷。蒙恬将军的老家在今山东蒙阴县一带的地方,他出身于名将世家。自幼胸怀大志,和弟弟蒙毅一起是秦始皇的得力干将,为秦统一中国和协助治理国家做出很大贡献。秦始皇病死后,他儿子胡亥和原来的几个大臣暗中谋划政变,胡亥即位后就找借口赐死了蒙氏兄弟。蒙恬吞药自杀,一代名将就这样结束了生命。


       

传说是这样的: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蒙恬带兵在外作战,他要定期写战报呈送秦王。当时,人们用竹签写字,很不方便,蘸了墨没写几下又要蘸。一天打猎时,蒙恬看见一只兔子的尾巴在地上拖出了血迹,心中不由来了灵感。他立刻剪下一条兔尾巴,插在竹管上,试着这样写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蒙恬又试了几次,效果还是不行,于是随手把那支“兔毛笔”扔进了门前的石坑里。有一天,他无意中看见了那支被自己扔掉的毛笔,捡起来后,发现湿漉漉的兔毛变得更白了。他将兔毛笔往墨盘里一蘸,兔尾竟变得非常“听话”,写起字来非常流畅。原来,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质。经碱性水的浸泡,兔毛的油脂去掉了,变得柔顺起来。这就是关于毛笔来历的传说。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心满意足,认为自己平生所有的愿望都已经实现,唯有追求长生不老做永远的皇帝才是目标。当时的方士投其所好向他鼓吹只有东海上一位神仙,能够炼出长生不老的仙丹,不论谁吃了都会长生不老。于是秦始皇就委派方士徐福前往东海寻求这种仙丹。

       史书是这样记载的: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徐福再次求见秦始皇。因为九年前第一次入海求仙药,花费了巨额钱财未果,这时徐福谎称由于大鱼阻拦所以未能成功,于是请求配备强弩射手再次出海。秦始皇便相信了徐福的谎言,第二次派徐福出海。徐福于是率“童男童女三千人”和“百工”,携带“五谷子种”,乘船泛海东渡。

       再说随蒙恬将军打仗几十载的蒙姓军师年老退役后,回到了他的老家居住和生活。军师也把在军中学会的做毛笔的手艺带到了民间,作为独门手艺在他的家族传承。他的两个儿子都学会了做毛笔的手艺,并在家乡靠此为生。由于诚实厚道,用料考究,做工精细,他们做的毛笔逐渐在这一地方声名远扬,消息甚至传到了当时秦国的首都长安。徐福准备去东海仙山之前,首先要在全国各地征集百工,也就是把全国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代表都带上作为到仙山上献给神仙的礼物,以换取秦始皇需要的长生不老仙丹。结果蒙氏兄弟因为做毛笔的技艺都被选中,和三千个童男童女及其他百工们一起步行到海边。前后都是护送的官兵,还有专为到东海上射杀大鱼准备的强弩射手。这个大部队每到一地就搭棚食宿,旅途艰难自不必说。历经数载终于到了相当于当今广饶东南乡大张淡村东洼的这个地方,距离东海海边只有不到十天的路程了。

       其实当时大张淡村这个地方距离形成村落还有几百年的时间。大张淡村东洼这个地方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野生红高粱地,偶尔会有零星的土著居民过来采集粮食,但也会经常迷路。徐福东渡求长生不老之药的部队经过此地时,大部队就在这里安营扎寨,护送的官兵集中住在东边现在叫做军屯村的地方,百工及童男童女住在东洼边临时搭起的帐篷里。其实被征召前蒙氏兄弟中的弟弟新婚不久,非常不情愿自己作为礼物为秦始皇换取仙丹。他和哥哥一路商议有机会就逃回老家继续过老百姓的日子。在东洼这里安营后,看到帐篷附近的这大片野生红高粱地,他们觉得机会终于来到了。他和哥哥一起逃过了随行护送部队的监视,伺机跑进了这一大片红高粱地里。等护送的卫兵发现后兄弟两个早已不见了人影。因为高粱地实在太大根本无法进去寻找,又要赶路去东海不能久留,只好请随行的强弩射手朝着高粱地里狂射,弟弟不幸被射中,哥哥忙乱之中掉在了高粱地内一口枯井里幸免于难。哥哥在高粱地里风餐露宿,靠咀嚼还没有成熟的高粱杆子及喝露水熬过了两天,等官兵继续东进的行程后,哥哥才敢走出这片高粱地。因为怕回老家遭到当地官府的追剿,才就近在这一带隐名埋姓做毛笔流浪为生,并不敢回老家的地方居住。沧海变桑田,又是若干年过去了。到了明朝洪武年间,因为这里地广人稀,朝廷强制人口密集地区的山西洪洞县民众移民到这里。被官府强制移民过来的居民大张干首先在这里立村,慢慢人群聚集逐渐形成村落,蒙氏后裔做毛笔的手艺也在这一代传承下来了,这就是大张淡村做毛笔的由来。


       

上面的故事传说有些是我根据网络上的一些内容增加进去的,把老人家讲的故事凑完整便于阅读。读完后很多朋友可能会质疑这个传说的真实性,我小的时候对此是深信不疑。为了证实真伪,曾经和几个小伙伴们拿着刨地的工具到大张淡村东洼这个地方进行考古挖掘。我们几个首先估计方位,然后在一片棒子(玉米)地的边上挖了一个很深的坑,还真的找到了几个残破的陶瓷片,看上去很古老。当时我们一致认为这就是徐福求仙丹的部队成员喝水时不小心摔碎的碗,验证了传说的正确性。年龄稍大的时候回想这段“考古经历”,自己也觉得当时是多么的幼稚可笑。其实这个传说现在已经无法考证,大家也不用当真。没有必要再耗费人力物力到大张淡村东洼去刨地,也没有必要通过打官司确定到底哪个村庄才是这个地区毛笔技艺起源的正宗,把这个故事传说作为茶余饭后的消遣就行了。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