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辨别石碑上的古文字?

 公司总裁 2018-09-26

题主猜的不错,二十八个字,四行,只能是一首七言诗。

这首诗叫做《题仙人遗迹》,竖行,从右往左读,释文是:

  1. 峭壁层峰百丈岩,

  2. 不起风雨来何年。

  3. 仙人昔已升真光,

  4. 留得遗迹至今传。


但是,作者是用甲骨文翻刻这首诗(好像刻在山崖上,应该叫摩崖石刻),就会存在一个问题:

首先,这首诗中有很多字在甲骨文中没有,作者就采用通假字的办法来搞定。

其次,很多字作者写错了,或者写得不标准。

这样,释读的难度就很大了。


比如这句诗中「峭壁层峰」四个字甲骨文中是没有的,作者用「喬辟曾逢」通假,我TM开始想醉了,这是啥意思?

四行,二十八个字,只能是四句七言诗,直着七个字读的,但读不通。

又横着四个字认,又不通。从下往上,又不通。

总之,上下左右,歪的斜的、藏头、跳字都读过,都读不通!这是什么幺蛾子?

都不是很难认的甲骨文,每个字都认得,就TM读不通,脑细胞都快死了一亿个!

好在这个作者刻写的第三句没用通假字,我猜测可能作者犯了个小错误:把「已yi3」写成了自己的「己ji3」:

果然就是,那么,就把第三句读出来了:仙人昔已升真光。七言诗歌只要读出一句,就证明路子都走对了,其他也就迎刃而解了。


---------------------------------------------------------

所以,下面稍微讲一下这28个摩崖刻字,如何释读,哪些字是通假,为什么?错误,又错在哪里?否则,没有受过古文字学专业训练的人根本就看不懂。

第一句是「峭壁层峰百丈岩」,作者用甲骨文写的是「喬辟曾逢百丈星」或者「喬辟甫逢百丈葉」:

甲骨文没有「峭壁」二字,所以这副字作者用的是「喬辟」通假「峭壁」,这还算合理的,理由如下:

  • 「峭」「喬」双声叠韵;「壁、辟」都是重唇音,旁纽双声叠韵,通假毫无问题。

  • 「喬」的本义和「峭」也很近。因此,「乔、峭」意义也很相近:
《说文》:喬,高而曲也。从夭从高省。
  • 「辟」在古代文献中确实通「璧、壁」,文字学上称「璧、壁」是「辟」的「分别文」,明确「假借义」加旁造字。

引《汉语大字典》,页4303


当然,第一个字还有可能是「就」字,古文字「乔、就」非常像,而且从读音上跟「就、峭」旁纽叠韵关系,也可以通假。因为图片不清楚,最大概率是「乔」。



第三个字应该是「曾」,通「層」,但是他写得不标准,写得跟「甫」很接近。


或者我认错了?但我实在想不出是其他什么字,我将这几个字形都列出来,读者可以自己判断:

第七个字可能是「世」,也可能是「星」。

「世」也即「枼」之象形初文,「枼」又是「葉」的初文,马里马虎和「岩」可以通假:声部相同,韵部相近。

但是「世」字好像没有甲骨文,只有金文:


但是,「枼」字有甲骨文,但「枼」字像「木上有叶」之形,从「木」非常明显,不是「生」,也不是「卅」形,

引自:《新甲骨文编》,第365页


演变过程如下图:

引《字源》,页538


从字形上来看,他写的这个字是「星」的繁构,似乎合理一点,「星」的「甲、金、篆」三体:

但是他又把「星」的上面写成了三个「口」字:

「星」上面不是「口」,而是圆圈,代表「星星」的象形。甲骨文是刀刻,写成圆形很难,所以写出来跟「口」很接近。

甲骨文的「口」竖划是出头的:

甲骨文「星」中的「口」形符号,竖画应该不出头:

篆文的「星」就是「圆圈」:

所以,我不知道他写的什么字,按读音来应该「枼」,通假「岩」。但是字形又写得像「星」。

「岩」是非常晚出的一个字,始见于小篆。

我查阅过《故训汇纂》(第1085页)和《经籍籑诂》(第10080页)等文献,没有看到文献中有用「枼」通假「岩」的先例。

所以,只能推断他没有办法,只有用甲骨文的「枼」通假「岩」,但又写得不标准。

因此,我觉得他写错的原因,是对字形的理解不到位。如果不是,就是我水平太低?可是他连「己」和「已」都不分,搞错了 ,证明他的水平不是很高。

------------------------------------------------------------

第二句是「不起风雨来何年」:

「不」字我不知道他是怎么考虑的,按道理甲骨文有「不」,但他没有用:


他却用了一个「巿(芾)」字来通假「不」,注意这个字不是「市场」的「市」,

但是「巿(fu2)」没有甲骨文,作者就用甲骨文的「巾」来代替「巿」。


「巿」「巾」确实是一字分化,取像于古代服饰配件:蔽膝。

「巿」「巾」都是象形字,取像于衣服上的蔽膝,古人也叫做「芾、韍」。
  • 《說文》:「巿,韠也。上古衣蔽前而已,巿以象之。天子朱巿,諸矦赤巿,大夫葱衡。從巾,象連帶之形。韍,篆文巿從韋從犮。」
  • 朱駿聲:「祭服曰巿。上古衣獸皮,先知蔽前,繼知蔽後,巿象前蔽以存古。」
  • 郭沫若:「巿一般作芾,亦作紱或𩊊等,古之蔽膝,今之圍腰,古人以為命服。」

古无轻唇音,「巿(fu2)、不(bu2)」上古音完全是一样的,声音能讲通,但没有通假先例,这叫别人怎么认?

或者他只是「不」字写得不标准,写成了「巾」形?但「不」不是什么字形复杂的字,他为什么写成这个鬼样子?

所以,不懂作者的脑回路是怎么想的。

「通假」建立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川普」写成「特朗普」可以,但是写成「串仆」谁知道是什么意思?


「起」,甲骨文中是没有这个字的,作者是用从「行」从「止」的甲骨文代替「起」:


《甲骨文合集7041》中的这个字:





这个字一般视为「延」的异体字:

《字源》(页142)一书的解释:


所以,这个字无论是从读音还是意义,跟「起」都毫不沾边。


「风雨来何年」这几个字没有错误:

  • 甲骨文中假借「凤」表示「风」。「凤」一期甲骨文是「冠鳥」之形,三期以后的甲骨文加声符「凡」

  • 「雨」字很简单,就没必要说了,但他也刻错了,「雨」字一般是三条线,他刻成了两条线:

  • 「来」字即「麦」字之初文,假借表示「来去」之「来」。「来、麦」古音同,声部可能跟「命、令」一样,都是复辅音分化的。

  • 「何」即「荷」之初文,假借表示「疑问词:何」。

「何」像「人肩部扛物」之形,表示「负荷」。

  • 「年」从「禾」从「人」,形声字,「人」表声。至今还有很多南方方言「人」读成「年」。

---------------------------------------------

第三句:仙人昔已升真光,

「仙人」比较好认。仙:上「人」下「山」:

其实「仙」字「甲、金文」都没有,这里的「仙」完全是他用甲骨文的部件拼构的,这样是完全可以的。

「仙」传世文献最最早见于《汗简》传抄古文字,出土文字最早见于三国竹简:

我就想不通,那其他的甲骨文没有的字为什么不采用这种方法?用甲骨文部件拼构?而是去完全摸不着头脑的同音字通假???

比如:「璧」就用甲骨文「玉」和「辟」拼构出来,在古文字书法上是完全可以的:

甲骨文的「昔」:

「昔」象「洪水將日淹沒」之形,本義是「水灾」。假借表示「昔日、往昔」。

有种说法认为:世界上所有文化都有远古大洪水的记忆,古人不忘「以往洪水為患」,所以「水灾」有指「往昔、昔日」的引申义。我觉得这种说法是很难证明的,但姑备一说吧!

前面说了,他将「已经」的「已」,写成了「自己」的「己」:

「升、真、光」三字:

甲骨文「升、斗」一字分化,像青铜斗之形,

有「点」为「升」 , 无「点」为「斗」

西汉青铜斗和商代青铜斗:

「真」没有甲骨文,始见于金文,从「鼎」后来讹变成「貝」,「𠂈」聲,学者何琳仪认为「真」是「珍」的初文本字:

「鼎、貝」在汉字古文字中经常相讹混,「鼎」的省文跟「貝」很像。


「光」字从「卩」从「火」,「卩」象跪坐人形。「光」象火在人上,意思是人点灯之后「光明照耀」。

--------------------------

第四句:留得遗迹至今传

留:从卯从田,但甲骨文没有「留」字,始见于金文。这个字很明显就是来自战国金文《留镈》,因为这种左右结构的写法,就是这么一例。

「得」:从「手」持「贝」,有些甲骨文「得」没有双人旁:

「遗」:甲骨文没有,始见于金文

所以,作者只用了「贵」字上半部分:「双手持棍」符号表示「遗」:


很难理解他为什么要这样呢?

我只能猜测,因为甲骨文中没有「遗」字,但是有这个「双手持棍」的符号:

这个字隶定为:

汉字「朕、卷、媵、勝、」都从这个部件,这个字的古音跟「遗」确实很像。

所以,作者用「双手持棍」的符号来通假「遗」,金文「遗」可能就是以这个部件为声符:

「责」从从「貝」,「朿」声,始见于金文,不见于甲骨文:

「责、迹」——z\j同声纽,e\i元音也很近,二者古音极近,可能是一样的,如:「積」就以「責」表声。

又如春秋金文中「责」通「迹」:

  • 秦公簋:「鼏宅禹責(蹟)」,「禹蹟」即「大禹的足迹」。。
  • 而异文中用「迹」:《左傳·襄公四年》:「芒芒禹迹,畫為九州。」

「至、今、传」三字没有问题,都是正确的。三个字中,「今」字写得很不标准,但还能认出来,这几个字很简单,没什么可讲了:

------------------------------------------------

所以,这四句诗的摩崖石刻,是甲骨文参杂了一些金文字形,用了一些通假字和初文本字,也写错了几个字,这是导致难认的原因。

古文字,如果写得不标准,神仙都不可能认得。

我看到很多喜欢篆刻的「半瓢水」,对汉字古文字字形、构件理解不到位,刻出来的字不伦不类。

如果要从事古文字的艺术创作,今天的有些文字在古文字中没有,不要滥用通假字,特别是冷僻的通假字,用古文字部件拼构今文字都可以。

------------------------------------------------------------

我google了一篇叫做《朝阳山讲解词》文章,显示这首诗原是刻在河南鹤壁市朝阳山千佛洞上的一首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