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是论治的前提,所以,在临床中要求辨证能准确地揭示其本质,只有能够准确地剖析疾病的真相,才能为施治开辟一条阳光大道。 1.掌握证的特点,鉴别证间差异 每一个证都有属于自己的特点,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般,每一个证都是独一无二的。辨证的要点就是要对该证的临床表现进行高度概括,能够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也就是说,掌握了证的辨证要点,才有利于进行本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从而提高辨证的准确性。如气虚证以“全身功能活动低下(减退、缺乏等)”的表现为辨证要点,血虚证以“体表肌肤黏膜组织呈现淡白及全身虚弱”为辨证要点。当然,对于辨证要点也不能当一盘死棋来僵化看待,因它的运用主要适宜于典型证候的诊断与鉴别,而对于复杂证候(疑难杂症)应综合多方面的特点,切忌以偏概全。 2.分清证的主次,注意主证转化 在复合、兼夹证等复杂证候中,应辨明其中起主要作用或最能代表证候群的证候,我们称之为“主证”。说到“主证”,大家不要与“主症”(一个疾病或一个证候的主要或典型的症状,通常主诉就是主症)相混淆,二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辨主证仍要以主症为中心,通过抓主症才能找到;也可从病因病机进行比较,分析什么证最能反映其病理本质,且对病情发展起关键作用,那么它就是主证。如有一胁痛患者,证候比较复杂,既有胁肋胀痛、头晕目胀、情绪不宁等肝气郁结表现,又有纳呆、腹满、便溏等脾虚表现,且每因情志不舒时而诱发或加重以上诸症;若按发病原因及病理机制分析,就辨肝气郁结为主证,而脾虚证则为次证或兼夹证。 主证并不是始终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诸如体质、药物治疗、情志、饮食、调护等,就可以转化。如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之间的转化。又如胃脘痛者,病情急性期症见胃脘灼痛、吞酸嘈杂、烦躁易怒、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等,初为肝胃不和证;经过疏肝和胃药物治疗及饮食调护后,患者胃脘灼痛、吞酸嘈杂二症消失,却出现纳食不馨、腹胀便溏、倦怠肢软、脉由弦转细,此为脾虚证;可见主证已由实转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