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长淮津要石头埠(淮河钩沉.原创)

 淮上风 2018-09-27
      “……雍正十一年分寿州置凤台县,明省入寿州治。白龙潭、顾家桥、石头埠、刘家集、阚疃集有汛。”(《清史稿.地理六》)
    “汛” 同“讯”,“有汛” ,是“有汛地”的简称。清代兵制,凡千总、把总、外委所统领的绿营兵驻防巡逻的区域,称之谓“汛地”。
     紧邻淮河东岸的 石头埠,明朝属凤阳府寿州治,清朝在凤台县仁寿乡(相当今天的区)辖区内,民国时将石头埠至姚家湾划为“石姚湾”,今天是淮南市田家庵区安成镇所辖的一个行政村,全村约三百来户人家,杂姓,孔姓人家多一些。


      由于石头埠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古代属于形胜势要,她锁淮控隘,正好盘踞于淮水狭窄处,这段水域落差也相对大些,古代船工稍有不慎便翻船于此;陆路由此渡淮,向西、向北可以直达颍州(阜阳)、徐州;向东、向南可以直达庐州(合肥)、扬州;自古以来属于兵家必争之地。单单有文字明确记载的,明清时期就在这里设汛地了。直到清朝末年,此地仍有汛官,汛署就设在古庙里。(见民国十五年碑文。)据史料记载,太平天国时,曾有一支太平军驻扎在这里。民间传说:那时有个外号叫 “姚三秃子”  的,在这里署理民间纠纷,他在大堂上公开地安放一个竹篓在原告处,被告处也安放一个竹篓,他只凭双方送的钱多、钱少来判曲直。有一次,原、被告双方送给他的银子一般多,他只好一拍惊木堂道:“你俩都有理,就老爷我没有理。众衙役走哇!到后堂打老爷板子去!”  我猜测,如果是真的话,大概是为太平军筹措饷银吧?
      到了民国时期:“常以斯庙为设立学校之地址,变则以斯庙为防军驻扎之所。”(见民国十五年碑文。)民国初期这里驻扎一支水警队(抑或水靖队?)。
      寺庙就在村的西北角、紧貼淮河大坝,每年农历二月十九为一方之庙会,至今仍沿袭不断。庙里同时供奉的有菩萨、真武大帝、水龙王,这种佛、道、水神同处一庙的现象实属罕见,足见这一段水路有多么惊险,也算是古代沿淮百姓,对洪涝水害“急病乱投医”的一种无奈举动吧?
      淮河两岸常常十年九涝,农民稼穑也十分艰辛,好在“三年不收成,收成吃三年。”意思是沿淮的土地肥沃,只要碰上一个风调雨顺的好年头,收获的庄稼足够吃上三年。这必须是在和平年代,战乱年代不行,苛捐杂税,再加兵、匪讹诈,穷人固然不好过,富人也同样担惊受怕不好过。
      历史上古庙曾多次重修过,仅寺墙里嵌有碑文可证的:光绪三十四年重修一次;民国十五年重修一次;今天所见的寺庙,是一九九一年在原来的庙址上新建的。

(今天的石头埠寺庙。)
      关于古庙,民间有许多荒诞不经的传说,这种现象全国皆然。而最具传奇色彩的是一九二六年,奉、直军阀联手,南北夹击皖系军阀段祺瑞、徐树铮、倪嗣冲,奉军张宗昌入皖,一股小部队扫荡了廖家湾、连家岗,正准备扫荡石头埠时,但见石头埠上空突然阴云密布,杀气瘆瘆;庄里庄外,人喊马嘶,旌旗幢幢,似有千军万马埋伏其中,吓得这股小部队慌忙撤退,没敢去石头埠。这件事发生在古庙重修后不久,于是菩萨显灵,保佑了石头埠人免遭兵祸的说法,便在善男信女中间传扬开来,且越传越玄、越传越“神话故事”。本人一直怀疑是不是有人在背后炒作的?这种小“鬼把戏”在落后的农村里司空见惯。
      庙的西边不远处,就是古代的水运码头,码头遗迹仍依稀可辨。二十几年前,据当地老年人回忆,石头埠因庙会和货运码头而起集,集市越来越大、越来越出名,再加上水路、陆路交通方便等原因,八方客人均来此商贸、转运,逐渐繁华了起来。遥想当年,这里商贾云集,酒旆飘飘。是何等诱人的花花世界啊!有幅古对联形容石头埠形容得好:“日迎千帆过,夜点万盏灯。”人烟之辏集,方圆几十里首屈一指。后来,田家庵码头崛起,石头埠才日渐式微,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淮河大桥地修建、通车,致使石头埠水上交通这一功能,几乎丧失殆尽。
(古石头埠码头遗址。)
      本人在一九九五年春,曾觅得一石碑,碑身仰躺在寺庙东南不远处的一条淤泥沟里,开始看花眼了,见有“奉天承运”字样,大喜!以为是皇帝诏书碑,跳下淤泥沟再一瞧,乃是“宪天札谕”——也不错,起码是官府告示,细读碑文(碑文被我记录在笔记里,句读断的不一定准确):
“      蓋聞伊古以來,務農為重,而務農必以養苗為先。我等奉
憲天札諭
        禁止淮河兩岸踐踏靑苗、割人嘉穀者,心雖佩服,不如勒銘碑石萬古不朽。一則不負憲天愛民之心;再則不負上帝好生之德。况食為民天而可踐害五穀乎?夫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諒此碑一立,断不至倚强欺弱,仍蹈故轍耳。倘有無耻之徒,卧湾窃取禾苗,不特割人嘉穀以肥身家者,可罰;即割良苗以賑牲口者,輕則牧童罰錢五百,主亦罰席五廷。如其不遵此,亦案為藐法違例,有各方鄉长、地保共同執札,呈官以憑究辦焉。
河北鄉長:鐘尚仁    王葉巷鄉長xxx                       平萬髙                         xxx       
                                                 保長xxx
         保長:平元初.                      xxx
                      平萬超

石頭埠鄉長xxx
                    xxx               
             保長xxx
                   xxx
       同治玖年拾月贰拾日立”
      (“河北”指淮河北岸。这里的“乡长、保长”相当今天的行政村主任。有的字已漶漫不清,故用x代替。)
      碑文中的“断” 和“湾”就是今天的简化字,一问先父,才知道简化字在古代碑刻中经常出现,不足为奇。
      这碑刻应该属于淮河文化的一部分。我叫人请来住持,他冲我一合掌道:“阿弥陀佛。什么事?”我指着石碑说:“这石碑很有保护价值,应该放进庙里保护好。”他踏上石碑弯腰仔细看了一会儿,起身道:“保护这荒子干什么?”(淮南方言,意思是“保护这玩意儿干什么?”)抽身进了寺庙。石家店的王体如对我说:“你喜欢,我用四轮车拉到你家去。”结果拉到了我家里,来年胞兄要拿它修路,我卖給了廖前锋——人们习惯叫他“小廖”。
      建国后,由于下游蚌埠曾两次提高了淮河水位,第二次是为田家庵发电厂用水方便而提高水位的,现如今,石头埠这段水流已经显得比较平缓了。

(流经石头埠的淮河黄昏。)
            
      今天的石头埠人,主要靠外出务工、挖卖责任田下面的河砂发家致富,留守人员从事田地里的一些农产品收入,已经不是家庭里的支柱经济了。石头埠出产的青萝卜,因脆甜汁多,为淮南人津津乐道,盛名不衰。

古书旧刊(淮上风)。
微信:GSJK1964.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